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岳独秀"之湖南衡山游记 |
[游记]"五岳独秀"之湖南衡山游记 |
2008-06-10 waywaycn.com |
南衡维岳,峻极昊苍。 南岳,素有"五岳独秀"之美誉,它既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名山;是军事上的天然防卫要塞,也是古今中外的旅游避暑胜地。 "清天七十二芙蓉",衡山由包括长沙岳麓山、衡阳回雁峰在内,蜿蜓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南岳的首峰就在衡阳市中心的南门口--回雁峰。 南岳之秀,在于无山不绿,无山不树。那连绵飘逸的山势和满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长青,就像一个天然的庞大公园。著名游记《游南岳记》这样说道:"诸松茂一山,则山暗。一山或未能丛,则两山映之,能暗崖石。森沉多如幽斋结构,至于水蒲溪毛,宛如盘秀。步步怀新。度三十余里,声影光三绝。"其文描绘了南岳独特的风情。林深树多,光听听树的名字,也够动人了:金钱松、红豆杉、伯乐树、银鹊树、香果、白檀、青铜以及常绿的香樟、神奇的梭罗、火红的枫林、古老的藤萝。据统计,南岳现有的风景林等各种植物,有1700多种。 南岳衡山的山势,在五岳中有它独特的地方。清代学者魏源在其《衡岳吟》中说得好: "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四旁各展五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 高高的祝融峰,状如鸟儿的头;芙蓉、天柱等16峰紧相偎依,恰似鸟儿的身躯;南面的石廪、观音至回雁等20余峰,北面的紫盖、香炉至岳麓等20余峰,犹如鸟儿展开的巨大的翅膀,像是凌空飞翔的样子。如遇烟云滚滚、乱云飞渡之时,那就更能令人感受到"南岳如飞"了。这里的山峦,绵延起伏,线条优美,形成秀丽的特色。衡山是我国古代南部的重要坐标,也是我国南方成名最早的山。《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山海经》、《尔雅》等,都有有关衡山的记载。南岳衡山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个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 衡山景观 祝融峰之高 祝融峰是南岳的主峰,海拔1289.8米,衡岳千仞起,祝融一峰高。自古以来,游人皆以登上祝融峰为一大乐事。诗人墨客用诗文来赞颂祝融峰的确实不少。唐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云: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老人星本来是很高的了,但南岳还要高;山高自然风大,南岳的雪花竟被吹到洞庭湖里去了。这种丰富的想象,通过夸张的手法,把祝融峰高耸云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登上祝融峰,东望罗霄,白云缭绕,西顾雪峰,若隐若现,北眺洞庭,水天一色,南望湘江,宛若银链;大地阡陌纵横,历历在目,脚下峰峦起伏,如走泥丸;仰观宗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上下四方,尽收眼底。真是“极目楚天舒”啊!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修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以便了望北山的风光。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雨。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人间玉兔西沉,这里也还留有夜月的余辉。正如明孙应鳌的诗中所说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这种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顶下的南面有上封寺,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台系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所建,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为了看日出,游人需要先天住在上封寺的招待所里,次日黎明以前,穿上初冬的衣服,赶到观日台。只见东方是一片灰白色的天空,渐渐地出现了微微的绯红色,接着一道道光芒喷薄而出,五彩缤纷。刹那间,太阳似乎从地平线下向上一跃,就浮出部分弧形的红边。红边很快地变成了半边红轮,红轮又成为一个火红的圆球,金轮涌出,上下荡漾,旭日冉冉地升起。这时人们欢呼着,跳跃着,亲自看到了日出的奇景。曙光由远而近,洒向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环顾整个南岳,树绿山青,都沐浴在金黄色的阳光里,显得特别秀丽。 由于每天天气变化的不同,日出的情景也千姿百态,各呈异彩,使南岳日出的壮观,更加美不胜收。 在祝融峰下,还有高台寺,它与上封寺紧紧相连。 高台寺,开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清李元度《南岳志》记载,至迟是宋代的佛寺。这里山高、石大、泉清、树老,风景优美。寺右边是观音岩,岩上是碧萝峰,岩下有烟霞洞,路旁有观音泉,泉水从石缝中涔涔流出,晶莹清冽。高台寺的左边有开云亭,是纪念唐代韩愈游山时,先天阴雨绵绵,次日云开日现这一情景而建立的。最惹人注目的,要算寺右的几株古松了。 这几株古松,跟附近一带的树木大不相同。附近一带,因为地势很高,风力极大,温度太低,乔木难以生长,一般的树木,大都是低矮臃肿、虬枝旁逸的灌木林。而这几株古松,特别是其中的三株“念庵松”,却长得那么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好象仲展着臂膀,喜迎游客的到来,这三株“念庵松”,据说是明代江西学者罗洪先(号念庵)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访问高台寺的楚石和尚时,携带了三株庐山松苗,亲手栽种在这里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藏经殿之秀 藏经殿在祥光峰下,是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568)慧思禅师所建。