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西游记 重口味印度 |
[游记]我的西游记 重口味印度 |
2008-03-15 sina.com.cn |
2月3日 多云 晴 坐在恒河边的某个茶吧,阳光洒在庭院中悠闲的旅人身上。一对金发情侣在身后的桌前翻着介绍印度的厚重典籍,几个韩国人在旁边台阶上怡然的与几个欧洲朋友聊天,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半高的竹篱笆院墙内满是植物,偶尔会从中窜出几只松鼠向客人讨要食物。院落下方的恒河岸边往来着庄严的神牛、虔诚的信徒和指手画脚的游客。河水中有些零散的当地人在沐浴或洗衣,几条游船来回穿梭在微波轻泛的河面上。云淡风轻,神秘的笛声夹杂着牛粪味充斥在温暖的空气中。 (河边舒适的茶吧庭院) (河边整齐排列着等待游客的游船) (河边的理发师们) (沐浴洗衣的人群) (从庭院植物中窜出来讨食的松鼠) (岸边一位婆婆在给印度小姑娘画速写) (老姐客串了回河边的小商贩) (依河岸为家的流浪者) 刚刚沿着恒河走了半圈,不知是列车的劳顿还是午间的阳光让人变的庸懒了。喝完奶茶便回到了上午订好的“恒河上的寺庙”旅馆(Temple (旅馆天台可以俯视整条恒河) (大变身后的托马索) 下午托马索如约而至,外表也与分别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他所说,他的姐姐是学习印地语的,目前在一所教会学校任教。自从来过两次恒河之后就迷恋上了瓦拉纳西,于是把信仰与故乡都归依到了这片古老传奇的土地。而托马索则依恋上了中国的古文化。老姐却对西方人这种会把中国或印度当成是自己故乡的情节表示出了强烈的不能理解,因为她并不喜欢这里,说瓦拉纳西绝对是重口味的“印度”:云集的朝圣者;众多的神龛寺庙;遍地的神牛野狗与乞丐羸弱;纠缠的卖花孩子与揽客船夫;拥挤嘈杂的街道与集市;装饰个性的人力车与狡猾的车夫……似乎没有一个角落不透露着印度的特色与传统。这里是多个宗教汇聚的圣城,作为一个宗教国度,书中云:教徒在民间的基本比例是:印度教83伊斯兰教11基督教与锡克教2而佛教与耆那教仅占1(属于大乘佛法的时代已经是一千七百年前的历史了。其后的印度相继被伊斯兰与西方文明所征服)。 (目光坚定的长者) (骑在神牛背上的孩子) (随处可见的神龛与祭祀的台面) 三人漫步在黄昏前的恒河边。一排排牛粪在台阶上整齐的码放;一队队神牛在人群中悠然的踱步;一撮撮抬着尸体的队列熟练的走向不远处的焚尸点。据说这样的火葬浴场在恒河沿途会有很多,但最大的一座位于湿婆神庙的北端,然而老姐在充分表示了对瓦拉纳西牛粪不满的同时也失去了去看焚尸的热情。幸好夜晚来的及时,让刚到石街码头的我们没有错过祭祀的开头。据说在音响灯光配合下表演的僧侣都是纯正的婆罗门血统(对印度的种姓传统没有深入的了解过,只知道婆罗门是高贵的神职血统,处于种姓最上层),而过于单调重复的仪式节奏实在让很多游客哈憩连连。最终我们也没坚持到祭祀的结尾,而在我们的身后,依然屹立着众多忠实的信徒在虔诚的祷告。 (老姐冒生命危险拍摄的火葬浴场,据说有游客拍摄后就会被人跟踪) (色彩艳丽的瓦拉纳西丝绸) (祭祀开始前的石街码头) (祭祀中的婆罗门) 对于这座圣城来讲我们只是旅途的过客,对于很多诗人来讲这里又是信仰的故乡,对于那些洒在河中的骨灰来讲这里还是生死的轮回,命运的归宿…… ps1:最近白天坚持去工作室报道,晚上回来又累又困,一直没更新。不过可以满足一下迪奥对“波波先生”的怀念—— 印度的“波波先生”,这体格我可COS不了。以前以为头上围布是印度人的习惯,到印度后才知道,只有锡克教徒才有这种独特的习惯。一般锡克教的老公围头巾,老婆穿旁遮普装(在印度跟纱丽同样普及的女装)。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f6df3010088l6.html3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