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座落在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市区6公里,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5公里,南接武夷山度假区、属武夷街道办管辖。全村占地面积为220141平方米,村落建筑面积为124802平方米。全村现有人口2000多人,有村民500多户。 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 下梅村现仍留有典型的清代民居30余幢。以邹氏家祠为代表的,集砖雕、石雕、木雕于一体的古民居群,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条900多米的人工小运河将下梅村古民居建筑群分为南北两条街,营造出既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具本地特色的景观。数座拱桥、板桥将南北两岸古民居店铺前的廊道贯通。数百米的沿溪廊道上,用长木板架设了坐凳,还用碗口粗的木柱沿廊道直立溪边的廊柱横架成了坐凳的靠背。忙碌一天的村民收工后,悠闲地坐在廊凳上休憩、品茶、谈天、说唱,老人们则抱着孙娃坐在廊凳上戏耍。这溪边的廊道成了村民公共交往的空间。溪边不时有村妇洗濯、淘米,一对对鸭子在溪上戏游,划出一道道富有节奏的水纹,倒映在溪水中的古建筑屋影、桥影、人影、鸭影……交相辉映,极富情趣。赶集时,廊道和溪桥上更是热闹非凡,桥上和廊道上摆满了农副产品和日用百货,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下梅村古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因当时下梅村是茶叶的集散地,兴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所以富户纷纷在下梅村建造豪宅。古建筑以居住建筑为主,辅以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和场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来扩大建筑空间。宅内一厅三进、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房、楼台一应俱全。为了采光、集雨、通风,还设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天井里摆着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用。结构精巧的闺秀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形成了下梅村古建筑的独特风格。 古建筑群的外部结构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高低错落,使村落天际轮廓线富于节奏变化,还体现出封闭求安的意识。许多封火墙绘有二方连续彩画图案,意蕴高雅,各宅门排水设施以地下涵道为主、户户相通,避免了污水乱流,使村落更加清洁干净。 各民居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巷道曲径通幽。每座民居的大门都有精美的砖雕装饰,多以历史人物、民间风物、神话传说为题材。图案讲究精雕细刻,人物造型生动,环境描绘自然,融人物、花鸟、山水、器皿为一体。砖雕书法气韵飞动,笔法苍劲古朴,展示出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贵豪华的神韵。这些砖雕中的艺术精品,当推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里的“小樊川”、“参军第门楼”、“西水别业”、“隐士居”、“方氏参军”等古宅的门楼。 古民居的窗,以透花窗格为主,四扇、六扇、八扇隔扇门窗均以斜棂、平行棂的几何图案和吉祥物、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为主题。在棂条处理上,有的直线与曲线结合,刚柔相间,有的几何纹与自然纹相结合,疏密相间。窗格图案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木雕技艺精湛,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一些古宅的柱础、石基和石花架上的石雕图案,也是丰富多彩,雕刻精美。 下梅村的古建筑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古建筑旅游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