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重游张家界(一) |
[游记]重游张家界(一) |
2008-05-22 sina.com.cn |
上个月由于工作的原因陪同相关部门的领导去了一趟湖南,办完公干以后,为了满足某些领导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感情,我们连夜驾车直扑“神奇而美丽的张家界”。这已是我第二次来到张家界,已经算是“再而衰”之游了,对于它的神奇与美丽已经远不如第一次来得那样深刻和难忘。尽管如此,还是想把此次“衰游”中自拍的一些照片分批放在博客上供博友们共享吧。。。 老院子 老院子”位于张家界市城区鸬鹚湾大桥东侧500米处,是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读过书的地方。为清代初期田家老屋始祖田起瑗修建的,也是其玄孙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田奇隽的故居。 其建筑风格为四合天井式的封火墙土家建筑,是典型的毕兹卡民居。原有160间房子,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现仅保存30间房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老院子原名紫荆堂,是张家界老院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及张家界市书画研究院于2003年按AAA级旅游区(点)标准对其进行了通体修缮。目前基本恢复了清代土家族大富豪的生活场景。游客来此,既可欣赏书画家的艺术精品,又可品尝正宗的土家美食。 老院子始建于清雍正初年,其建筑风格为四井封火墙式土家建筑,融土家园林.土家吊角楼于一体,是典型的毕兹卡(土家族)居民。是整个湘西乃至全国幸存下来,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家古宅,堪称土家建筑的活化石,被誉为“土家地一宅”。前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这里读书。 这栋老屋建于清朝雍正初年,距今天约为三百年,共用了820根椿木,100名工匠花了三年时间才完工,共占地21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1间,三层堂屋,四个天井,四合围墙,坐北朝南,东西对称,布局严谨,砖木结构,浑然一体。建筑学家认为这栋老屋是土家庭院建筑的经典。 做客老院子,可以感受大山深处“蛮夷”之地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聆听八代书香的家族传奇故事,揭示人才辈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真谛;老院子拥有罕见镇宅之宝,更有许多未解之迷,儒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神秘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贯通。在这里触摸土家人好客、多情、粗纩、淳朴的情怀,体验纯朴古老的土家习俗。。。 这间屋子就是起瑗公的书房兼卧室,自清朝到民国,老院子八代掌门人都住在这儿。门首“本原”两个字,就是指创业者和继承家业者。起瑗公秀才出身,生于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配婚有黄氏、候氏二位夫人,父亲田三聘,祖父田宏毅均是秀才出身,起瑗公是次子,人称二老爷。起瑗公饱读诗书,通今博古,为人刚直、仁厚,治家严谨,教子有方。老院子就是他四十三岁时建造的,院子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诗书留后”,下联是“孝悌传家”,就是他亲笔所题,并在院中石碑上刻写有千古留芳的文天祥的正气歌,立在正堂,要求子孙朝诵夕背,这些都反映了他“重文、崇教、载德”的治家理念和处世的人生信条。 在他训教治理下,田氏八代书香,子侄辈发展成本地声名显赫的八大豪门。大庸有首民谣,专道田氏家族的富贵显赫:“大庸有个田三聘,两个儿子八个孙,八大庄园千担课,四十男丁取功名,银子用仓装,金子用秤称”。 人们常说:“一代富,二代穷,三代四代住桥孔”意思是指富贵不过两代,但像田氏家族,富贵八代,人才辈出,这在我国家族史上,却是极为罕见的。博友们请注意照片中的这张床,这张床叫五滴水福雕花床,全由黄杨木和梨木雕刻而成,是驰名中外的土家族滴水床,名称的由来据说是仿照土家吊脚楼的三层排水屋檐而制作,一般为三层,这张床却有五层,是床中极品,独一无二,可见主人身份的高贵。请大家细细观看,从床檐到床脚,从床柱到四壁,内内外外都雕刻着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生活用品和自然景物,另外还有历史人物、戏剧故事,古代寓言等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大千世界,尽在其中。 这是一只龙头神龟,可能谁也不会相信,都或许认为这是人工做的水中盆景,不是的。这只龙头龟是修建这口水池时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当时谁也没在意,起瑗公说:“这龙头龟很有灵性,就把它放在水池内吧!龙头龟就这样在池水中静卧了二百三十年,”说来也怪,老院子地势很低,背后又靠澧水河,每年发洪水时,周边的房屋都进了水,就老院子不进水。是不是龙头龟保佑呢?谁也不敢断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7f8de90100097t13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