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探古高家屋寻梦桃花源鄂西北小环线游记 |
[游记]探古高家屋寻梦桃花源鄂西北小环线游记 |
2007-07-16 gogojm.com |
探古高家花屋 高家花屋屹立在竹坪乡解家沟村的白马山上。今天,此地交通仍极为不便,这座老宅子因此鲜为人知。 说起鄂西北著名的老宅子,丹江口市浪河镇的“均州古宅”以年代久远见长,竹山县田家坝镇的“三盛院”以规模宏大著称,都已经小有名气。但若论建筑工艺的精细程度以及保存的完整性,依笔者愚见,还是这高家花屋拔头筹。 初见高家花屋,不由得就被它那古朴凝重的气势所折服。在这如此偏远之地,能有这样一座清新雅致的古宅,实属罕见。古时,人们仅凭肩挑背扛,翻山越岭,从数百里之外运来建筑材料,并历时30年(1810年-1840年)将其建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座超级四合院究竟是怎么建起来的?寻访当地的老人,他们也说不清楚了。此地倒有民谣曰:“高家盖房,三十年散板(意思是建了30年)……”高家花屋四周都是灰灰的大山。据说,宅子里很多令我们这些现代人瞠目的大型建筑材料,就是从遥远的汉口走汉江运上来的。而汉江,也在此地百里之外。剩下的这百里山路,就全靠人背马驮了。 远远望去,高家花屋每个屋角上都有四只龙爪状的飞檐狰狞伸向空中,既增加了房屋的气势,又兼有避雷的作用。近观房檐下,两侧有各长约十几米的长幅壁画,分别取材于民间故事,图中人物刻画细致生动,线条简洁流畅,经过了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仍色彩鲜艳。 正门楼两侧的门柱上各有一只张牙舞爪的动物,民间称之为“吞口”,它头朝下,张着血盆大口,望着所有从这儿进出的人。据说,不肖子孙难逃此兽之口。 门楼两侧墙壁上的石板雕刻精细深入,一刀一凿皆见功底。壁画的题材想象力丰富;右边一幅刻的是“李渊过临潼”,讲的是李渊被隋炀帝杨广追杀到临潼时,被秦琼所救的故事;而左边一幅,悠闲的姜太公后面却站着求闲若渴的刘、关、张,这显然是石刻工匠们给后人开了个历史玩笑。听老乡介绍,壁画中还有“刘海戏金蟾”、“孟子哭竹东三省”、“王全救母卧寒冰”等故事,后来都被文革的标语给粗暴覆盖了。转了一圈,细看那些壁画,似乎都围绕这个主题——“孝道”。 沿着13级青石板台阶而上,跨过门楼就是前厅。这个台阶令人想起宫殿或者庙宇的风格,一般民居竟然有这样的超级台阶,令人匪夷所思。 天井两头是用大青石砌起的条案,从前是摆放花卉和金鱼等玩物之所。 与我们见过的一般民间豪宅不同的是,高家花屋的前庭二楼还有一个大戏台。 站在回廊上,面对已被烟火熏黑、漆面斑驳的破旧戏台,恍惚间又回到了100多年前的道光年间,戏台上的民间艺人正操着厚重的楚音,“咿咿呀呀”地唱着当地流传已久的汉二簧,观戏台上悠闲的主人和劳作了一天的佣工们看得如醉如痴…… 登上二楼,在回廊上和至今还住在花屋里的高家后人聊天:高家鼎盛时期,从竹山、竹溪源源不断地运往高家花屋的粮租,竟要80多匹骡马驮运,当时就是从这个台阶上一个接一个的驮上二楼粮仓,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 这个13级青石板台阶令人想起宫殿或者庙宇的风格,一般民居竟然有这样的超级台阶,令人匪夷所思。 花屋与“赌神”高方 据高家花屋主人高方的后人介绍,这座高家花屋原有房间57间,除正房、粮仓外,还有吊酒房、当铺、钱庄等商业用房十几间,逢年过节,方圆100多公里内都有人上这儿来典当、拆借,高家的风光由此可见一斑。这57间房,经过上百年的风吹雨打、天灾人祸之后,有48间幸存下来。 高家花屋几进院子的各处大理石座、柱子、栏杆、褪了色的窗棂,甚至是滴水瓦上都是精美的花鸟虫鱼、人兽字画图案,或刻或画,皆堪称精品。至今我们还能清晰地分辨出石榴、梅花、麒麟、喜鹊、人物等近20多种图案,每幅都维妙维肖,生动自然。这也许就是这座豪宅被当地人叫做“花屋”的原因吧。 吸引我们来到这极偏远的所在的除了这早年的豪华建筑——眼前的一切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使人惊奇——更令我们强烈好奇的是高家花屋的缔造者高方。 