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南大学崛起的标志、水平与原因(转) 白痴日记

[游记]中南大学崛起的标志、水平与原因(转) 白痴日记

2008-07-22    sina.com.cn

2005年3月份,以黄伯云院士获2004年度国家发明一等奖为契机,掀起了一个中南大学崛起的宣传高潮,三湘大地、湘江两岸顿时笼罩在“中南大学”崛起的氛围中。
中南大学是否真的崛起了?其标志是什么?整体水平怎样?为什么能崛起?笔者试图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一、中南大学崛起的标志
一说到崛起时,一定会马上联想到中国的崛起。什么是崛起?所谓崛起,就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它生存的空间内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被重视、被关注,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就是说,相对自己而言,自己感到现在在生存空间中的地位比过去提高了;相对于掌握生存空间的人们而言,感到你的存在了,而且这种存在不能忽视,或者已成为他的竞争对手了。
中南大学顺应历史潮流,于2000年4月29日,由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合并而成。显然,中南大学在全国高等学校的地位与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的地位相比,大大地提高了。最典型的事实是中南大学进入中央直管学校行列——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在过去,无论是原中南工业大学,还是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都进不了这一层次。这是中南大学崛起的标志。而支撑这一标志的是中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科技成果。
大家都知道,现代大学都应具有培养人才、生产知识、服务社会三大社会职能。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学校拥有的、与这三大社会职能相关的、能量化的评价指标,用这一指标去评价一个学校的过去和现在,那么,一个学校所处的趋势就可以描绘了。目前,与培养人才、生产知识、服务社会三大社会职能相对应的、能量化的评价指标已经具备了:那就是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中南大学这几个方面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已处于前列。
培养人才这一社会职能,不能在短期内得到相应的反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但是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的条件。找到培养人才的条件指标所具备的水平,就可以预示着培养人才的水平。学科是培养人才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学科的水平可以用“重点学科”来描述。我国全国重点学科评选进行了两次,一次是1987年,全国共评选出416个重点学科,原中南工业大学获得3个,原湖南医科大学获得1个.在全国高校拥有重点学科数排名中,按并校后统计,中南大学居第24名.第二次是2001年,此时,已基本上完成了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全国共评选出952个重点学科,中南大学获得17个,在全国高校拥有重点学科数排名中居第14名.从4个到17个,从24名到14名,这不是常规发展,而是跨越式发展,给人们产生一种震憾——中南大学崛起了!
生产知识这一社会职能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的.科学研究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但生产知识主要是通过基础研究而获得。因此,一个学校从事基础研究的状况,就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生产知识的水平。基础研究,就自然科学而言,目前就有从1982年起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1998年起设立的科技部的973计划项目,从2000年起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从2004年起设立的教育部的“创新团队”项目。2000年,中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数额,按并校后统计,为598.5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20名;2004年,中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2049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4名。科技部的973项目是反映一个单位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创能力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也是生产知识的重镇。这些项目的领军人物——首席科学家是国家级专家,而他们所在学校学科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因此,一个学校是否拥有、拥有多少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就标志着这个学校是否拥有、拥有多少生产知识的重镇。2000年以前,中南大学只有钟掘院士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全国高校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数排名中,居第8名;2005年时,中南大学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是4名(黄伯云院士、钟掘院士、邱冠周教授、张新明教授),在全国高校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数排名中处于前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在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基础上的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开始实施,至2004年止,高校共获得52项资助;获6项资助的是北京大学,获5项资助的是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获4项资助的是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获3项资助的是中国农业大学,获2项资助的是兰州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15所大学各获得1项资助,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2名。
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实施“创新团队”计划。首批入选的有59项。北京大学拥有3项,居第1名,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各拥有2项,中南大学与上述学校并列第2名。
中南大学在生产知识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水平,2000年前后在全国高校中地位的变化,在上述事实中得到充分的展示。2000年以前,中南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598.5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20名;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8名。2000年以后的2004年,中南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2049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4名;2005年时,中南大学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前列;2004年,中南大学拥有“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2名;拥有“创新团队”2个,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2名。从598.5万元到2049万元,从20名到14名;从1个到4个,从8名到前列;所有这些数据表明,中南大学也不是常规发展而是跨越式发展,给人们留下的也是中南大学崛起的印象。
