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河第一桥边的叙说 |
[游记]黄河第一桥边的叙说 |
2008-05-22 sina.com.cn |
光绪初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拟建缓和铁桥,因外商索银三百万两而作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借推行“新政”的有利时机,令兰州道彭英甲与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谈判建桥事宜,谈判意向经升允同意,上揍朝廷批准后,签订合同。合同规定所建铁桥五孔,桥墩为钢筋混凝土,桥面中部为车道,两侧为人行道,全长二百五十米,宽八米。保固期为八十年。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到兰州。有铁道的地方,火车运;没有的用骡马大车运,费时十七个月,运回建材一百五十万斤。铁桥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十日开工,于次年七月初四日竣工。耗银十六万五千万两。 工程司(师)美国人满宝本、德罗掌管建桥的工程技术,华工天津人刘永起为施工负责人。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带领着兰州的大量泥水匠、木匠、铁匠及普工,进行了一场兰州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工程建设,并以它的优质质量名垂史册。 竣工够的铁桥油为橘红色。为了使它中国化,在南北两岸各建一座三楹牌坊,正面均由升允题额“第一桥”,背面分题“三边利济”、“九曲安澜”,相互对仗,概括了建桥的意义,寄寓了美好的企盼。牌坊的设置,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使生硬的铁桥柔美化,并与白塔山的亭台楼阁、兰州城池飞檐翘角的通济门极为协调融合,浑然一体,成为全国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观,也是中国人民最早睁开眼界看西方、对外开放的历史见证。1928年,国民军驻甘军政首脑刘郁芬将“第一桥”匾改题为“中山桥”,中山桥一名一直延续至今。 抗战时,兰州为大后方,为了保护中西交通咽喉——中山桥,将橘红色桥梁改漆为铁灰色。空中有中苏战机保卫,地下有高射炮防空,多次击落妄图轰炸铁桥的日本飞机,铁桥始终傲然挺立于九曲黄河之上,确保苏联援华抗日物资的汽车队源源不断地驰过铁桥,通往抗日前线。 1954年,在体形桥架上,置五架拱形钢梁,不仅增强了桥的强度和负荷,而且使中山桥有如五道彩虹凌波而过,显得更为雄壮美丽。 此为由兰州著名书法家、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甘肃省画院院长黎泉先生所写的“黄河第一桥”碑刻,它就坐落在铁桥南端西侧。黎泉本名赵正,去年冬天已经去世。 据说,到桥造好的时候,仅仅运费就花了14万余两的银子,总共花了30多万两银子才完成了中山桥的建造。它仅次于上海外白渡桥的建造。 另外,据说当年对日本空军来说,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一城一地很难从空中准确定位。他们对兰州的图标识别就是地形狭长,黄河穿城而过,河边有水车。可是他们不知道兰州以北100公里的靖远城,也是地形狭长,黄河穿城而过,河边有水车。于是,当他们看到靖远时,就错把它当成兰州,投下了一枚枚罪恶的炸弹。就这样,兰州城和中山桥因侵华日军一个幼稚的错误而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d1466701000cux.html3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