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度之行随记(13)孟买印象 |
[游记]印度之行随记(13)孟买印象 |
2007-10-20 sina.com.cn |
孟买印象——甘地纪念馆,不灭的明灯(1) (本人拥有文中图片的版权,未经同意禁止引用和转载) 印度最大的城市孟买,有一个伟大意义的地方,那就是甘地纪念馆。孟买的甘地纪念馆位于噶目代伟区一条幽静的小街。一座小巧的白色三层楼房,被掩映在几棵老树的阴影下,简朴干净内敛。要不是门口竖立着“甘地纪念馆”的牌子,这和街道旁寻常百姓住家没多大区别。 进入宽度只供一人进出的大门,便进入了一楼。这第一层实际是一个图书馆。四面都是满满的书架,收藏着两万多册关于甘地生平、思想和事迹的书籍。 二楼里有甘地当年的卧室,旁边是展厅,展出了有关甘地的图片和实物。连接陈列室的一堵小墙上有一个铜匾,上面写着“1932年1月4日凌晨,甘地在此被捕。 旧居室内保留着甘地当年工作过的房间。非常简单,一块白色的床单铺在地上,甘地就睡在地上。他身系苍生,头却枕着地板。 不灭的明灯 今天,我要去的地方是甘地墓。这次来到印度,无论如何 这次印度之行,第一次见到“他”是在钞票上——印度卢比上就是这位印度国父的头像:清瘦的面容、朴实的微笑、和善的眼神。就是这位相貌平平的老头,为印度的独立自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真理和正义。 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可就这样一个人,在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执意到英国留学,并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学成归国后,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在苦闷中,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南非,并在这里呆了21年。 一战后英国制造了了“阿姆利则惨案”。这更激起了印度人民强烈的愤怒情绪。甘地退还了英皇授予他的勋章,开始领导了第一次不合作运动。 1930年3月甘地决定拿食盐专营法作文章,开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的海中有不少盐,然而英国政府却实行食盐专营,使印度劳苦人民不堪忍受。1930年3月12日,甘地带领他的78名志愿者,开始向大海进军。甘地手拄拐杖,背部微驼,但却步伐坚定。经过24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印度洋海滨,开始从海水里晒盐。甘地被捕了,但后继有人。2000名志愿队员,前往距孟买150英里的达沙拉盐场抢盐,却受到早已等候在此的400名警察的攻击。暴行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所有志愿者被打倒。在场的一位美国记者记下了这一罕见的暴行,在美国上千家报纸上披露,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震惊。这次晒盐运动,包括甘地在内,先后有60万人入狱,监狱人满为患,再加上世界舆论压力,殖民政府终于妥协。 1945年下半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印度的变化。二战中,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却元气大伤。英国决定加快行非殖民地的计划,这一过程从印度开始,以免以后夜长梦多,而陷入无法拔足的沼泽。印度终于将得到独立,但在独立的那一天,将被分为印度国和巴基斯坦国。 1947年 在印度举国上下庆祝国家独立的夜晚,独立印度的缔造者,却孤独地躺在海达利公馆地上的草席上沉睡。甘地将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他对祖国新生的祝愿:绝食、纺纱、祈祷。他在心里黑默默祈求神灵,保佑正深陷苦海的人民。 独立当天,印度就发生了血腥事件:因分治而引起的混乱开始爆发出来,印度北部为之陷入了疯狂的厮杀和混乱之中,滥杀造成50万无辜平民丧生。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逃往印度,在印度的伊斯兰教徒逃向巴基斯坦。或向东、或向西,这只双向的逃难队伍,竟延绵不断长达十公里。不到半年,从印巴两国相互逃亡的人流达1200万之多,其中仅在路途上就有60万人丧身。这次空前的逃难造成的难民,比“二战”造成的流离失所者还要多4倍。 甘地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为了使疯狂的人们恢复理智,七十九岁甘地只有拿生命做最后的孤注一掷了。他先后两次在加尔各答和德里绝食。他说:“无论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多么严重的屠杀事件,我恳请各个教派,全体印度人必须以人道主义取代野蛮行径,必须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人,如果你们不能如此,我也无需继续活在尘世。” 甘地以他无比崇高的神性,终于战胜了邪恶,绝食斗争取得了成功。 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甘地如平常一样举行晚祷会。就在他走向平台的一霎那,一位宗教极端分子跑到甘地面前。在向甘地鞠躬行礼之后,从口袋里掏出手枪,对着甘地的胸口连开几枪。甘地双手合十,口中喃喃念到:“嗨,罗摩!”然后倒地而死。 此时距印度独立不到半年。甘地没有死在为争取印度独立,而需斗争的对手中,却死在了自己深深爱护的印度同胞枪下。 一盏明灯熄灭了! 请看《不灭的明灯2》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5a72901000adg.html3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