社会服务这一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直接贡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直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是广义的服务社会。能度量一个学校服务社会的指标是成果奖励。最能表征这一指标的是每年评出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定期评出的“长江学者成就奖”、每年颁发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一个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强弱、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大小,可以从能否获得、获得多少上述奖项,并在全国高校比较中得到征实。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从1998年开始评选,至2004年止,共评出70项,中南大学获得7项,在全国高校中居第3名,前2名是北京大学(12项)和清华大学(9项)。长江学者成就奖共颁三届,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1人。中南大学的夏家辉院士是5位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的人之一。国家级奖励,从2000年起作了重大的改革:一是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获奖人不超过2人;二是所有奖项只设一、二等奖,废除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中的三、四等奖,科技进步奖的三等奖,如有特别突出的项目加设特等奖;三是奖励项目控制在每年300项左右,提高奖励额度。这一改革表明2000年以后的国家级奖励项目在质量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南大学在2000年以前(国家自然科学奖1995、1997、1999,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奖1997-1999)获国家级奖励9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与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列第22名,在2000-2004年间获国家级奖励22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仅次于清华大学(38项),与浙江大学并列第2名。在2004年获国家级奖励8项,其中获发明一等奖(空缺6年)1项,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与清华大学并列第1名。
如果说中南大学拥有17个全国重点学科给人们产生一种震憾——中南大学开始发出崛起的信号的话,那么,中南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出成绩,就加深了人们对中南大学崛起的印象,中南大学在近年获得的国家级奖励给人们感觉是:中南大学真的崛起了!
二、中南大学的整体水平
中南大学是真正地崛起了,但其整体水平怎样呢?
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是目前世界上教育评估的难题。无论谁来评价,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总是相对的。一个学校对待一个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不能不信,不能全信,只作参考。一个学校在应用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时,不要以一个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作为标准,而要将尽可能多的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与国家实施的各种分层管理一道综合考虑。
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要从多角度来考查。这个多角度起码包括资源总量、综合实力、知名度。
反映一个学校资源总量的指标,如在校学生数或毕业学生数,拥有专职教师数、拥有杰出人才数、每年的科研经费数、一定时期内获国家级奖励项目数等。
目前,从事学生数排名研究的机构有两家,一是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在中国大学评价中的本专科毕业生数排名,二是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本科院校办学能力评估》中的本科以上学生规模数排名。中南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2001-2005年的本专科毕业生数排名依次是16名、11名、11名、11名、14名;在《中国本科院校办学能力评估》(2001-2002学年)本科以上学生规模数排名中居第6名。以上两家评价机构对学生数排名的平均位次是11.5,四舍五入后是12。
拥有专职教师数排名可以从教育部科技司主编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寻找。从《2003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科技活动人员数可以似近地反映“拥有专职教师数”。中南大学在《2003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的科技活动人员数是3388人,在全国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排名中居第14名。也就是说中南大学拥有专职教师数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4名。
目前,对一个学校拥有杰出人才的排名,主要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在2005年6月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发布13个杰出人才排名。中南大学在13个杰出人才全国高校排名名称的人数和名次如下:高校两院院士:11人、第9名,第五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7人、第9名,高等学校已上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人、第29名,1993-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8人、第27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3-2003)”入选者:14人、第21名,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人、第2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1-8届)获奖者:9人、第5名,历届(1999-200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第11名,高校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3项、第14名,高校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5人、第21名,高校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10人、第9名,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1个、第11名,教育部2004年候选“创新团队”:2个、第2名;以上的平均位次是15.53,经四舍五入后为16。
每年公布高校科研经费排名的是教育部科技司出版的《中国高校科技进展年度报告》。中南大学在2000-2003年公布的“高校科技经费”排名中的经费数和名次是:
2000:21706万元、第14名,2001:32903万、第9名,2002:41940万元、第8名,2003:47295.4万元、第9名;其平均位次是10。
