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德里 更不靠谱的混搭事件发生在新、旧德里这一对同城兄弟身上。他们一步之遥,却天差地远。一边是大路绿树玫瑰花,一边是破屋硕鼠旧沙发。一边物质世界丰富,一边精神天地逍遥。一边被少数城市精英掌控,他们的身影每日占据报纸头条;一边是多数贫民的栖身之所,他们的家长里短覆盖了其他版面。这就是德里,一个矛盾重重却又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城市。 新德里由英国殖民者一手打造,将西方工业文明与印度本土文化结合于一体。除了建造年代比另外7个兄长都更接近现代之外,新德里的新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井然。宽阔的马路中央标注清晰的转弯线,斑马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秩序井然。路边成排的高大水银灯柱,入夜后,灯火辉煌,很有国际大都市气派。 绿化出色。据我观察,在新德里,绿色植被覆盖率至少在80以上。处处绿树鲜花,生机勃勃。 地铁代步。2005年投入使用的地铁成为德里市民主要出行工具。这是印度继加尔各答后第二个拥有市内地铁的城市。这也使由于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神牛无影。为了保持新德里的生态环境,印度总理下令,禁止神牛进入新德里市区。在旧德里的边界,我看到很多巨大的STOP标志,当然,政府知道神牛应该不认识这四个字母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所以又多加了几排栅栏。 高端豪宅。新德里拥有大片高尚住宅区。政府官员,财团大亨,演艺明星都纷纷安家于此。家家绿树环绕,高墙护院。 两公里长的“国家大道”及周边是新德里的核心区域,大道东西两端分别连接总统府和印度门。 总统府是国家权力中心,闲人莫入。而在总统府两侧是行政办公楼,可以自由出入。几幢政府办公大楼格局上气势磅礴中心对称,细节上雕梁画柱设计考究,融合西方建筑和传统伊斯兰建筑特色,局部雕饰既有代表英国的雄狮,也有代表印度的大象。 印度独立之前,这里曾是英印总督的府衙。大大小小340个房间竟然雇用了418名清洁工人,其中有50个男孩专门负责赶走落在草地上的麻雀和乌鸦。英国殖民者使用起印度人来一向大大方方。在英统时期的加尔各答,平均每个英国家庭竟然雇用了110个佣人。从给小孩换尿布的到给老爷扇蒲扇的,一家之内可以有如此细化的社会分工,也算英国人顺应印度国情的伟大发明。 我从总统府走向西面的印度门,看到在国家大道中央有几百名学生正在排练大型团体操。穿着整齐动作划一的学生们根据扩音器传来的指令做出各种转圈踢腿的动作,气势是到位了,却看不到什么有创意的亮点。 印度门的造型很像巴黎的凯旋门。同样是刻满浮雕的高大拱门,同样在每年国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同样为纪念一战中战死的士兵。但是,法国兵是为自己的国家光荣牺牲,而战死欧洲的9万印度兵则死得不太明白,他们并不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是充当了英国人的炮灰和挡箭牌。伪善的英国人曾在战前许诺,一旦战争结束,马上从印度撤军,结束殖民统治。一战后,英国人的统治的确又有了一个崭新动作,他们大兴土木按照英式标准当地民情重新在德里建造了一个殖民首都,并把统治中心从加尔各答迁移至此。印度门也于同一时期建造,但修建动机却是为了安抚被欺骗的印度人民。当然再宏伟的建筑也无法和9万无辜牺牲的年轻生命划上任何意义的等号。这就像土匪下山征兵,他们跟贫乏的母亲许诺,让你的儿子去吧,好吃好喝,荣华富贵。被忽悠走的年轻人后来大多惨死,土匪又下山安抚,发给白发母亲没用的荣誉证书,母亲们往往凭借母性本能,破口而出四个字,你给我滚! 于是在当时的印度,被封印了几百年的民族意识终于觉醒,万马成喑也终于爆发成要求独立的巨大嘶鸣。1947年,印度人民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取得国家独立。 新德里的中心花园距Main Bazzar不远,走路大概20分钟。从圆形的中心花园向外辐射出7条宽广大道,道路两旁是高耸的殖民时代欧式建筑。建筑底层全部商用,有高级成衣店,外国银行,酒吧餐厅等等。 中心花园里鲜嫩的青草自由生长。当地年轻人把这里作为约会地点,闲闲的躺在草地上谈情说爱。 连续两个傍晚我都会到中央公园坐一小会儿,让走了一天的双脚得到短暂休息。我发现新德里的落日是很美的景观,远处硕大浑圆的太阳慢慢隐没于轮廓嶙峋的欧式建筑之间。太阳刚走,身边的水银灯就次弟点亮,酒吧餐馆也一个个活了起来。在这个仍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国度,绚烂的夜生活为新德里的寂寂夜空增添了许多艳丽的色彩,醇香的美味和欢闹的声响。这是德里的另外一面。 新德里的清晨 让2007年成为印度的时代。在我看来,这句话更像是一句玩笑 新德里政府大厦 政府大厦 大炮 锡克士兵 锡克士兵 锡克士兵 锡克士兵 士兵 政府官员的白色汽车 Shopping Mall 广告上的蓝莲花 国际大牌 国际大牌 品牌专卖店 公共汽车 印度门 印度门前排练的学生 笔直的宽阔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