前面说过,相传陈后主的一个妃子因避难来南岳,向慧思学佛,其地点就在这里。由于明太祖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所以称为“藏经殿”。以后又相继改为祥光寺、普光寺,后来仍叫藏经殿。现在的建筑是1933年所重建,红墙黄瓦,掩映在古林深处。 现在藏经殿已修缮一新,殿内油漆彩画,光辉耀眼,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动,特别是1980年8月间,泰国华侨赠送了两尊铜佛像安放在殿内,这充分表现了海外华侨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 藏经殿的景物特点是:树多、花多、水多、鸟多、名胜古迹多。 这里土厚水深,温度不太低,植物容易生长。其中珍贵的树木,如湘椴、杜英、猴喜欢、甜槠、香榧等,确实不少,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混交的原始植被,可以作为林业教学、科研的一个场地。 树多自然鸟也多。莺啼百啭,燕语呢喃,充满了无限生机。你如果在黎明时要听百鸟争鸣,黄昏时看飞禽归宿,藏经殿是个好地方。 藏经殿的周围,到处都长着奇花异草,四季飘香。春季里,满山的映山红,灿若朝霞。特别是殿后的大白玉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径粗一尺多,高达两丈余。早春二月,还是春寒料峭,它却舒展翠叶,开出白若羊脂般的花瓣,吐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这香气,是那样的飘溢,那样的诱人,那样的馥郁,把藏经殿点缀得更加春意盎然。 藏经殿的前面,有一条林间小溪,流水淙淙,常年不断。若是雨季来临,山间瀑飞泉涌,景色更是迷人。 藏经殿附近的名胜古迹很多。殿后约百步,是古华居,铁瓦石墙,比较精美坚实。在殿的左前方,是梳妆亭,相传为明桂王的母亲陈太妃整妆的地方。在殿对面的马鞍山上,有允春亭,是游人的休息之处。在殿的西面,是侧刀峰,怪石嶙峋,上有飞来船、猴子石等古迹,保存完好;惟钓鱼台已有损坏。 藏经殿林壑幽深,风景秀丽,素有“藏经殿之秀”的誉称。 方广寺之深 方广寺,在南岳区莲花峰下。寺名方广,取佛说十方广布之意。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历经各朝代修葺。寺中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泻为瀑布,坠入深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环境幽静深邃,游人至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李白写了一首《游方广寺》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馨时闻一两声。”其幽深之状,跃然而出。公元1167年冬,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湖南提刑张栻,踏雪南岳,唱诗作和。七天之中,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1/3的诗篇写于方广寺。后由张栻作序,朱熹作后记,汇成一部《南岳唱酬集》,对南岳进行了空前细致的描绘。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修建了二贤祠和嘉会堂。 其实,朱张“嘉会”的主要意义,并没有表现在这部酬唱集上,而是推动了湖南道学运动的发展。朱熹死后不久,封建统治阶段从政治需要出发,为了确立道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便由皇帝出面,加谥他为朱文公,追封他为太师、国公,下诏让他从祀孔子。以后数百年间,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知识分子必读的课本。科举考试不按他的解说做文章,则被视为异端邪说。朱熹及其道学被抬到这么高的地位,他曾到过南岳并在这里讲过学,当然也就“青山有幸”,成了儒家的胜地了。到了明朝,就在本为佛教地盘的方广寺,建起了一座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长远享受儒家的香火。 魔镜台之幽 魔镜台缘于唐怀让的魔镜的故事。魔镜台位于南岳掷钵锋下,与半山亭对峙。魔镜台附近还有观音桥、麻姑桥、龙舒桥等古迹和明清两代的名人题刻。此地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冬温夏凉,今已成为避暑的胜地。这里山环路转,幽径曲桥,有绿竹亭亭,有繁花盛开,有涓涓流水,有清澈明净的游泳池,有松涛阵阵,鸟鸣嘤嘤,处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山上设立南岳宾馆招待所。招待所办公室上面是一块台地,其上有高大的苍松、翠柏、柳杉、银杏以及枇杷、石榴等树木和许许多多花卉。火红的杜鹃,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菊花,艳红的梅花,芳姿焕发,香气袭人,真是满台花木满台香。如果是雨天,烟云四起,山色空蒙,密密的松柏更是一片翠黛色。绿林丛中的亭台楼阁,山风频吹,更露出了雍容华贵的姿态。大地上的草木,被雨洗得那么清新,那么洁嫩,那么充满着生机,整个魔镜台,像一幅浓墨泼洒的图画。 水帘洞之奇 “一片挂苍崖,分明不惹埃。蹙成珠颗白,垂下水帘来。野燕飞难入,山风卷不开。声声去朝海,天意恋岩隈。”宋人李元辅《水帘洞》一诗,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了水帘洞的奇景。 水帘洞,在南岳乡水帘村,距南岳镇4千米,古名朱陵洞,传说与衡阳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为朱陵后洞,在南岳的为陵前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宛如水帘悬挂九天,故名水帘洞。每逢晴日当空,水帘上面,飞虹耀目,五彩缤纷,蔚为奇观。“水帘洞之奇”,使人感到名副其实。唐、宋、明、清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诗人名家为之题刻赋诗。石刻有宋代的“南岳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眼欢瀑”。此外还有“飞琼溅雪”、“帘挂古今”等。其中“夏雪晴雷”一词,把水帘洞的色、光、声三者都描写得恰到好处。“醉眼欢瀑”,则反映了作者的浪漫情怀,同时也表现了水帘飞瀑具有无比神奇的吸引力!诗则有彭龄的《水帘洞》:“奇峰锐铲银河漏,半天泻下飞涛吼。