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金张掖银武威 |
[游记]金张掖银武威 |
2008-05-22 sina.com.cn |
让人惊喜也让人忧愁!常走甘肃,纪事点滴。 “金张掖”“银武威” 关于西北,很多人知道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知道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鸣沙山和月牙泉,却很少有人知道河西走廊的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和武威。 自从张骞开拓性地被史学家们称为“凿空”西域通道,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部西渡黄河,征讨匈奴取得重大军事胜利之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打通。军事辉煌带来商业文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开始了驼铃声声。当时,航海技术还十分落后,远洋贸易还是空白,中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就是极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它促进了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原的瓷器、丝绸和西域的葡萄瓜果、玉石、宝马沿着这条通道输送交换;佛教沿着这条通道传入中原;玄奘沿着这条通道去天竺取经;马可·波罗沿着这条通道来到中国。 西域开通后,给“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带来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四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甘州和凉州古时就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张掖又名甘州。西域开通后,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这里“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浮连片,古刹处处。” 建于西夏的大佛寺,位张掖市郊,又称卧佛寺。寺内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描述了释加牟尼涅槃的场景。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的佛坛上,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身后是十大弟子在举哀悼念,两侧廊坊是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的壁画。传说大佛寺是一代君王元世祖忽必烈降生的地方,其母别吉太后的灵柩曾停放于此地。大佛寺被当地百姓传为佛光神灵经常显现的地方,信与不信,全在自己意念。 张掖马蹄寺石窟,是藏传佛教胜地,也是国内罕见的佛寺石窟群。传说“天马”在此落有马蹄印而得名。整个景区夏季山青、水秀、峰奇、洞异。你若置身此地如同是在江南,有错位之感。 电影《牧马人》中“天苍苍、野茫茫”之下,群马奔腾的场景,据说那就是张掖的山丹军马场。它从西汉时就是皇家马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马场。山丹军马驰名天下,为守卫国土边疆立下军功。现在这里是塞外影视场地。曾制作《文成公主》、《王昭君》等多部影视片,成为重要旅游胜地。 张掖自汉代以来便是商贾云集的地方。1400年前(公元609年),隋炀帝在张掖召集了西域27国的使臣和商人,举行“万国博览会”。传说隋炀帝征选河西一带仕女,盛装歌舞,夹道迎宾。当时张掖数十里地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武威古称凉州,为河西走廊东端的咽喉,因汉武帝彰霍去病“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其中有两件震惊世界的国宝级文物。 第一件国宝是铜奔马。1969年在武威雷台,从一座东汉时期镇守当地的军事长官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99件青铜车马组成的仪仗队伍。在仪仗队最前面的是一飞奔中的马,脚踏一只飞燕,腾云踏雾,昂首嘶鸣,气势惊人。其神形气韵,被誉为“天下第一马”。专家学者们命名为“马踏飞燕”。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家级文物。 第二件国宝是“西夏碑”。1804年在武威清应寺一座碑亭内发现“西夏碑”,全名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的两面用西夏文和汉文记载了凉州城内护国寺佛塔如何灵验,于西夏天佑民安三年(1092)地震时倾斜,西夏皇帝和皇太后下诏重修之事。是现存于世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西夏碑刻。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有差别,两面文字并不互译。发现“西夏碑”时,当时西夏文尚无人能辨识,称之为“天书”。近代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家,学者罗福成破译了碑文。“西夏碑”被中外学者认定为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历史、社会经济的活“字典”,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8950010005px.html1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