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老司城游记 |
[游记]老司城游记 |
2007-07-21 baidu.com |
想象中的老司城很神秘。它曾是溪州十七代土司王近千年的王朝治地,勤劳智慧的毕兹卡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而今的老司城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民族文化遗存。 现实中的老司城很平凡。当我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近它时,看见的只是一个寻常巷陌的小村落而已,和所有的南方乡村一样宁静美丽。没有史书记载的辉煌场景,缺乏王者古都应有的恢弘气势,就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不再出世。 老司城位于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司城村。汽车从县城出发,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了一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下车,便觉满目苍翠,山风送来树叶与花草的清香气息。前面一条碧透如玉的河流,名唤灵溪,沐浴在热烈的阳光下,柔软浅细的水纹闪着粼粼金光。时值七月,外界的溽暑熏蒸在这片清凉的世界消融得无迹可寻。一柄遮阳伞,便获得一个清爽畅怡的小天地。 走过独木桥,跳过石头滩,沿着林荫小道往老司城步步靠近。鸟儿藏在树丛中甩出串串清脆的韵律,青草地上点缀着各色花朵,一盏盏如歌的灿烂。叮咚的山泉撞在青石上,溅开晶莹的水花,激起微小的欢悦。独自一人探寻老司城逝去的古典,且让我溶进土司古都的神话里去,将一个王朝的背影深印在心中,虔诚膜拜。 层层的石阶仿佛神秘的天梯,我拾级而上,走进城中。其实,老司城实在算不得“城”了,虽然也遗存了一条冷清的石街。街面嵌着红褐色的小小鹅卵石,拼成各种奇怪的图案,中间一条直线图案应该是街道的中轴线。尽管城中的大部分建筑物都因为一场大火而不复存在,但仍然可以从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勾勒出当年城垣格局的大体模样。街道两旁只有稀稀落落十几户农家,偶尔看见包着青黑色丝帕的老人坐在门槛边,望着蓝天白云静静发呆,脸上的皱纹开成了秋天的野菊花。梁间的燕子透露着寻常百姓家的纯朴气质。街上有一两个农民扛着锄头走过,静悄悄的。 清贡生彭施铎曾作《竹枝词》,以赞颂老司城鼎盛时期的繁华景象:“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欢庆丰收时展毛古斯,跳摆手舞,曲尽浓郁的土家风情,一派繁荣富庶的热闹场面。而如今,那只是一段湮没在庄稼地里的历史传说了。走在芳草萋萋的小路上,到哪里去寻“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土司古都?到哪里去找“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土司王朝?不再有八街九巷的繁华,金戈铁马的豪情;不再有歌舞生平的盛世,雄据一方的霸气,今天的老司城,选择了沉默,归顺了寻常,只是从那废弃的断城墙,古旧的德政碑,残破的石马雕像上还能感受到一个王朝在流泻的时光里若隐若现的痕迹。 沿着迂回的山道行走,茂林修竹间星散着古朴的土家吊脚楼,半山腰上孤零零一座古殿,青黑砖瓦,红漆木屋,这便是祖师殿。过去,老司城一度成为湘西著名的宗教活动中心,佛教、道教、巫教在此并存不息,方圆几公里的古城内外就有大小庙宇、道观20余座,曾有“司城土司庙,鲁班来建造”的赞誉,其壮观精致可见一斑。走进祖师殿,殿内供奉道教祖师的灵位,殿角立着一口大钟,钟面已经斑驳。在烟雾缭绕中,我点了三柱香,捐了善事,就和一位守殿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提到有关传说中土司古墓的近况。现在的紫金山散落的古墓有108座,分属元、明、清历代王朝及其王族之葬用。但绝大部分都遭到盗墓者的严重破坏,其陪葬品已经让猖獗的不法分子盗走,只留下一些零星残缺的砖雕、壁画等。 古墓我没有去成。中午时分在一户好客的农家用饭,热情的主人炒了几盘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肴:湘西腊肉、泥鳅钻豆腐、葱花蛋汤、小白菜……浅蓝色瓷碗里盛着喷香的白米饭,雕花木筷搁在碗沿上。一家人眉开眼笑,和善可亲。木质地板木质饭桌朴朴素素,干干净净。难忘的午餐。 在即将回程时,我对着这个小小的老司城一步三回首,心里满是敬畏与热爱。在这里,山就是诗篇,水就是语言,人就是故事,多么亲切自然,多么丰富纯美。 后来又看见有关报道说,老司城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逐渐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与重视,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筹备之中,等到旅游通道完全建成,老司城将不再这般冷清孤单。只是,希望游客的热情不要惊醒土家村寨的宁静祥和就好。 |
转自:http://post.baidu.com/f?kz=736565554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