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怀念青石板怀念吊脚楼-石宝寨

[游记]游记:怀念青石板怀念吊脚楼-石宝寨

2007-07-16    cqnews.net

当三峡库区蓄水已经达到156米高度的时候,石宝寨,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是否一切依旧?

从重庆到忠县有220公里,3小时的车程中高速路和二级公路各占一半,这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行驶在三峡库区腹地的乡村之间,往来车辆稀少。车窗外,虽已入冬,但是一片片绿色依然扑面而来,这样的田园风光让在城里呆久的我备感心旷神怡。

美国人发现的一处奇异建筑

时间追溯到1979年7月,中国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批到大陆考察的美国人,林德布雷德沿长江逆水而上,对中国的这条第一大河进行旅游观光考察。当他在长江三峡上游大约50多公里的忠县境内长江北岸看见一块高约50米的巨石临江耸立时,不禁为之震撼。该石如刀削斧劈般险峻,如鬼斧神工般奇特。巨石的左前侧是倚石而建的十二层木结构塔楼,绿瓦红砖,飞檐展翅,颇为壮观。石顶是一处大大的平台,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庙宇楼阁,显现出几分神秘气息。巨石脚下右侧横躺着一条青石板铺垫的明清老街,街道两边的民居是清一色的青瓦木板屋面吊脚楼,既整洁又别有一番峡江风貌,让见多识广的林德布雷德顿时看傻了眼。

当他缓过神来之际,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向中国政府提出,把这个奇特的景观列为长江旅游线路首批开放的景点之一,供他的同胞到此游览参观。

林德布雷德看到的这处奇特景点,就是石宝寨。

石宝寨的历史最早应当追溯到唐代。据考证,曾做过唐朝宰相的陆贽被贬忠州(忠县)做官时,到石宝寨题有“云几记”,意思是这是一个象印章一样的地方,也被叫做玉印山。但是有史可查的记载是,石

宝寨的木质楼阁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康熙至同治年间多次进行了扩建和维修。

木建筑的缺陷就是易遭火灾、雷击和虫蛀,石宝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毁损,现存的建筑为嘉靖年间重建,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十二层楼阁每层均用榫卯相接,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铁钉,因此被称之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

两任“寨主”见证一段历史辉煌

石宝寨确定的接待外宾的具体日期是1979年的11月7日。

当初,还归属于四川省管辖的忠县接到省政府和万县行署的指令后,决定迅速组建专门班子,成立石宝寨维修小组,确保不影响接待外宾的政治任务顺利完成。

在被抽调的4名具有专长的维修小组人员当中,有两名教师,两名民间工匠艺人。其中一位教师名叫曾先龙,擅长美术,懂得雕塑,此后成为石宝寨主要的“寨主”(文物管理所负责人)之一,与石宝寨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先龙是1969年由重庆下乡到忠县的知青,从小喜欢舞文弄墨,由教师改做文化馆(当初文管所由文化馆代管)工作人员,倒也投其所好,可以发挥所长。

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紧张维护修缮,石宝寨于1979年11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外宾。这天,长江第一艘真正的游船昆仑号沿江而上来到忠县对岸的西沱码头,第一批60余名外国人走下昆仑号客轮,换乘小机动轮船驶向石宝寨,从而以旅行者的身份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登临到这个奇异的重楼飞阁和四面如削的巨石崖顶。

石宝寨,迎来了她有史以来最为隆重、热闹、值得纪念的一天。大约有1万多名当地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石宝寨,他们有不少人来自数十公里外的偏僻乡村,只是为了看一看“高鼻子洋人”到底是什么模样。

作为身临其境的当事人,曾先龙说,这样的阵式多少让那些美国游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过他们许多人都误以为,这是中国政府专门为他们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纷纷不惜胶卷频频按动快门,留下了那动人的一幕。

曾先龙之后的另一任主要“寨主”是黄建华。黄寨主是土生土长的石宝镇人,凭借对文物工作的满腔热爱,10余年间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给了石宝寨,为此成绩卓著。他也因此走上现在的县文管局局长岗位。

石宝人心中的痛

曾经有人形象地把石宝寨比喻为“一竖一横”:玉印山及楼阁为“竖”,青石板老街为“横”,“一竖一横”才构成石宝寨“好看”的立体景观。

2006年9月,156米蓄水之后,

如今“一横”被淹,已经永沉江底,这是一种无奈的遗憾,石宝人都能理解,但是老街的拆迁与新场镇的建设不尽如人意,致使一部分石宝人心里隐隐作痛。

记者驾车在石宝镇街道上,感受尤如在一个个水泥笼子中穿行,除却压抑之外,还有就是愤然:我们的规划者、施工者居然能够在“享誉中外”的“江上明珠”旁边修建出毫无特色可言的街区和建筑,不知究竟是他们的无知还是在胡搞?

当地一位村民满怀惆怅向记者述说了他的感受:他是石宝镇的土著居民,多少年前,当外国游客蜂拥而至石宝寨之际,他发现,不少客人登临玉印山后,都会坐在山崖尽头处顺着脚下的青石板老街一直眺望到江上,他们静静地思索,满脸的惬意表露无遗。

通过翻译的介绍,当地居民知道了老外们的内心感受:老街的青石板路与青瓦木板吊脚楼,加上那些劳作的人们,与石宝寨的重楼飞阁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峡江地道的水墨山水画。

听着曾经的美景,看着杂乱的现实,想起来真的有些悲哀!

而更要命的是,还有另外一种悲哀更让人无法释怀。石宝镇太平村一名邓姓的社长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社共有8个水塘,只要上边给他一些钱,他就会把其中5个因无钱整修而损坏的水塘修好,保证做到夏天不缺水灌溉农作物。他说:“现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不喜欢政府弄花架子,只要每个塘给20万元,5个塘一共才100万元,有了这些钱,我就可以保证今年夏天全社50亩地不因干旱欠产。”

但是,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5个水塘修好,那3个水塘又漏了咋办?今年是天干,明年又洪涝咋办?为什么守着“江上明珠”这个宝不好好加以利用,并且还要人为地破坏呢?当然这并不是那位邓社长的过错。但是任何一位外地人,当他们看见那条所谓的明清仿古一条街弄成不伦不类、不土不洋的模样,并且偌大的市场派不上用场、新建的车站废弃用作民房时,谁都会油然而生一股无名之火。

石宝中学的倪校长说,他怀念那些青石板,怀念那些青瓦木板吊脚楼,怀念石宝的“十宝”:鞭石、狮石、过年石、鸡冠石、鱼桥石、刀边石……但是这些东西如今在石宝镇都荡然无存了,全都成了儿时的回忆。据说,当初拆迁时,有识之士也曾建言,把一些老房子和老景点整体拆除转移原貌恢复,但终无下文。

三峡库区将要淹没的古建筑古街古道乃至于文物还会有许许多多,像石宝寨一般类似的现象还将存在于更多的地方。我们搞改革开放都快30年了,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思维还很僵化。这,的确是许多重庆人心头的隐痛.

原始链接:http://tour.cqnews.net/system/2007/06/21/000823911.shtml
转自:http://tour.cqnews.net/system/2007/06/21/000823911.shtml19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