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武夷山游记,作者陈义芳-武夷山中国国际旅行社 |
[游记]武夷山游记,作者陈义芳-武夷山中国国际旅行社 |
2008-06-10 513cits.com |
武夷山游记 今年“五一”放长假期间,我们有幸奔赴心仪已久的武夷山寻游。位于闽北的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碧水丹山的天然美景享有“奇秀甲东南”的盛誉。被联合国列入中国山岳类四项世界自然遗产之一,与武陵源、九寨沟、黄龙同样齐名天下。是一个令世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攀虎啸,欲伏“虎威”当好汉 到达武夷山的当天,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虎啸岩。“山是一块石,石是一座山”,这是武夷山岩峰的一大特色。虎啸岩就是一块巨石,四壁耸峙,高薄云端,形似伏虎。有巨洞,每当山风穿过,呼吼声似虎啸,因而得名。它座北朝南,象一只威慑四方的伏虎,雄踞在武夷山的南大门。 我们选择从东面攀岩。一块镌刻着“好汉坡”的石头高傲地挺立在山脚。这块与“奇险甲天下”的西岳华山脚下的“
把登山道比成天梯,多少有些艺术夸张,但那份惊险,倒是实情。许多人站在岩下发怵,未曾攀援,心先被虎啸岩叼在虎口了。尽管如此,我们的队员却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几乎都选择了登“好汉坡”的方式上虎啸岩。登山,尤其是登奇险的山,其实是对一个人的体力、技能、胆识和信心的综合考验。男队员个个是强手好汉,女队员人人是巾帼英雄,就连几位平时看来柔弱的女同胞都敢于遇险而上,迎接挑战。 大家沿着陡峭狭窄的石阶,挽着阻险的扶手,开始慢慢登临。凭着一股冲劲,虽然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还是一鼓作气爬了好几段石梯。可是,山越登越高,路越走越长。脚底磨出血泡,小腿不停地打颤,攥扶拦杆的手乏力难支,步子越来越沉重,只有意识还是清晰的:“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定能上绝顶”。最后凭着信心和意志的支撑,战胜了体力的透支,终于都登上了虎啸岩的峰巅。骑上“虎背”,人人兴奋不已,狂欢乱跳,手舞足蹈。伫立高处远眺,居高临下,视野与胸襟豁然开阔。环视四方,群山低头像百兽折服,我们似有伏虎将军的感觉,顿时神气十足,威风八面,领略了百兽之王那种雄视万代,俯瞰天下的豪情与气势。 酷似伏虎的虎啸岩,翘首凹腰拱臀,生长在裂罅上的草木,恰似虎身上一条条的绿色斑纹。峰顶上草木丛生,高树擎天拂云,摇绿曳翠。有定命桥、虎啸庵、宾曦洞,集云关等景点和险崖、奇石、甘泉等景物供游人观赏,其优美景色可用几句话来描绘:蜿道穿疏林,曲径通幽洞,路边泉滴滴,崖头草萋萋。斜壁掩山寺,要塞镇雄关,青藤缠卧石,绿叶隐岩壑。好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据说集云关是清朝同治年间武夷山区农民起义军设置的关隘。想当年的绿林好汉陈德容、霍武等人率领的起义军,以四面皆峭壁的虎啸岩为根据地,倚仗天然军事屏障,独俱兵家慧眼,凭借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官兵奈何不得。难怪当年聚众数千,长驱直入,一举攻破崇安城,直捣建阳、建鸥等地,杀得官兵肝脑涂地,丢盔列甲,威震闽北,惊动朝廷。 游罢岩上景点,我们从西面取道下山。常言道:“上山难,下山易”。这虎啸岩却是“上山难,下山更难”,可谓骑“虎”难下。一段坎坷不平的山坡小路把我们牵引到一块宽阔高悬的巨岩边沿。岩壁外倾内斜,危崖陡立,深切谷底。此处本已无路,山里人只好凿壁开道,用钢筋水泥板镶嵌在岩壁上,修成天梯栈道。沿岩壁盘旋而下,行走间,可见岩壁上残留着先民曾修栈道的凿痕印记。踏着上负千尺悬崖,下临万丈深渊的梯阶,脚下“嘎嘎”作响,摇摇欲折,其实是忐忑的心在摇晃。眼睛不敢上望,不敢旁观,不敢下视,只是紧紧盯着自己的脚板,小心翼翼往下走。人们常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前途的艰险,而那时我们却是实实在在走在深渊上,这可是能在人前炫耀的惊险镜头。如此旅游,倒不如说是探险了。 我们胆战心惊地走下岩壁,山下却是另外一个世界。刚才还是汗流浃背,灼热难耐,聚然间山风拂拂,凉气习习,令人神清气爽。只觉热渴尽消,心肺如洗,疲累荡然无存。实在是山上山下两重天。 我们沿着山谷往外走,高悬壁立的峭岩像一幅巨大的画屏独当一面,延伸着整个山谷,岩壁上镌刻着“虎溪灵洞”四个醒目大字。