对各高校获国家级奖进行统计排名工作是笔者根据科技部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获奖名单完成的。中南大学在2000-2004年获国家级奖励项目数和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的名次是:2000:3项、第4名,2001:4项、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并列第2名,2002:2项、第13名,2003:5项、第4名,2004:8项、与清华大学并列第1名;其平均位次是4.8,四舍五入后是5。
综上所述,中南大学的资源总量,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的位次可以用学生的平均位次12,专职教师的名次14,杰出人才的平均位次16,科技经费的平均位次10,获国家级奖项目的平均位次5,其平均位次是11.4,四舍五入后为11。这个11就是中南大学的资源总量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的位置。
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可以从国家实施分层管理中得到证实。在分层管理上,中南大学已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中央直管学校行列,教育部直属院校行列。这些为中南大学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与中南大学一道进入中央直管学校第一方阵的高校有10所,加上原来的22所中央直管学校,共有32所中央直管学校。在32所中央直管学校中,中南大学处于什么位置?这可以从2005年各种综合排名中得到答案。
2005年对大学进行综合实力评价排名的机构有7家。它们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所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发的《中国大学评价》、网大和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重点高校综合竞争力》、伊灵翻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综合排名”、北京大学的一个博士生论文——中国大学排行榜、浙江大学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的“中国重点大学科技实力排名”。中南大学在“2005中国大学评价”综合排名中居第17名,在“网大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排名中居第25名,在中国校友会“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排名中居第15名,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05中国重点高校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居第19名,在伊灵翻译“2005教育部直属高校综合排名”中居第22名,在北京大学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排名、精度排名、等级排名中依次居第22名、26名、16名,在浙江大学的“中国重点大学科技实力(数据年:2002,评价年:2004)排名中居第13名。上述7家的平均位次是18。这个18就是中南大学目前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排名中所处的位置。
学校的知名度——学校声誉调查排名,自1999年网大开展大学排行榜进行“学校声誉“调查排名以来,至2005年6月30日止,已有7家机构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学校声誉”调查排名工作。这7家机构是:网大(1999-2005)、中央教科所(2000)、搜弧教育(2003、2004)、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2004)、中国校友会(2004、2005)、TOM教育(2005)、中南大学高教所蔡言厚(2005)。
网大的“学校声誉”调查是每年向两院院士、社科院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大学校长、中学校长、高等教育评价专家发出2000余份调查函件,对所提供的学校名单打分(1-7)决定。函件回收率约20%。中南大学在网大历年(2000-2005)的“学校声誉”调查排名是:2000:67名,2001:52名,2002:41名,2003:35名,2004:34名,2005:27名。
中央教科所于2000年在“中青亮点”网站进行“学校声誉”调查,对投票者不作任何限制,自由参加,对投票者的要求是:填写“我心目中的10所大学”名单。中南大学在“中青亮点”网站的“学校声誉”调查排名中居第57名。
搜弧教育网站从2003年起,也对“学校声誉”进行调查排名。其方式是:联合各地网站共同调查,主题是“选出我最喜爱的十所高校”,由公众对所提供的学校名单投票决定。对参加投票者不作任何限制,但要提出“喜爱”的关键词。2003年参加人数为769095人,2004年参加人数为802685人。中南大学在搜弧教育“学校声誉”调查排名中,2003年居第34名,2004年居第36名。
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在2004年也对“学校声誉”进行了调查排名。具体做法是:提供被调查大学名单,采用网络和邮寄两种方法同时进行,并分“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两组。“学术声誉”调查对象是:两院院士、社科专家、国务院大学学位评议组成员、大学校长;“社会声誉”调查对象是:重点中学校长、著名外企和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总监、教师、大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发出问卷6645份,调查时间2005、7、4-8、1。回收有效函件只有619份,回收率约10%。中南大学在中国青年调查中心“学校声誉”调查排名中居第48名。
中国校友会(2004年)、TOM教育(2005年)也对“学校声誉”进行了调查排名。其做法除主题外,其他与搜弧教育完全一样。中国校友会、TOM教育对“学校声誉”调查的主题是:“给你心目中的好大学投上一票,多选”。中南大学在中国校友会(2004、2005)和TOM教育(2005)“学校声誉
”调查排名中依次居第26名、37名、28名。
中南大学高教所蔡言厚教授针对目前社会上进行的“学校声誉”调查排名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声誉”应包括“社会声誉”、“学术声誉”、“国家声誉”三个方面。并按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2004年在网大、中国校友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三家评价机构的学校综合排名中,进入前50名大学的并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除外)共65所进行“学校声誉”排名,,中南大学在此“学校声誉”排名中居第27名。
如果按年度计算中南大学的“学校声誉”排名。中南大学在2000年时居第62名,在2001年时居第52名,在2002年时居41名,在2003年时居第35名,在2004年时居第36名,在2005年时居第30名。
通过对中南大学资源总量、综合实力、知名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南大学目前的整体水平,就资源总量而论,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10名左右;就综合实力而论,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20名左右;就知名度而言,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30名左右。这表明中南大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发展的空间很大,发展的压(动)力也很大。
三、中南大学崛起的原因
中南大学崛起的报道,是今年3月份在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教授获2004年度国家发明一等奖时披露的。它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中南大学崛起等于中南大学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一种错觉。中南大学崛起的标志就是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中央直管学校。
中南大学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崛起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南大学崛起呢?
