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福建武夷山游记 |
[游记]福建武夷山游记 |
2008-07-01 ggoto.com |
武夷山的风景之美,早已令人神往已久,但一直苦于无缘一览。恰逢这个五一有机会去那儿转转,可谓正中下怀。5月2日晚7时40分,我们乘坐的火车从厦门开往武夷山,列车行使16个小时后,于第二天中午抵达武夷山车站。 迎接我们的本地导游将我们接上空调车,拉到武夷山风景区所辖的星村镇一宾馆。大家将行李收拾好就开始用午餐,之后导游带我们去登天游峰。天游峰从正面看壁立万仞,一块块岩石仿佛是大自然用巨大的斧头劈出来,再用精细的美工刀雕刻而成。攀登天游的石阶共有828级,且陡得较为厉害,行进时需很谨慎。这天下午,天气又特别热,太阳当头直射,越攀越热,越热越害怕,刚开始的那种大步向上,一步一回头的自豪当登到一半时就变成三步一停留了,到后来害怕的就根本不敢回头,再到后实在热的受不了连T恤也脱了,光着膀子。还好,虽说胆颤心惊,但总算爬上了峰顶,松了口气。在天游的一览亭,放眼望去武夷山满目青翠,四季如春。景区内人文景点荟萃,融合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令人流连品味,不忍遽离,不愧为武夷第一胜景。 第二天早晨6时30分,我们出发直奔虎啸岩。这儿有两条路可选,一路还是攀岩而上,另一路当地人叫懒汉坡,走起来比较平坦一些。我们一行中的5人就成为懒汉了没有上岩。后来我们在半山腰会合一同前往一线天。一线天又称一字天,山名灵岩。岩端倾斜而突出,覆盖了岩腹3个相互毗连的灵洞、风洞、伏羲洞。左为灵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三洞贯通。伏羲洞顶微露一条狭长的罅隙,一线天便以此为起点。其实,探一线天奇观,从左端的伏羲洞起步就行。我们不太了解,跳过那么长的队,本想走个捷径,却偏偏从灵洞进入,又穿过风洞,才真正步入。 进得洞来漆黑一片,于是就高一脚,低一脚地行进,有时踏了空,有时踩了水,那焦急和紧张,连空气似乎也变得特别沉闷、特别凝重。据导游介绍,洞中有一些白蝙蝠,一般很少飞出,游人也很难见到,可是我们很庆幸,看到了栖息难得一见的白蝙蝠。行走的人几乎没有人说话,静寂中只听到山水淅淅沥沥地洒下。冰凉的水滴滴在头上,又顺着颈部徐徐淌下,更让人领略着幽洞的神秘和玄妙。每个人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跟着人家后面小心攀爬。这里最窄的地方前胸后背都擦着岩石。过那段时,必须攀过一座半人高的石阶,根本无法伸腿,想撑着岩壁又伸不开,先俯下身,胳膊尽力往前够,再用左腿猛一撑地,好让右膝能半跪在石阶上,再一探,把左腿拉上来。好不容易起了身,又觉得右臂被砂纸打磨了一样,幸好穿的长袖,又担心蹭破。后来出洞发现没事才放下心来。难怪当地人称其为“是否是国标身材的衡量石”。一线天的游程只有180多米,但由于游人太多,队太长,出洞来花费的时间也不少。但感受到的那种探索的亢奋与刺激,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深刻体验。 明人张于垒在《武夷游记》中把一线天归结于巧:“山中之洞,莫巧于一线天,裂天空于一寸,两片微分”。而曹学伦则概写为奇:“两崖相阖者里许,中露天光仅一线”。巧和奇其实都是一种情感的调动与对比。一线天光,两重天地,就在这样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中,隐寓的哲理予人启迪和感悟:洞外有洞、天外有天;只有走出一线天,视野才会真正开阔旷达,这大概就是名山胜水多有一线天的缘故吧。
|
转自:http://www.ggoto.com/fuii/2007/296421.html1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