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仰望舜帝陵——旅杭游记之六 |
[游记]仰望舜帝陵——旅杭游记之六 |
2007-07-28 intz.cn |
仰望舜帝陵——旅杭游记之六 进入上虞市区时,已是华灯初上,暮色紧紧压来,极目处高楼林立。左边是一江清水,不远处一座大桥横跨两岸。 就在我分神时,一道陡坡引起了我的注意,山上苍松翠柏隐隐可见,而奇怪的是这道人工横劈出来的山壁上写着三个朱红大字——舜帝陵,各有一米见方。 不由得停下自行车,抬头翘望,良久良久…… 这舜,应该就是远古时期部落首领舜吧,那舜陵?分明是传说中的舜就埋在这里。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传说,舜那时期,洪水泛滥成灾,为患下民,人们生存极其艰难,故尔满目荒芜,荆榛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尧以鲧治水,经多年而无功,舜继位后,去鲧而用其子禹,历十三载而平水患。从这一点看,我就觉得舜的功绩要比大禹强得多。 那舜死后的墓地在哪?我一直没有注意此事,只知道大禹台水是在黄河流域一带,想想也应该是在中下游。而当时,我们南方,尚是未开垦的蛮夷地区,但令人惊讶的是,大禹陵竟在绍兴,而且,传说中“禹合诸侯于涂山”而斩迟迟未到的防风氏,并且,他的妻子也是涂山氏之女,而涂山,正是现在绍兴的会稽山,那就说明当时南北已相往来。我常想,在当时交通这么落后的情况下,大禹一生至少有二次到绍兴,得要多少时间。 而现在,真想不到舜也曾到过江南,而且死后还葬在此地,是巧合,还是…… 一个大胆的设想出现在脑海中,那就是,当年舜禹的部落就在我们江南,不是吗,有二个帝陵为证?而且,江南地区多水患,特别是宁绍平原一带水系支流蔓延,河港众生,这些河港明显地是人工开凿,联系到当年大禹治水采用的刚好是“疏导”,他所疏的,是不是正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河港? 而且,尚有许多“遗迹”能说明这个设想,上虞的许多地名,就跟舜有关,如眼前的这座桥就叫舜江大桥,而上虞这个地名本身,就是舜的帝号(不知道能不能这么说),历史上称舜这个时代为虞舜。而我上午走过的那个市,就叫余姚,舜,姓姚,名重华,当然,我不知两者有没有内在联系。 多年以来,我把自己的想法跟一些人聊过,很有人赞同我的观点。传说这东西,只要观点成立,就能自圆其说。但其中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你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只有完全不懂历史的人才会相信你的观点。而且他说,宁波河港的来历,是有史书记载的(具体姓名他记不起了),你可以去找一下。这一点,我一呆,马上醒悟过来,是呀,传说中“梁祝”的梁山伯就曾当过鄞县县令,他死在任上,死因就是治姚江积劳成疾。 呵呵,那为什么我们江南地区为出现这么多与舜禹有关的东西呢? 其实想想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们的先民,很是会捉弄人,他们往往会把一些与自己无关的又很有名的东西拿到自己的地方来,年代久了,如果又没有历史记载,后来也就信以为真了,李世民吧,他自己说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朱元璋吧,也说自己是朱熹的第X代孙。我们单看他们自己排的谱,不会不信,但经历史学家一查,没有这回事呀,全是他们往自己脸上贴金。 记得很早前看过一个文章,是说大禹陵根本就不是大禹安身的地方,大禹陵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据说勾践也是禹的第N代孙)为了把自己名真言顺地归入大禹的N代孙,就在会稽山麓造了个大禹陵,以让自己的子民们膜拜。因为有了大禹陵,一切都真实了,历史也重写了,其实怎么样,只有地底下的舜禹时代的人知道。 这样的例子还在所不少,当年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就有襄阳与南职之争。据说清代有个名叫顾嘉衡的襄阳人,到南阳做知府,就有当地人让这个身为南阳知府的襄阳人表态诸葛亮到底隐居在何地,顾大人两边都不能得罪,没有办法,只好写了个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总算是摆平了这场“官司”。 就说我们台州吧,我们台州在宋时有个名人,是道家南宗始祖,始紫阳真人张伯端,这个“名人”的籍贯,就有临海与天台两种说法,因为我是临海人,所以我深信张道长是临海人,可前几天看书,就看到有些天台人到现在还说紫阳是天台人,也不知道天台有没有张紫阳故里,我想应该有的。 上虞、舜帝陵,何尝又不是这样? |
转自:http://blog.intz.cn/user1/daixiang/archives/2007/70866.html4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