此人在当地被传说得颇富传奇色彩,当地人言,高方堪称“赌王”,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家花屋就是高方赌来的。 我们寻访到的故事这样描述:高方祖籍武昌,自小乞讨,18岁时与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路讨饭到湖北省竹山县秦古、竹坪一带,在这里停留了下来。高方从山上砍下树木在白马山下搭起一片小茅屋,安顿苦命的老娘。他生就一副好骨架,干起活来一个顶俩。不久,这个好劳力就被竹坪大户董员外一眼看中,收他做了长工。 不久,董员外发现像牛一样肯下力气的高方却有一个令天下所有的东家都讨厌的毛病——嗜吃如命。据说,肠胃功能异常发达的高方一顿饭竟能食米3升、肉3斤、酒无数。主人开始嫌弃他,就连长工们也想法捉弄他。 一次年夜饭后,窝了一肚子气的高方,郁郁地离开了主人家,独自向家走去。途中经过一个赌场,里面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百无聊赖的高方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没想到,高方的人生转折也就从此开始了——先输后赢,尝到甜头的高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弃农从赌的高方很快就成为当地一景,逢场必赌,赢多输少,不久,本地就没多少人敢跟他玩,高方便辗转到竹溪县等地去赌,赌运照佳,不到两年时间,高方便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据传说,伴随着“赌神”声名的远播,高方的财富也完成了神话般的积累,用这些财富高方大量地置办田产。鼎盛时,高方一年所收的地租约为稻谷100万担。但高方最大的乐趣似乎是盖房子,他一生中盖了无数的房屋,其中现在留下的这座“花屋”在当时更是远近有名。 关于这个传说,耸人听闻的细节还有很多。不过,我们总认为靠着“赌神”的运气以及出老千之类暴富的说法并不可全信。顶多就是运气好的时候,能赌来一点小资本积累。 我们能够想象的事实只能是,有了一点原始积累的高方应该是个善于经营的人,此地虽然地处偏远,但物产丰富。高方也许是当地最初的从事商品流通的积极分子。据高方的后人说,高方还开了不少店铺,比如杂货铺、粮铺、药铺、当铺、猪案等无数,可以为证。 当然,在那些混乱的年代,某种特定因素一夜暴富也未可知。 古宅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该离开了,再次流连眼前这个百年前的“花屋”。从里到外,再次感叹:用料极为考究,工艺甚是精细,无论砖瓦、墙壁,还是窗棂、栏杆,极尽花哨之能事。 这样的花屋,高方在世时共建了9座。最豪华的一座就是现在留下的这个,房屋刚盖到一半,高方无疾而终,他的后代子孙又用了20年时间,终于建成。历经百年动荡和“文革”洗劫之后,也只有这座花屋至今还屹立在鄂西北偏远的白马山上。 据说,高方因母亲苦命一生临死都没住上好房,曾发誓:等自己将来有了钱,一定要在母亲的身边盖一座最好的房屋。高方后来如愿以偿,这也许就是花屋里那些壁画大都以“孝道”为主题的原因。 高方的第8代后人至今还有12人住在花屋中。这些人中除了老人和小孩常年住在这里外,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这偏远的所在仍是生存维艰。花屋中还住有几户外姓人家。他们都不姓高,除一户是高家的世代长工外,另几家都是土改时由政府安排进来的。 也许正是因为地处偏远,所以高家花屋这些精美的木刻和石雕躲过了天灾人祸——冥冥中,我们似乎明白了高家花屋缔造者当时择野而栖的良苦用心了。 |
转自:http://www.gogojm.com/bbs/ShowPost.asp?ThreadID=12723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