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色彩印度]之二:灰鼠银门白衣人(三)印度游记攻略 |
[游记][色彩印度]之二:灰鼠银门白衣人(三)印度游记攻略 |
| 2008-04-10 blogtt.com |
|
详细内容: 迷宫般的狭窄街道里,我穿行寻觅着。在这片老城区里,时间似乎还停留在几百年前,所有的房屋都由红色或粉红色的沙岩建成,让整个街区呈现玫瑰的色泽。经常有雕刻精美的小楼出现在眼前,使人惊艳。唯一杀风景的是,过往摩托车老是一路喧闹一路废气,让我总想象摩托车发明之前,这里该是如何一个宁静的城市,恨不能念个咒语让所有机动车立刻消失在沙漠中。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女孩走过来,很有礼貌地问我有没有中国的硬币,不知道她是如何知道我的祖国的,绝大多数印度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来自日本或韩国,或许孩子们有一眼看到本质的能力。可惜我身边只有印度卢比,告诉她时,她的父亲正好听见,说女儿只是喜欢收集各国硬币,不是讨钱。这我知道,以至于一想起有着卷发和大眼睛的女孩,总有些歉咎。在那个很少有外国人路过的城市里,不知道要再等多久她才能找到收藏中的第一枚中国硬币。 边走边看了半个城区,我终于找到了与城本身一样古老的耆那教(JAINISM)寺庙。西斜的阳光下,庙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群,男人们居多,无一例外身着白衣,正三三两两说笑着散入街巷中,消失在各家小楼的门洞中。面对着人流,我象逆水的鱼,有点不知所措。好在没有多久,庙前已然走的干干净净,只剩下三两个玩童和惟恐错过了什么热闹的我。古代印度人并不清楚如何用少量的石头建拱顶,只好层层堆砌造一个竹笋状的高塔,塔中心的殿堂便只能委屈一点,又矮又小。尽管后来穆斯林带来了有着大跨度轻巧拱顶的清真寺,但所有的印度神庙和耆那教神庙却都恪守传统,面前的巴汗达萨(BHANDASAR)和撒德萨瓦(SANDESHWAR)庙也不例外,两个白色大理石的笋形塔比邻而建,亲亲热热的象一对兄弟,事实上,它们确实由一双富有的商人兄弟捐资兴建,庙名也源自兄弟俩的名字。 爬上高高的塔基,我站在巴汗达萨庙门前,一位胖胖的白衣男子引我进了门,庙堂里,造型优美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方,是用金箔装饰的拱顶,绘满了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壁画间用各色小镜子和金箔镶嵌而成的花卉分割,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装饰美,地面是白色大理石和黑黄两色石头铺就。据说黄色石头来自二百公里外的贾沙梅尔(JAISALMER)采石场,即使是交通发达的现在,去那里也要花六七个小时,更何况只有骆驼和马的六百年前。那个自称为守门人的男子指点着一幅幅壁画,热情讲诉着我不熟悉的宗教故事。他还带我去了某个角落,看一块似被油污了的白色大理石地板,“是印度酥油(GHEE),这塔下有很多印度酥油。油往上走,就浸透了地板。”他说。当年建庙时,为了教义中倡导的纯洁和净化,地基里灌入了上吨的印度酥油,要知道一斤牛奶只能打出几十克酥油,光制酥油耗费的牛奶怕是要一条恒河才能装下。个人生活节俭的近乎吝啬的巴汗达萨兄弟,为了信仰真的不惜代价。殿堂正中小小的圣龛里供奉着大理石神像,是耆那教第二十三位大贤(TEERTHANKAR)帕斯瓦那斯嵇(PARSVANATHJI)。此庙和撒德萨瓦庙都是奉献给他的。 同样起源于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BUDDHISM)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其创立者摩诃毗罗(MAHAVIRA,也称大雄,公元前540-前467)和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前486)均为印度北方王国的王子,活动传教区域大体相同。早期佛教的神像和耆那教的也极为相似,实际上只有三处不同:佛陀必坐莲花,大雄可坐其它;佛陀身披袈裟,大雄上身赤裸;佛陀朱砂印在两眉之间,大雄在胸口。不同的是佛教只起于佛陀,而耆那教在大雄之前还有二十三位大贤,完善并传播着类似后来教义的哲学。耆那教教义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非暴力(AHIMSA)”,在典籍《谛义证得经(AGAMAS)》中,大雄是这样讲到非暴力: “除非我们以一种非暴力和从心里尊重所有生命的方式生活,否则,我们所有的仁慈、善意之举,所有的誓言、美德和智慧,所有放弃贪婪及掠夺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所有的生命就象我一样。我想活着,其他的灵魂和生命也是这样。自我生存的本能是普天共有的。每一个活的生命都贪生畏死。我们中的每一个都想远离痛苦。所以,让我用所有的爱心承担起这一责任,尽我所能不伤害任何生灵。” 非暴力教义后来也成为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对印度乃至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印度独立领袖圣雄甘地发起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源于此。也正是因为以尊重所有生命为生活指导原则,印度四百万耆那教教徒都是严格的素食者,并被当今印度政府免除兵役。连出行都用布遮口怕误伤蚊虫的教徒,怎么可能去枪杀自己的兄弟? 耆那教分为两派,天衣派(DIGAMBRARAS)和白衣派(SVETAMBARAS),前者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包括衣服,致力苦行以达解脱,后者身着白衣,虔诚谨慎地遵循着教义,以免不经意间杀生堕入轮回之苦。耆那教教徒多经商或从事金融业,难怪在位于古丝路要道的比卡内尔城中,最古老的寺庙是巴汗达萨和撒德萨瓦兄弟庙,也难怪城里的男子十有八九着白衣。 亏了有守门人的指点,让我知道了很多旅游指南上没有的东西。惊奇于他对寺庙的了如指掌,我问他干了多久,他说自己的家族从庙一建成起就是守门人,世代相传,到他已经是第三十二代了。门旁坐着个小男孩,他说是他的长子,我给了男孩几粒奶糖,他蹦蹦跳跳地下去找伙伴。我问守门人他的儿子也会做守门人吗?他肯定地点点头“第三十三代!”。“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寺庙守门人的,那是一份荣誉。”他很自豪于这份世袭的职业。 站在笋形塔顶俯瞰比卡内尔,夕阳最后一缕光线正照在对面撒德萨瓦庙的银门上,闪闪发光。暮霭升起在天边,天渐渐黑了下来,印度特有的安宁笼罩了全城,也笼罩了我的身心。下面传来守门人关门的声音,神也要睡去,但我知道明天一早,全城的耆那教徒都会进庙祈祷,在鲜花和清水中开始另一天的生活,那时庙里白衣胜雪,而我已在去金色城堡贾沙梅尔的车上。 图:两兄弟的耆那教寺庙 <灰鼠·银门·白衣人>
|
| 转自:http://www.blogtt.com/itinerary/itine21635.html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