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度:细节和流水账之一 |
[游记]印度:细节和流水账之一 |
| 2008-05-22 blshe.com |
|
. . . 善缘带你至此——印度:细节和流水账之一 作者: 喻静 | 2007年09月06日 10:58 | 栏目: 一般分类 8月18日 晚间将出发,这个行程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上午社委会,谈及搬办公室事。张一直在华堂等处帮我采购旅行食品,盖因前一天晚上某印度专家的教诲。又帮赵老师找画盒,送北大。转换插头颇费周折。下午三点到北大集合,中午吃了萝卜豆腐、西红柿蛋汤——在以后的印度行程中,这两个平常菜名简直成了我的乡愁。坐大巴的时候,D说带了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之二——我恰恰带了之一。行装前所未有地沉。前一夜未眠。午睡未眠。过重的行李。好几本书。两个手电。方便食品甚至牛肉。长短袖衣服。三个结实的应有尽有甚至做了备份的大包——印度想象,为何如此沉甸甸? 机场办完手续,PRO Z做了分工,被反复告诫,入关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旅游身份,参加的是“青年节”。不免有些惴惴,对印度的神秘想象和对未知前景的忧惧又加深了一点。我知道这也是难得体验,齿岁日长,对于日常琐事,似乎越来越无所畏惧了。 终于上飞机,我和D分坐前后两排,皆靠窗。身边靠走廊的位置是两个巨大的黝黑的印度人。希望换位置,遭到礼貌拒绝。起飞后才体会到,靠走廊的才是松快的好位置。送餐时,我选择海鲜饭,空姐说正好没了。那就咖喱鸡饭吧。刚吃一口,又说有海鲜饭了。我只好视之为神的旨意——从现在起,每天吃咖喱,做个芳香的印度人,担水劈柴,祷告神灵……飞机降落,我就将踏上印度大地了。飞机起飞时间是北京时间8点半,7个小时后到达。 8月19日 在德里降落,飞机广播报告的时间是凌晨1点,和北京的时差是两个半小时。当即有人抱怨:“看看这个国家,连时差都设置得别扭,要不两小时,要不三小时,为何多个‘半’,计算起来怪麻烦的。”这就是我们对印度的成见——神秘、怪异、缺乏国际规则。真的是这样的吗?悬念迭出。我真的有点迫不及待了,未等停稳,就站在走廊里,不愿再回座位。空姐不得不发出温柔的警告。 德里机场大厅有空调。不大,很快找到行李转盘。等待时抬头看到印度政府张贴的旅游宣传灯箱,我拍下第一张印度景观——海报上端坐着藏传佛教的佛像,文字是:“Well done,your good karma brings you here.Incredible India.”我用我的“穷英语”(poor English)姑且译作:“尽情感受吧,善缘带你至此——不可思议的印度!”目力所及之处,是灯火通明的免税店,每个货架上方都放着粉色毛绒小熊。据说为了庆祝不久前的印度国庆。 出了机场,真正的印度味道扑面而来——闷热、潮湿、丰富、确切,却难以言传。如果非要从我的味觉经验中找出可能的类比,我愿意回忆小时候到过的南方乡村——那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枯草、牛粪、炊烟混杂的温暖气息!机场外面的确有些混乱,各色人等杂陈,像某个中等城市的火车站。终于见到了JOHN,给我们发了无数邮件的印度组织者。