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村外沐水河上的小木桥,一座山势奇俊的石灰岩山矗立眼前。仰看峭壁上周氏二十一世祖周子昂请人所刻的苍劲雄浑的昂山两个大字,细细拨开山脚一口水井边的野草,草里的石碑竟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古碑。晨曦清露中上甘棠古朴的外景已拨动我们的心弦。待我们绕过谢水与沐水交汇处沙石裸露的小小三角洲,再慢慢走过那座据说走多少步便能活多少岁,以石榫为墩、石板为梁,始建于汉代的汉石桥,一路绿树婆娑,水声潺潺,更令久居闹市的我们雀跃不已。 在汉石桥边,一座篱笆围起的菜园子里,我们碰到了这一路行来看见的第一个挥锄劳作的农家少年。少年便住在甘棠村,今年15岁,在附近中学读书,周末便回家下地劳动。乍见我们一行人问东问西,少年不免带着点怕生的羞涩,我们只好打消了请他带我们去村里看一看的念头。 没想到拐过山脚碰到一对荷锄的中年夫妇,一问正是少年的父母,两人不仅热心地指点方向,父亲更自告奋勇带我们去寻找几处少有人至的古迹。 这位名叫周汉耀的上甘棠村民是个有心人。他带我们在一处巨石崖下寻到了一个古石磨。古石磨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经打磨雕刻后形成。据目测,圆形石磨内直径约有3米,外直径则约有3.5米,中间有一个来插棍子的磨心,内外圆之间是一道深深的石槽。据周汉耀说,这个古石磨应当是用来榨油的,他从来没有听他的祖辈说起过,不知道有多少年了,他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的。他还带我们爬上了昂山一座小山头,发现了一处据说是古学堂的遗址。 (三)望见上甘棠的背影 站在昂山山脚仰看,只见满眼山石树木,无路可上,颇有险势。一行人在周汉耀的带领下,扯开纵横交错不时粘住头发衣服的树枝杂叶,努力前行。深秋时节,满山枯叶阵阵清香,山里各种叫不上名的小飞虫蹦跳扑腾,也颇有一番景致。不过久居闹市,很久没有体验过这样真正的野外登山,不一会已是腰酸腿痛,满头大汗。 爬上一处上高地,眼前又横着一片嶙峋的乱石林,看上去落满枯叶的地方,其实不小心就会踩个空落入石头间隙。待小心翼翼穿过这片石头地,便见一段已塌陷的青石石阶,石板横竖交错,但还看得见当年的痕迹。沿石阶向上,眼前豁然出现一片野草丛生的山顶空地。左边临山崖处仍可见高约1米,长约20多米,粗粗垒叠的石墙,几棵小树伸出墙外直指蓝天。站在右边俯看,山下是一处十分开阔的平地,中部微微陷落,遍布青灰石头与各色树木,对面则群峰逶迤连绵,的确是一处能登高望远,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周汉耀说,他曾听老辈人讲,这里是一座古学堂,他经常劳作之余到这儿坐一坐,青石石阶前几年都还完好。但除了石墙,我们没有发现更多。这里到底是不是一座古学堂,已不可考。我们只有静坐在山崖边的青石之上,远看山下右侧隐约一片青瓦飞檐,那里就是上甘棠村,我们已望见了它美丽的背影。 (四)古宅声影里的怅然 上甘棠村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选址布局十分讲究。 站在上甘棠村后据说是汉武帝所设的谢沐县衙门旧址的一处高地上,放眼眺望,但见滑油山就像一把舒适的太师椅,上甘棠就端坐在它的靠背上。左右各以将军山、昂山为青龙与白虎,前有龟山和西山为近案和远案,视野开阔;村前的谢沐河则如同玉带缠绕,蓄势涤污。一片密密麻麻的青瓦高墙安卧在青山绿水间,正是一片风水佳地。 据有关资料所记,上甘棠村自北边的昂山开始,沿沐河向南布置1.8米宽的主要交通干道,与其垂直布置9条次干道,现还留存7条。上甘棠周氏共有十族人,称为九家门楼十家厅,每一族沿次干道向后延伸布置住房,与主干道交叉处,建有各族的门楼坊和小型广场。这里现有453户、1865人,拥有历代古民居200多栋,有坚固整石块砌成的500米长的防洪墙,有4座古香古色的门楼,有跨越400年左右的8座民居,有68座清代古宅民居 虽然带着一幅草画的地图,但当我们步入上甘棠村,还是像到了一处令人分不清方向的迷魂阵。在高大的青水墙面矗立两侧的窄小青石板路间左拐右拐,触目是似曾相识的高屋旧居,只能以门户上隐约还能辨识的爱敬堂、翰里故、厚德祥等宅名来区别。据说村里巷道格局其实是按周敦颐的太极图布置,外人贸然闯进来还真的走不出去。 我们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房、厢房、楼房,都有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中间天井铺满青石,高大的风火墙上青草萋萋,墙体上古今风月的斑驳字体依稀可见。天井旁主楼的大门上雕花窗棂极为讲究,使正屋能充分采光。房屋的地面都支有六七寸高的架子,既解决南方潮湿的问题,又可让屋下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