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一袋热乎乎的糖炒栗子边吃边走,果皮可不能随地吐,卖栗子的时候老板就给了一个塑料袋是专门给你吐皮用的。正午的阳光很热烈,我们只穿了长袖衬衣就很舒服了。到了刚下27路车的轮渡汽车站,沿着鹭江路向南走40米过地下通道,来到对面的轮渡码头,上鼓浪屿岛是不用买票的,回来的时候一起算帐。我们找了个靠边的地方,欣赏这美丽的鹭江海峡,只有600米宽,比黄浦江还要窄,因为没有桥,所以要是没有轮渡,鼓浪屿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海水在这里更像是江水,没有惊涛拍岸,平静地流淌着,海水还有些黄,至少没有想象中湛蓝的颜色。正是这平波万顷的海水环抱着美丽的鼓浪屿。 很快船到了鼓浪屿的钢琴码头,一踏上这里的土地,就如同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到处鲜花盛开,绿草依依,阳光明媚,是个悠闲漫步的好地方。迎面的老榕树枝繁叶茂,长长的根须高高地垂下,有的又落地生成新的树桩,生根发芽,形成巨大的榕树丛,遮阳避日。大榕树后的山坡上有两栋红色的建筑,听路过的导游说是原英国领事馆。 沿斜坡向左走,沿斜坡而上,一栋天兰色墙面的建筑,赫然写着娜雅自助家庭旅馆,早有耳闻,原来这么显眼,一定要进去一睹芳容。果然是独特的,小院里有绿树红花,随意摆放的木桌、条凳,闲散的猫,进屋看见了老板娘,是个年轻活泼的人,正有客人和她在说话,被告之今晚的房间没有了,客人要求去看看房间,被她笑眯眯地拒绝了,理由是都有人入住不便打搅,客人有些不满说不看怎么知道下次来不来住,她不置可否。我们已经被一楼的摆设吸引,这里有人在靠窗的地方看书,有人在喝着功夫茶,有人在摆弄自己的电脑,更有两个能干的时髦小姐在公共的厨房间煎炒烹炸美味的海鲜。我们一到这里就爱上了这里,问老板娘可有明晚的双人床,她说有,140/晚,要100定金,我们愉快地成交。 家找到了,我们心情更加愉快地去散步。隔壁就是国际青年旅社,院子里也有阳伞,方桌,不同的是这里的客人以外国人居多,他们正和前台的小妹交谈着,我们也好奇地参观了一下,和娜雅旅馆的风格接近,不过它的厨房好象不太理想,好象很久没人使用的样子,我们还是更喜欢有人间烟火的地方。 出门就可以看见一个喷泉,由金属支撑,做成两个人脸的样子,很多人在此留影,我们继续向左走,来到原日本领事馆。不远处就是引人注目的白色的天主教堂,哥特式的尖顶映衬蓝天,玫瑰花窗抒写着历史,如奶油蛋糕一样精致的墙饰粉饰着宗教的美好,站在这里就象在西欧的任何一个标准的教堂前一样,不同的是教堂的玫瑰花窗上写着“ECCLESIA CATHOLICA”和中文“天主堂”,可见这是中洋融合的最好典范了。 再走几步又是另一处风景。院门大开的是黄荣远堂,建筑是标准西式别墅。四根半圆弧排列的高大陶力克石柱撑起了一楼到二楼的门楣,支撑着三楼的半圆形阳台,三楼的房间又都由两两并列的爱奥尼克式细柱装饰,同时支撑起四楼的有石头围栏的露台,整个建筑基本是对称的,但在西洋的建筑风格上还有一点独特的中国风,就是三楼右面的阳台上加盖了一个中国的亭子,有江南园林的亭台风格。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房子原主人对故乡的情感寄托吧。楼前是旷大的水池,有假山,没喷泉。水池的四周种了各种树木,有笔直高耸的椰子树,还有郁郁苍苍的老榕树,枯落的榕树叶像干枯的茶叶一样厚厚地铺在庭院里,似乎这么多年都没人扫过,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堆积着,你无论是爬上四周的石阶、假山,都可以踩着这松软的落叶,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对门就是一个中国传统的门楼,大门是紧锁的,门两边都刻着对联。这就是著名的海天堂构。透过铁门栏往里看,一座雄伟的红砖建筑,西式的楼体,分三层,却是中式的屋顶,飞檐翘角,琉璃金瓦,很有民国时候建筑中西结合的风格。 沿着安静的小巷再往前走,仿佛走回到历史的遗迹中去。满眼都是古老的别墅,精美的屋檐,爬出围墙的花蔓。刻字的门廊写着这个院落的主人雅号,一座是“怡园”,一座是许家花园都别具特色。可惜的是都有很多人共住在这些大宅院里,四处晾晒着被褥衣服,还有院里一桌桌“砌长城”的居民让原本高雅的建筑充满了市民气。但这也正常,这里就是他们日日生活的地方,这里不就是他们过日子的地方吗? 我们就这样沿着小巷随意地漫步,不时能发现美得令人吃惊的建筑,这里就是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园了。这里还有林雨堂故居,舒婷的家,林巧稚纪念馆“毓园”,至于这里每个房子的历史,在《迷失鼓浪屿》一书中都或多或少有些记载,喜欢研究建筑的人一定要买一本。39.8元。一个老人在黄荣远堂门口卖,35可以买到。 一路走来,经过音乐学校会听到琴声丁冬,歌声悠扬,往往都是那首著名的《鼓浪屿》之歌的熟悉旋律。下山一直走到了大德记海滨浴场我们才停下脚步,这样的季节海水已经冰凉了,还有几个本地的勇者在尽情地游泳。还有无数的婚纱摄影在这里取景,要的一定是海誓山盟的寓意了。我们静静地坐在沙滩边的石板上,面对着巨大的印斗石像个狮子一样浮在海中生出无限感慨,看潮起潮落,听海浪鼓石的声音,体味着鼓浪屿名字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