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是我们的“印度想象”中的“阿育王”,身量高大,浓眉巨目,乌发微卷,目光如炬,举止有度。他将伴随我们的印度之行。 车靠左行,殊不习惯,每每担心和对面的车相撞。沿途是熟悉的中国城郊景象,土狗在夜色中唳叫,两三头牛在路边打盹。已是深夜,人烟稀少,偶尔见黄绿相间的三轮摩的,相约停在空地,司机似乎未眠,彻夜等待顾客。一行分住三处,从第一处到第三处,要用45分钟。第二处是尼赫鲁大学校园,草木幽深,路边貌似公共汽车停靠站之处端坐一对青年男女——进去时端坐,出来时还端坐。那个情形,既像等车,又像约会——我又自以为是地往我的“印度想象盒”里添加了新货——兴许是一次不甚合习俗的幽会?传说中的印度,婚姻的主流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颠簸中,我和另外三个“长辈”最后到达驻地——印度国际中心。在前台登记了必要的信息,我住进只有一张小床的单间,有烧开水的壶,洗澡也有热水,设施老旧。折腾良久,沉沉睡去。不到8点醒来,没睡几个小时。不知道行程安排,只有早早整装待发。像是过了几天了,其实还是8月19日。 拉开窗帘,才发现还有扇门。推开出去,外面雨声正紧,润湿满怀。雨雾弥漫中,青翠庭院豁然呈现。细碎的小草如水波漫延,草坪舒缓,花树烂漫,桃红、鹅黄、粉白穿透阴霾直达我的眼底。我拿出相机,镜头瞬间蒙上水雾。身后忽然传来歌声,原来电视里开始播歌舞片了。这可是印度的著名特产,远播海外,在本土岂有不看之理。五分钟后,我放弃了,还去屋外拍风景。歌舞片的背景不外是不知拍自何处的繁华都市,男主人公一律留浓密的一字唇须,目光温柔,却是猥亵的温柔;动作舒畅扭摆自如,却是调戏的自如。女演员服装俗艳,表情暧昧,和男演员配合着,半推半就,展示至少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是油腻的和过度的风情。屋外,松鼠探头探脑一掠而过,乌鸦大摇大摆迈着方步。 终于等到出发时间,大概是上午10点半了。又加入一个美丽的印度女孩,手托盛着颜料和大米的碟子,给每个人额头点上红黄两色,沾上数粒米。我们双手合十致谢。此行的目的是甘地墓,做在大巴车上,听着赵教授不断用英语和印度人欢快交流,终于有机会一览新德里街景。好几个地方在修地铁,开挖之处只用几块铁皮板子随意围着。高楼不多,类似中国内地城市的一层门面房一家挨一家,屋顶矗立着印地文广告。似乎还没到营业时间,大部分都拉着卷帘门。车流滚滚,但鲜见豪车,类似于中国奥拓、箱式小面包车、广本的车是主流。三轮摩的呼啸穿插,鸣笛声平地而起,此起彼伏。只要遇到红灯,各种商贩就围着车窗兜售小物件——比如切成瓣的椰子、迷你国际象棋、鲜花穿成的花环,一个男人居然把猴子举起放在车窗前。“十卢比,十卢比!”他们不断高声喊着,或者什么都不卖,只是伸出手:“money,money!”嘈杂景象更增加了空气中的闷热。 甘地墓却是在一条幽静的林荫道上。雨似乎越下越大,大家打伞等候在门前,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赞美印度女孩的纱丽,力所能及地用英语寒暄着衣食住行。迟迟不开门,反而一辆装满干草的手扶拖拉机从里面出来了——这是20年前的中国乡村场景。人力三轮车不断疾驰而过,车夫肤色黧黑,包着红头巾,我无法像在中国一样从他们的长相中判断他们的基本社会地位。在我看来,印度人都是结实黝黑,长着蜷曲的睫毛和凹陷的黑眼睛的,而且一律是双眼皮、大眼睛。 据说有国宾级别的人物在祭拜甘地,我们等候良久,怏怏离去。此时已经印度时间下午1点,国内时间下午三点半,大家早就饥肠漉漉。