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寻找阳关 |
[游记]寻找阳关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墩墩山顶,有一座饱经风霜的烽火台,它被人们称为“阳关耳目”,今天到这里来的人们,往往会把它错当成阳关,其实这里只是阳关的一个制高点。设在了平川上的阳关,除了把住水源外,还建立了军事御敌报警系统。 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 这个烽燧就是离阳关关城最近的一个烽燧,离阳关的距离也就是一公里多,一般来讲关设在平川上特别容易让敌人包围,或者守望视觉系统比较封闭,但是阳关不同的一点就是,把关设在平川上,四面四个制高点上设了四个烽燧,四个烽燧就把周围几十里尽收眼底。这个烽燧在历史上,它和阳关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离的最近,它的制高点最高。 烽燧的建造年代在公元前104年左右,原来的高度约八米左右,现在由于风蚀,最高处仅存4.8米高。这座烽燧能留存至今,除了与当地干燥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运用了现代“钢筋混泥土”的技术。 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 烽燧的建造是因地制宜,有些完全用的是石头,有些就用这样的土基,一般来讲用芦苇,一层一层的,也还有红柳,还有胡杨,再一个里面还打上拉杆,有像这样的杆窝,这个窝子就是当时打的拉杆,就是里面的骨架吧,芦苇起到一个像现在钢筋混凝土的作用,起到一个拉力的作用,另外还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匈奴和汉朝的战争频繁,为了抵御匈奴人对丝绸之路的频频侵扰,汉朝沿长城修建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号称“烽燧万里相望”,从敦煌出土的汉简《塞上蓬火品约》中,对于烽燧报警的信号有着详细的记载。 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 这是一个烽燧模型,这有一个分开的门,如果说出现什么问题,把这个门可以关上,这个可以分开,平常如果有情况,前面的士兵报告给燧长,由燧长来决定是否要发出信号,这儿有个像灶房一样的点火的地方,烟从这儿上来,这个就叫烽和脿,晚上这是草烽,可以点着,它可以着火,这个是白天用的,白天还可以放烟,放烟来报告情况,这个有时候根据它挂的多与少来证明敌人的远近、多少,晚上就要放火,因为烟晚上看不到。 烽燧还可以作为驿站,给西域或汉朝双边派出的使者休息、饮马、补充给养用。现在敦煌范围内还保存有110个烽燧遗址。这些烽隧中间有长城相连,构成了坚固的军事防御工事,保护着丝路的畅通与商旅的安全。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由草木造就的烽燧,保存到了今天,然而用石头砌成的阳关古城却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到古董滩的路并不远,但要翻过十几道陡峭的沙梁,我们坐在驼背上,晃晃悠悠的在沙漠中行进,长时间坐在驼背上很是很难受的,骆驼走得慢,每天平均只能走不到20公里。这也让我们领略了,当年古丝路上的驼队行进在荒漠中的甘苦。 在离阳关烽燧不远的茫茫戈壁滩上,我们看到了一片古建筑群,这里就是阳关博物馆,为了让来这里寻找阳关的人们不会空手而还,两年前,这座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阳关博物馆,在戈壁滩上拔地而起。昔日的阳关没有留下城垣屋舍,出土文物中也没有关城的图样,博物馆是仿汉风格建起的一座新关城。在古董滩发现的大量文物,都保存在这里。在这些汉代竹简上面,记载着当年阳关除了军事防御外,还承担着相当于现在海关的作用。 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 从出土的这些来看,最早相当于现在的护照的叫“过所”,这个就相当于一个“过所”,上面很清楚,上面写着“出入关刺”,它这是二半,和早期的调兵虎符是一样的,割成二半,你带一半,我留一半,相当于现在的合缝介绍信,像这个简上,“玉门都尉府,阳,玉门走高厅”就是说有人要经过玉门关,到高厅,阳,指南边,就是走玉门关南边的路,到达高厅,这就是他的通行的一个证件。 扼守着丝绸之路南大门的阳关,在中西贸易往来上,它又是一个通商口岸,东来西往的商旅、使节、僧人都在这里这查验身份,交换牒文,办理出关入关手续。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也是从这里出关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d5439010007uh.html1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