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张家界自驾游记(五) |
[游记]张家界自驾游记(五) |
2007-07-28 sina.com.cn |
(10月4日)芙蓉镇游记 早上起来差不多八点,很奇怪的是居然没有想象中的肌肉酸痛之类的反映,甚至连一点疲劳的感觉都没有。本来计划要去凤凰,但离我们的路线稍微远了点,决定放弃,虽有点不甘,但为了顾全大局,也就认了。但芙蓉镇我无论如何也坚持要去,十多年前念书时写生到过那里,在小镇上住了一个星期,在我的印象里,狭长的小街上人来人往,满是穿着土家服饰,背着背兜,头缠土布头巾的土家人和衔着长长的旱烟杆的老大爷,很想知道十多年过去了,那里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记得那次写生,我们从重庆到宜昌走的水路,然后坐火车到一个好象是叫罗依溪的地方住了一晚,然后坐船到达王村码头。那条河应该叫猛洞河吧,两岸青山对峙,山谷中偶尔露出青瓦房的一角,炊烟和雾气袅袅升起,一派江南山水画景象。小镇依山傍水,座落得很有层次,不大却很有风情,石板路旁房屋以砖木石材为主,房屋街巷布局十分错落有致,最有特色的是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土家族住宅,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以姓氏做寨名,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凭桩可观景,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土家吊脚楼一半落在河岸上,另一半却是由水泥柱支撑着,水泥柱直插河底。小街上,男人们扛着扁担向游客招徕生意,女人们有的坐在屋前纺着棉纱,有的专注地纳着绣花鞋垫。摇着尾巴的小狗经常会跟着我们溜达一段距离,小猫还蜷着身子睡在街边的石板上,样子十分可爱。 从张家界出来,走差不多九十来公里,就到了王村,谢晋导演和姜文刘晓庆在此拍摄《芙蓉镇》使得王村一夜成名,后来干脆顺势改名为芙蓉镇,而王村的称呼也仅限于当地人的口中。 这次我们走的公路,所以到芙蓉镇时车只能停在老街的另一端,由上而下进入古镇。我努力想象着记忆中的芙蓉镇,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和眼前的这条街道联想起来。人还是那么多人,可好象除了游客,其它的满是土家服饰的人流已荡然无存,你遇见的当地人永远超不出三个五个。街道两旁林立的全是卖廉价旅游纪念品的商铺,和任何一个景点的商业街完全一样,原来的老房子很多已经翻新,有的甚至嫌原来的老屋不够气派,在屋顶上加盖了一层,虽也是仿古风格,但明晃晃的色彩看起来非常刺眼,地上铺起了地砖,原来的土灶,吊起来的铁锅,屋中间的火塘,吱吱嘎嘎着响的手工纺车都不知道去哪里了。失望!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再往下走,越走越冷清。可能是印象中的芙蓉镇太过美好,十多年前所居住的那家农家小院的可口菜香还在口中残留余香,我不忍再在小镇上吃任何东西,怕仅存的那点美好记忆全部消失! 走到河边,全没了当年河边人来人往的景象,卖烤鱼串的小姑娘小伙子也不知上哪去了,迎河而建的是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上书“芙蓉镇”三个大字,和身后灰蒙蒙的老建筑比较起来,极不对称。很难想象这个冷清的小码头居然有千年繁华的历史,土司王的祭祀典礼曾在这儿举行过,沈从文的客船曾在这儿停泊过…… 从河边返回, 踩在古街光滑的青石板上,就象踩在历史岁月的碎片上。我尽量不看路上的游客和商铺,眼前便展现出一幅幅不同的风景,五里长的街道两旁,深宅庭院不时亮着飞檐翘角,吊角楼高高挺立于酉水河边,古色古香,依稀能找回十多年前的景致。贞节牌坊旁“113号刘晓庆米豆腐”的布幡依然十分抢眼,离它不远的地方多了一家号称天下第一螺的酒店,怪怪的。 在小镇上呆了两三个小时,我带着无比失望的心情离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3ff27a00010006pr1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