但印度正常的饭点似乎就是两点左右,我们被带到了位于一座高层顶端的旋转餐厅PARIKRAMA,主人也是想让我们从高空领略新德里风光。北京国际大饭店顶层也是一家旋转餐厅,比这家大。大家分坐铺着蓝桌布的长桌两端,眺望薄雾笼罩的新德里和在高空盘旋的苍鹰。这是我们来印度后享用的第一次印式大餐,典型的“西餐其外,印菜其中”。每个人前面的盘子是金边西式平盘,盛菜的碗却是小炒锅形象的黑陶制品,透着印度式的憨朴;上菜程序是纯西式的,每道菜却几乎都用上了咖喱以及各色香料。菜的原料难以辨别,味道难以描述,颜色难以彼此区分。总之是辣乎乎、黏糊糊、黄乎乎、花椒大料茴香肉桂兮乎乎。不过每个人都吃得兴高采烈。尤其是我着重推荐的“莫卧儿王朝鸡”——印度行的前三天我有幸在北京昆仑饭店邂逅此印度名菜,很快见了“锅底”。等饭兴正酣,窗外的景物不知不觉中已经转了一周。孩子们欢欣雀跃,宾主尽欢。 午饭后,下一个地点是印度门。全印度有两处印度门,一处就是德里的Indian Gate ,另一处在孟买,叫The Gate of India。临行前,我的朋友毛小雨介绍说,印度人其实希望外国人把印度门而非泰姬陵当成国家象征,因为后者是个典型的伊斯兰建筑。我几乎能想象这种纪念碑式的宏大建筑可能给人的感觉,一时间颇有些倦怠。然而我还是太自以为是了。蓝天白云之下的印度门固然壮观,宏阔广场之上的集市景象更触动心弦。一下车,就有数名小贩围追堵截,不断兜售玩具降落伞、笔、冰棍、水、洋葱拌饭、吹泡泡的皂液、大象木雕、逼真的提线鸵鸟,数名乞丐更是伸手频频。我们充满戒备地把双肩包放在胸前,做目不斜视状,坚决不理不睬。一个魁梧的男人牵着一只小猴茫然走着。一个少年吹起葫芦丝状的乐器,篮子里的眼镜蛇昂首挺胸。一只瘦狗蜷缩在马路牙子拐弯的角落里,在亦不在,魂游别处。不管小贩还是游客,女人的衣服一律色彩明艳无比,如果比照色谱,都属于纯色而非中间色,而且颜色用得很厚。而男人正相反,除了一部分纯白,余皆以杂色居多,用同伴的话讲,就是“黑不黑,白不白,黄不黄”。有人诟病印度人的色彩观:“我就不明白,那么大一个国家,色彩意识怎么那么差,那么切(北京话)。”有人观点相反,认为正是摄影的好机会。很多印度家庭坐在草坪上闲适地歇息,大树充当了遮阳伞。进一步是烈日退一步是阴凉,进一步是喧嚣退一步是静谧,进一步是宏伟退一步是市井,进一步是人退一步是猴——“不可思议的印度”!“万类暑天竞自由”的印度! 更不可思议的是老德里——我愿意称之为“老德里”而非“旧德里”。在印度不到两天,印度已让我倍感亲切,她像中国的过去又像中国的未来,她像我们不可返回的成长岁月又像我们不可预知的神秘命运。我们像是来过这里,像是一直生活在这里,毫不陌生,从未离开。一如我们喜欢把我们的亲人长辈称做“老爷爷”、“老爸”、“老伯”,我喜欢把“old Delhi”叫做“老德里”。 新德里和老德里相距8000米,地铁是不错的选择。进地铁要安检,不许拍照摄像,初次领教了国内少有的反恐怖氛围。不知道为什么,只在地铁里看到了不少带大头巾的锡克族人,年少的就在脑门顶靠前的位置抓一个发髻,用薄黑布包紧,如昼伏夜出的武林高手。出了地铁口上了人力车,下了人力车融进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一行在老德里大街一路狂奔。这时候我把一天都莫名盘旋在我的脑海里的一个词汇抛出来了——“老德里乱象”。
|
| 转自:http://yujing.blshe.com/post/503/979643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