——这是因为组成中南大学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都有一种奋发向上、勇创一流的精神,都有相当的实力,合并以后融合快,融合得好。
目前,中国大陆共有各类高等学校266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683所,拥有学士授予权的学校644所,拥有硕士授予权的学校457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245所,211工程学校92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56所,985工程学校38所,中央直管学校32所。中南大学能进入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中央直管学校行列,是组成中南大学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几十年奋斗的结果。
在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管理上,历来就是分层次管理学校。组成中南大学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时刻都在向最高管理层次冲刺!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大陆高校分层次管理的模式是:全国重点学校、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央各部委所属学校、地方院校。组成中南大学的原中南工业大学(中南矿冶学院)于1960年第三批与43所高校同时进入全国重点院校行列,其序号为49。这个“49”就是原中南工业大学当时在全国高校中所处的位置,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大陆高校分层次管理上,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即在全国重点院校的基础上试办研究生院。首先由中国科技大学试点,1984年批准北京大学等22所大学试办,1986年批准10所大学试办;2000年批准22所试办,2003年批准3所大学试办。中南大学于2000年第三批进入试办研究生院这一层次。在试办研究生院上,中南大学本应在其组成之一的原中南工业大学时代就能进入的,这种推迟是一机遇上的失误造成的。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教育部摸底时,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完全具备试办研究生院的条件。由于当时冶金部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分家,钢铁冶金留在冶金部,有色冶金组建为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因未能及时列入国家政府部门系列,政令不通;当时,中南矿冶学院正值新老领导交替之中,主管学校全面工作的是落实政策后、年达70岁的老院长,无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后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领导想把研究生院办在北京。凡此种种,申报事宜耽搁了。一失误就是16年!
设置全国重点院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虽然在选择全国重点院校的过程中,既考虑了需要,也考虑了可能(水平),但同时也夹杂着政治因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些全国重点院校的水平与主观愿望相距甚远,但又不能撤消它。因此,一种新的管理层次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的“211工程”计划。在这次“211工程”计划启动时,原中南工业大学一马当先,并于1994年4月在全国第2个通过部门预审,于1997年第27个列入“九五”计划建设,国家拔款6000万元。这个“27”,预示着原中南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所处的位置前移。原湖南医科大学也下定决心,千方百计地要跻入“211工程”计划,在1996年12月通过了部门预审。这预示着原湖南医科大学决心跻入全国100强。
在“211工程”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留下深深的计划经济烙印:重工程、重行业、重地方,轻理论、轻水平、轻部门。正是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给高等教育下一步的管理层次改革提供了依据。“985工程”和中央直管学校这种管理模式又应运而生了。
1988年是我国体制改革大步进行的年代。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有9个部委被撤消,并入国家经贸委;并规定,即使保留的部委,一般也不再直接管理学校。原中南工业大学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直接管辖,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就是被撤消的9部委之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原中南工业大学何去何从,这关系到中南工业大学的发展前途问题。不仅原中南工业大学如此,属卫生管辖的原湖南医科大学,属铁道部管辖的原长沙铁道学院也是如此。由于湖南是内陆不发达的中部省份,根本不可能养活原中央部委所属的在湘高校,而要进入教育部直属学校,难度很大。由于原中南工业大学是行业老大,是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供应基地,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原中南工业大学与东北大学等10所学校于1998年进入教育部直属学校管理行列。这为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进入“985”工程行列奠定了基础。而原湖南医科大学和原长沙铁道学院要进入教育部直属学校行列,其难度非常大。
毫无疑问,凡是具备一定条件,有相当实力的学校都想跻入“985”工程计划,甚至中央直管学校行列。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也不例外。原中南工业大学1960年就是全国重点院校,1997年首批列入“211工程”“九五”建设计划,要跻入“985”工程计划是有可能的,但也有一定的难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名湘雅医学院,在上世纪20年代,就与协和齐名,即“南湘雅、北协和”之称誉。1940年由私立改为国立,在当时众多的私立大学中,能从私立上升为国立,比现在进入“211工程”计划还要难。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下放地方,元气大伤;后来虽然又归卫生部管辖,仍未恢复“南湘雅、北协和”之雄风,未能进入全国重点院校行列,未能正式立项列入“211工程”计划序列就是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要跻入“985”工程计划,确实很难,几乎无缘。值得庆幸的是,近10年来原湖南医科大学的领导时刻用“南湘雅、北协和”激励自已,千方百计,那怕通过自费,也要跻入“211工程”计划行列,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原长沙铁道学院虽然与全国重点院校和“211工程”计划无缘,但是,原长沙铁道学院的领导始终牢记“江南唯一、专业配套”的建校宗旨,并在1993年提出“增强学院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在一般院校层面上办出一流教育的办学思路”。1997年确定“办出一流教育”的奋斗目标。正是在上述办学思想的指导下,1999年12月,原长沙铁道学院在全国率先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水平评价,评估结论为优秀。所有这些努力,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正是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都有一种始终如一的,奋发向上、勇创一流的精神,才能在1998-2000年高等教育大调整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为实现“创一流”的伟大理想而走到一起组成中南大学。这样不仅能稳打稳扎地进入“985”工程计划,而且可向最高管理层次——中央直管学校行列冲剌!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南大学不仅在2000年时步入“985”工程计划,而且在2004年与华中科技大学等10所大学进入中央直管学校行列。
