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清水塘散记 |
[游记]清水塘散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课余,独自一人或三两人,任山风轻拂衣襟,闲踱于清水之畔。楼塔佛阁隐于山林,天光云影倒映水面,鸟语泉韵万籁有声,真个使人如入仙幻之境,身心皆如清风流泉般的轻灵。 (二) 浮山幽奇清静,自古即为隐者之山。 清水塘西望,峭壁万仞。那凌霄峰顶有一巨石,名曰“飞来石”。远望之如“蓝天耸玉葱”,又如“海螺钉礁上”,时常青烟薄雾缭绕,奇幻异常。传说此石大有来头,在女娲补天选用之列。然顽石古怪,不愿随仙上天,却偷偷飞往杭州,又嫌杭州喧嚣不宁,于是趁夜飞至此处,算是得了清静之地,即隐居下来,万古不移。 隐者皆有道,唯隐于佛为最高。隐于佛者,一心向佛,四大皆空。 浮山兴佛,自南朝梁陈始。智岂页大师创佛教天台宗之前,曾久住浮山,并创建“浮山寺”。故此,隋唐以下皆以浮山为“佛教祖庭”。 佛教曹洞第七代祖师圆鉴大师,年轻时即远离功名利禄,隐身于佛,世称“远禄公”。北宋天禧元年,远公秉承太阳玄禅师衣钵,定居浮山寺,续传曹洞宗。后与义青禅师共同创建“华严寺”,由此浮山香火鼎盛,佛法播扬四海。 浮山佛教根基厚积千载,高僧名宿,迁客骚人,荟萃云集。陶侃、孟郊、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陆元钧、赵孟頫、袁宏道、袁宗道、戴名世、方以智、方苞等历代大家文人,仕途失意时,他们都曾来过此山,或寻奇探幽,或参佛问法,留下了大量的诗文石刻和传说典故,散布在石壁之上,洞府之中,沟壑丛林,移步可见。 大凡隐者,皆有隐情。然明太史吴应宾,归隐浮山四十余载,只为“眼疾”,实在令人难解难信。 吴应宾,桐城麻溪(今枞阳姚王)人,万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眼疾告归,居乡四十载,从事著作;天启中,以理学召其入京,不赴;后加其左春坊之职,门人私谥宗一先生;晚年皈依佛教,自号“观我居士”“三一老人”,法号广轮,卒葬于金谷岩下九曲溪旁。略览其一生,知太史与唐王维同属“官隐”,且皆隐身于佛。算其归隐之年,不过三十岁耳。人至三十,如日中天。太史怎能仅因“眼疾”归乡,竟至于再召不赴,直至终老呢? 由清水塘逆九曲涧,可至狮子山南麓太史墓地。密林之下,杂草丛生,不见墓碑,空余坟冢。偶或见有香灰纸烬,拿不准是游者,是其后人,还是寺僧。静坐其墓石之旁,常能进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妙境,不觉想入非,思接千古。“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诗人归隐之心,昭然若揭。想及封建时代的仕途官场凶险,我觉得吴太史“以眼疾告归”,那“眼疾”二字当别有意味。因此,极想得其《宗皇ヂ邸贰堆б渍芬焕溃蕴教贰案婀椤敝摹?/FONT> (三) “古寺青围松万树,清池碧漾月千年。”正是浮山清水塘一带传神写照。幽静,而又不失空阔明朗。入得此境,既能心清如水,又感胸襟开阔,神清气爽。我居浮山不算太久,山中丘壑游遍,然独爱此一隅。朝来暮往,或拜吴太史之暮,或瞻房秩五先生故居,或临清池沐风看山听泉,常能自得其乐。 历古想来,隐者芸芸,不可胜数。遁迹尘世,隐踪山水,无欲无求,无为无功:这不过是隐者通常的心念罢了。然而那些大智大慧的隐者,尽管他们心如止水,而不经意中往往留下传世之业。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de23201000cla.html2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