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玉虚洞印象

[游记]玉虚洞印象

2007-07-18    sina.com.cn

玉虚洞印象

玉虚洞,地处北郊约五华里的王婆山脚。
相传古时洞中有龙蛇出没,经常出来作祟害人,后被玉虚仙翁镇服,因此而得名。据地质专家研究:大约二亿年前,当地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可溶性强的石灰岩,经过漫长年代孕育成喀斯特地貌,后来因地壳抬升出现了溶洞,然后经岩溶和水流作用,便形成了琳琅满目、千奇百怪的地下奇观。此景点有暗洞、明洞、外景三部分。至于何时何人发现此洞,不曾详考,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学家徐霞客曾将“玉虚洞”喻为“武夷三绝”之一,“明洞”顶部摩崖石刻“玉虚仙洞”的落款上有明朝万历的年号,从以上可以看出“滴水岩”至少在明代已经小有名气。由于明洞的顶部终年滴水,又名“滴水岩”,不知是“玉虚洞”的名称过于书卷气,还是“滴水岩”更为形象贴切,人们更习惯于称之为“滴水岩”。说起“滴水岩”当地人似乎家喻户晓,而说“玉虚洞”有些人还不一定能立即与“滴水岩”对上号呢。关于“滴水岩”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为这个平凡的溶洞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相传“滴水岩”原叫“滴米岩”,本是块会“滴米”的奇岩,人多时便多滴,人少时则少滴,不论人多人少总够当日来访之客食用。后来有个贪心的和尚想多贮藏些米,便将那滴米的缝隙捅大些,不料从此不再滴米而改为滴水了。“滴米”之说无从考证,更无科学依据,故事之所以代代流传,我以为先辈们旨在借此故事告诫世人应当知足常乐,不可有贪婪之心。
我第一次游滴水岩是在1975年。当时我在县一中就读高一。因县一中的校办农场在滴水岩,学生经常要到那里参加义务劳动。记得是深秋时令,午饭后见有几个解放军战士去游洞,出于好奇我也尾随其后。当时县里没有将滴水岩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管理,外景显得有些荒芜,景点既没有导游解说,洞内更没有照明设备,战士们自带手电筒照明。我们一行人从暗洞“来风洞”进入,入洞后即呈下坡趋势,才下去几米就没有了亮光,利用手电筒我们摸索着前进。这是我第一次游溶洞,手中又没有电筒照明,洞中除了我们的说话和脚步声外没有声响,手电余光未及之处,黑咕隆咚的,不知道洞有多长,也不知通向何方,虽然饱含对解放军的信赖,但心里还是有几分紧张,便紧紧地跟在他们身后。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只见洞内钟乳倒悬,有些造型奇特的岩石,还有一条暗河,虽然听得到流水的声音。但不知道源头在哪里,也不知道水流向何方?后来听说有人做过试验:从洞里的开口处倒下一筐谷壳,两天两夜之后,在距洞东南方向13华里处的廷坊村小溪中能见到漂起的谷壳。
在洞中我们七拐八弯地向前探路,洞中通道高低宽窄不一,有一处狭窄得要侧身才能通过,走过这一段后地势变得陡峭,游人要努力向上攀登,有一两处还要费些力气才能爬上去。到顶后却出现一个地势较为平坦的大洞,能容纳下一两百人,此洞空间较高,一面有两道石阶与洞外相通,外面的光线能照进来,只是不够明亮,显得阴森森的,其韵味俨然“威虎山”中的“威虎厅”,站在洞中的高处喊一声“小的们!”似乎自己就是那“山大王”的感觉,再看洞壁上的摩崖石刻知道此洞为“桃华洞”。更为奇妙的是大厅一侧的石壁有处缝隙,用软物拍打即发出很强的回声,旁边的摩崖石刻有“天鼓”二字,也许是常受游人拍打的缘故,石缝四周显得较为干净。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便到了明洞,靠石壁处供奉一尊观音菩萨,因此明洞又称之为“观音殿”。明洞准确地说是一块石崖,由左中右三根天然石柱支撑着,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中间的石柱最为粗壮,要好几个成年人牵手才能合围,名叫“擎天柱”,真是名副其实地鼎力支撑着这一大片石崖。“观音殿”的洞顶上有处会滴水,也许是滴水穿石的缘故,人们用一个石砌的小池来接纳洞顶的滴水。望着滴水的洞顶,平凡无奇,思维努力地与滴米的典故相联系,却怎么也找不到灵感。整体看来,滴水岩的明洞景色比暗洞更具特点和气势,整个溶洞路程不长,从“来风洞”进入最后到达“观音殿”全程大约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虽然游程短了点觉得不够过瘾,但我还是体会了初游溶洞的新鲜感。
因为县一中的农场设在滴水岩的缘故,当时不止是在我眼里可能在大多数同学的概念里滴水岩不是一个风景点,而是一个学校的学农基地。因为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一些劳动项目,有时要学生挑牛粪建沼气池,有时叫学生去砖瓦厂给工人师傅做帮工,有时到山上砍茅草,暑假期间则安排高中部的学生轮流看护农场。1976年暑假,安排我们班守场半个月,放假前夕班里几个同学相约届时提前半天到场,以便抢占一个较理想的铺位。当时我家不在城关比较远,便按事先的约定带上大米和锄头如期到了滴水岩农场。等到天黑也不见有人前来,这才明白只有我一个人按时赴约,心里暗骂这帮小子言而无信,竟然让我一人独守空场。白天还不觉得,可到了晚上,那一排的小屋只有我一个人居住,我虽不信鬼神,但心里还是有点无依无靠的空落,四周空荡寂静,一个人越发显得孤单。夜幕降临后,抬眼向滴水岩仰望,那片石崖黑洞洞的,犹如一只巨兽张开的血盆大口,联想此洞曾有龙蛇出没伤人的流传,心里莫名地还有些发紧。幸好年少时有过摸黑上山采菇的历练,并不感到害怕,但为了安全起见,我选择了一个理想的上铺,顶好房门安然睡去。直到有人使劲敲门方才从睡梦中惊醒,柔一柔惺忪的睡眼,这才发现已是旭日东升,早起赶来抢铺位的同学知道昨晚我一人独守空场时,一个个瞪眼张嘴表示惊叹。
时光推移到1983年,不知是为了振兴旅游扩大县里的知名度还是什么原因,县里突然重视起这一方宝地,不知投入了多少资金,在明洞外修建了红漆碧瓦,翘角飞檐的仿古建筑“天柱阁”,在其左侧建了一个“振衣亭”,在山顶上还建了“望月亭”,洞内安上了彩色电灯,龟蛇入洞、雄鹰守洞等景点显得更加醒目和生动,洞内的通道也适当作了修整,便于游人行走,明洞中的摩崖石刻全部重新描红,滴水岩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时间人气还挺旺,周末有许多人去游洞,许多年轻人也都到这里谈情说爱。在这期间我和同学朋友也去了几次。

--------------------------------------------------------------------
注:因金玺与偶曾经一起游滴水岩,在赠诗里又提到滴水岩.征得金玺同意,把金玺的滴水岩游记转帖于此,以对滴水岩作个注解.同时竹楼向金玺对本博客的支持深表谢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45c967010006t256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