中央直管学校这一管理层次,与过去的全国重点院校、“211工程”计划、“985”工程计划管理层次不同。这个管理层次的问世是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的学校定位,也就是说,进入这个层次的学校要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复兴中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要靠这个层次的学校去解决。很显然,进入中央直管学校,不是靠规模,不是靠合并,而是靠水平,靠“直接贡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直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技术问题、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中南大学的崛起在表面上似乎是三校合并以后才开始的,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暴发户”的形象。其实,在三校合并之前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就培养了不少崛起表征的胚苗。原中南工业大学是国内有色金属领域学科体系最完整、总体水平最高的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在中国医学界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盛誉,并以此闻名于海内外的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是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数学、外语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的铁道学院,合并前在湖南乃至在全国也是行业里一块响当当的牌子!无论在人才培养上,还是在科学研究上,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许多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就人才培养来说,原中南工业大学于1999年11月就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的评估;原湖南医科大学早在1982、1983、1984、1986四年四次全国性临床医学毕业生统考中名列前茅,在1995年CMB支持的全国17所院校9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统考中名列第1,获82。71分,高出平均成绩近16分;原长沙铁道学院于1999年12月在全国率先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评估结论为优秀。所有这些充分展示了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其办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就科学研究来说,最能体现研究水平的是国家级奖励、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2000年以前,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共获国家级奖78项,其中自然科学奖7项,发明奖19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3项。这些成果在国内不仅处于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而且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甚至是领先的。例如,原中南工业大学就拥有3个国际上称谓的“长沙学派”。第一个就是陈国达院士于1956年创立与板块学说齐名的地洼学说。这一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大事之一,美国博物馆有地洼学说的专门介绍。第二个就是王淀佐院士领衔的现代矿物加工科学研究群体,它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矿物加工学科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世界矿物加工学科的发展。王淀佐于1990年2月被选为美国工程院外藉院士就是这种影响的回报。第3个就是金展鹏院士发明的“三元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成分法”——金氏相图测定法及其相图理论以及他领导的相图计算和材料设计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英国伯明翰大学、俄国莫斯科大学等相关学术群体齐名。原湖南医科大学早在1984年就由夏家辉教授牵头筹建“医学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由卫生部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通过了论证,1989年拔款建设,1991年验收合格,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就标志着原湖南医科大学在这一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在夏家辉院士的领导下取得多项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其中,“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克隆神经性耳聋疾病基因”获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致病基因(GJB3)克隆”获首届(1998年)长江学者成就一等奖,“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等遗传性疾病基因和遗传疾病家系的收集”获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原长沙铁道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出了个与陈景润齐名的候振挺。候振挺教授在“马尔可夫过程与受控马氏链研究”方面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候振挺教授提出的“Q过程唯一性准则”被国内外数学界誉为“候氏定理”,1978年,该成果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逊奖,他的“马尔可夫过程的唯一性构造与性质”获1982年自然科学奖。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邹捷中的《P-函数振荡问题》研究成果获1986年戴维逊奖。1999年8月主办“马氏过程与受控马氏链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了国际概率论泰斗邓肯,数学大师渡边信三等一批知名数学家前来参加。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1c1ab01009quw.html67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