谷地郁郁葱葱,如交锦织绣的绿地毯。聚集在崖头的碧草炫耀着柔美的身姿,探下崖边的绿藤在向游客展示绝技;悬崖上的飞瀑毫不吝啬地向着幽谷倾珠倒银,高擎的巨树把挣落在头冠上的飞瀑流泉翻译成滂沱大雨;扎根岩壁缝隙间的小树撑开一把把遮阳挡雨的伞,把接住的水滴无私奉献,殷勤地向过往游人抛洒凉爽。偌大的一个山谷洞天,多好的一方清凉福地。我们陶醉着岩谷的自然景色,沉浸在清凉世界的惬意享受中,对参观景点已经兴趣大减,什么“语儿泉、观音雕像、天成禅寺……”,只不过走马观花罢了。只有那虎啸岩“看洞不见洞,说寺不像寺”的怪事让我百思不解,最后还是同行的导游作了解释:因岩壁宽阔高耸,外倾斜立,直面蓝天,以天为洞,即所谓的“洞天”。这样的洞天,不怕狂风大雨,冬暖夏凉,人居舒适。“自古名山僧占多”,聪明的僧人,捷足先登,在此幽谷洞府,摆上几个香炉,供几尊佛像,让信男信女顶礼膜拜,不费条木片瓦,便成了禅寺。看那天成禅寺,若不是寺前矮墙上写着“天成禅寺”,或看到上空的缕缕香烟缭绕,有谁知道那地方是禅寺?看来,这“看洞不见洞,说寺不像寺”也许又是武夷山的另一特色吧? 清凉世界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时间在呼唤我们离开,未见面的景点也在催促我们赴约。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与“伏虎”挥手告别,在导游高擎的小红旗牵引下,去体味新的疲劳、艰险或快乐。 游九曲,恍如九天观仙景 次日凌晨,一阵急促的电铃声把我们从酣睡中叫醒。我们一骨碌爬起床,挟着惺松睡眼,赶赴星村码头畅游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重点景区,发源于三保山,象一条玉龙蜿蜒盘旋流经星村,环山绕谷穿行于武夷山风景区,全溪折为九曲,故名九曲溪。九曲胜景,武夷精华,碧水丹山,共融一体,神形兼备,独具魅力。船在溪中行,两岸画卷相对出。溪水清澈澄碧,神奇的山峦倒影在水中荡漾,纤毫毕现。刹那间,“簇簇青山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景致尽收眼底。夹溪布列的三十六座岩峰以及挺立的峭壁、嶙峋的怪石,在花草藤木的点缀下,宛如一盆盆精心雕镂的盆景,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竞秀争奇,异彩纷呈。溪中泛舟,移篙皆景,奇妙无处不在。看八曲,并莲双峰挺秀突兀,极像芙蓉含苞;水狮石、灵芝石、骆驼峰、象鼻岩争奇斗巧,耸峙而出;更有碧水清波中的一对石龟,探头欢饮,活灵活现。望七曲,武夷最高峰三仰峰,傲然屹立,三片巨石有如三把利刃,气势磅礴,锐不可当;北廓岩,天壶峰、城高岩,临水峡立,叠错罗列。观五曲,隐屏、玉华两峰峻峭秀拔,相峙挺立,风姿绰约;更衣台、天柱峰、晚对峰拔地突耸,相谐成趣……。神游九曲溪,胜似置身瑶池。陶醉在奇景中的游客,人人按捺不住奇观的激奋,几乎同步举起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咔嚓、咔嚓”并排“扫射”着,谋杀了不少胶卷。 其实,武夷山风景就是仙境,仙境也在九曲溪,《天隐子?神解》云:“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武夷山历来被道家称为“地仙之宅”“十六洞天”,到处遍布仙迹,九曲溪一带同样不乏仙踪。竹筏经过六曲时,我们目睹了号称亚洲第一巨石的晒布岩,据说那一条条斧劈样痕迹就是仙人的足印。在五曲,濒临溪畔的更衣台就是玉帝上天前在此更衣的圣地,仙迹岩那两个深深的窝却是仙子跪拜留下的膝盖印。而四曲那与大藏峰隔水相峙的仙钓台,上面生长着许多青藤下垂,绝类仙翁垂钓。相传因为对岸的大藏峰经年不断散发出来的灵光,使临溪放长线钓大鱼的仙翁幻化成了岩石。还有三曲小藏峰的悬崖壁洞中,离江面百米处,凌空悬挂着的船棺,据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采用碳—14的测定,这是距今三千四百多年前的遗物。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辅助工具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把这重约千斤的木棺安放在上不钩天下不支地的高空壁洞上,现代人至今不得其解。也许正像六朝顾野王所说,是“仙人葬处”吧? |
转自:http://www.513cits.com/WUYIGAIKUAN/wyslygk/youji/006.htm2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