泉声石势天马行,电掣雷轰老蛟斗。可怜龙女长寡栖,缫丝愁听乌夜啼。鲔绡一幅挂洞帘,洞口明月照琉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帘洞的景色和神话般的奇异。宋朝毕田写的诗句:“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帘冷喷秋。今古不知谁卷得,绿萝为带月为钩。”富有情趣。水帘洞是唐代道教活动的地方,被当做洞天福地,称为“朱陵洞天”。唐玄宗还派朝廷内史带领道士们在投龙潭祭祀,可见水帘洞在当时非同一般。 大禹碑之古 大禹碑缘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中最早在衡山留下的文字,碑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经过。传说中最早在衡山留下文字的,恐怕要首推大禹了。大禹为了治水,八年于外,劳苦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奉献精神,一直被传为美谈。 据说,夏禹治水头几年没有成功,但他还是再接再励,艰苦奋斗。大禹听说黄帝曾把一部以金简为页、青玉为字的宝书,即《金简玉书》,埋藏在南岳。他知道这部书会对治水有很大的帮助,但不知道这部书究竟在什么地方。于是,他来到南岳杀了一匹白马,祷告天地,接着便卧倒在山峰上。不久,他梦见一位仙人,自称苍水使者,告诉他这部书的所在地。梦醒后,果然找到了这部书。按照书上的指点,他率众凿山开口,疏通壅塞,把危害人民的洪水引进江河,浩浩荡荡地流进大海。大功告成后,他把《金简玉书》送回到原来的地方,仍用盘石压盖起来,并在岣嵝峰(古代衡山又称岣嵝峰)上刻了一块大碑,记载治水的经过。后来,人们就把大禹杀白马以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马峰”,把掘出宝书的山峰叫做“金简峰”,把那块石碑叫做“禹王碑”。禹王碑至今还屹立在岣嵝峰上,上面镌刻的蝌蝌古文,究竟是诗歌还是散文,古往今来,众说纷坛,一直没有破译出这个秘密。至于那禹王碑究竟是大禹本人所树,抑或为后人所托?千百年间,也始终莫衷一是,但它的存在,则的确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岣嵝山》一诗这样写道:“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拏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士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漪,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把石碑的颜色和蝌蚪文的形状以及感怀都清清楚楚地描绘出来了。 南岳庙之雄 南岳庙在南岳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后有赤帝峰,前有寿涧水,庙址呈长方形,总面积达九万八千五百平方公尺,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物。古木参天,绿树掩映,飞檐凌空,光华四射,显得十分壮丽。 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正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使人顿觉有清新幽静之感。 再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台前横额是:“古往今来。”台门两边有木雕苍松、白鹤,颜色尚鲜艳。阁东有钟亭,悬有大铜钟一个,系元代铸造,重九千斤。阁西有鼓亭,置有大鼓。现两亭完好,只是钟鼓已毁。 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左右为东西川门。洞门原为重檐门楼,抗日战争时期为敌机所炸毁,后来装上石栏杆,登临其上,仍可远眺。 正川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的亲笔。 四进为嘉应门,东西有角门,角门的部分斗拱还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特色。门内先前有许多石碑,书法甚佳。 自嘉应门左右角门起到寝宫止,东西住房,各有五十三间,现在加以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馆、大庙招待所等,几十根红柱相连,整齐壮观。 五进为御书楼,画栋雕梁,楼上原有清代几个皇帝写的匾额和碑文。 六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十七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浮雕游龙,形象生动,极为精美。 殿高七丈二尺,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七十二根大石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整个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所有这些,色彩斑斓,鲜艳逼真。 大殿台阶周围,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的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一百四十四块。这些浮雕上的人物以及动物和植物,有些是想象出来的,有些是真实的写照,还有些是《山海经》中的事故,生动极了。 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 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气势雄浑。 七进为寝宫,宫内原有铜佛重一万斤,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铸造的。 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出北门即可上山攀登祝融峰。 全庙周围,都是红墙围砌,四角有角楼。角楼以内,东边有观八个,西边有寺八个,以正殿为中心,连接楼阁亭台,红墙黄瓦,构成了一组宫殿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卓越的艺术才能。
|
转自:http://liangxiao.waywaycn.com/b2046.html26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