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之行(海量.

[游记]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之行(海量.

2008-07-01    live.com

6月26日

在我刚到法国的时候,就听说巴黎有这么一个博物馆,珍藏了大量亚洲艺术瑰宝。然而因为害怕触景生情,我一直回避去这个博物馆。可是这个小念头毕竟无法阻挡我对艺术的热爱,终于按耐不住,我还是造访了这个名叫集美的博物馆。和前不久我参观过的欧洲中世纪博物馆相比,集美博物馆中展出的同时期的亚洲艺术品显然要精致绚丽许多,更别提公元前的那些“超级古董”了。这些艺术品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虽然只在博物馆逗留了一个下午,可我显然意犹未尽。很感动亚洲的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工匠所创作的美丽无价的艺术品,很遗憾我竟然只能在外国看到自家的艺术品。我真心希望集美博物馆将来能去亚洲做展览,让这些宝物的原属于者都有机会亲近这些艺术品。我相信对于这些曾经遗失的美好,我们会比法国人有更深的共鸣。标题图取自博物馆内一组明代镏金大木柜,上面的大锁和柜上细腻雕刻的金龙,仿佛静静地嘲笑着曾经闭关锁国而遭到重重羞辱的我们。

集美博物馆坐落在塞纳河右岸Trocadéro附近的勒纳广场(place d’Iena),高4层,距今已有119年历史。它最早是由狂热的亚洲艺术和宗教爱好者,里昂工业家集美(Emile Guimet)先生建造的。原来属于私人博物馆,1927年归于法国博物馆总部。在漫长的100多年间,它接纳了大量私人和法国从亚洲获得的艺术瑰宝,有一部分馆藏来自卢浮宫以及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毁的印度支那博物馆。我无法想象当年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掠夺中国的景象,然而终于见识到他们的大言不惭。博物馆的录音解说里讲,这些宝物是法国人“访问”亚洲时获得的,这个说法真的让人气愤不已。

然而撇去历史的伤痛,集美博物馆中的宝物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00多年中,在许多位馆长的努力下,集美博物馆已成为欧洲最有名望的亚洲艺术博物馆。15年前博物馆进行了大修,现在的博物馆内部在采光和透视上更加适合展出亚洲艺术品。我觉得在法国参观艺术品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和艺术品零距离接触,除了许多珍品孤品有玻璃隔挡保护外,大多数展品都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参观者能非常近地仔细观察。我看到一些人拿着素描簿给展品画速写,一些人则记录下展品的详细信息和感想。我嘛,则拿着我那台老爷爷级的烂相机,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到处乱拍。

集美博物馆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为雕塑、器皿、绘画和工艺品。因为集美先生是个宗教迷。再加上亚洲许多艺术品都和宗教搭边,因此我在博物馆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宗教作品。千手观音是非常常见的佛教题材,在博物馆中有来自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尼泊尔、韩国等各国不同风格的作品。上面的五尊,各位看官能对号入座吗?

博物馆底层为印度、东南亚的艺术品。

刚进博物馆展厅入口,就能看到两个帅哥抱着“美杜莎”。呵呵,实际上呢,这个巨大雕塑来自吴哥窟。而被两个佛所抱着的是七头蛇神Nagaraja那迦(中国佛教徒翻译佛经就成龙王咯,佛经《智度论》有云:“那伽,秦(指中国)言龙”。),它是柬埔寨国家起源的神圣象征。传说那迦蛇神住在吴哥窟如海般美丽的洞里萨湖(TonleSap),因为它的缘故,洞里萨湖会随着季节的变迁与自然共呼吸,雨季与旱季时,其面积忽大忽小。

雕塑后面有一块同样来自吴哥的碑文,据说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品。上面一堆蝌蚪文我看不懂,不过我看它的模样,就该和卢浮宫那块汉谟拉比法典同样珍贵吧。

开阔的大厅中展出了许多巨型的柬埔寨寺庙装饰,很多带有很强故事性。因为佛教和婆罗门教在柬埔寨交替存在,我搞不清楚这块庙宇的装饰来自哪个教派,看到上面有蛇,估计是婆罗门教。不管怎么说,它的雕刻的确细腻华丽,巧夺天工。

接下来所看到的最大这个全身四面佛,显然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Brahma,又称为(婆罗贺摩神)或(梵天)。梵天是主创造的佛,是奥义书哲学的抽象概念终极实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他的前身是吠陀神话的生主。四面佛每一面分别代表着慈悲、仁爱、博爱、公正四种性格,在佛教的意义称之为(四梵行),也就是代表着(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所以大梵天王四面佛愿降幅及救助一切的天神和世间众生。全身四面佛的前面还有三组头。四面头的那一个当然还是梵天;正中的那个佛头双眉之间有第三只眼,他是三大主神之一的Shiva,毁灭与生殖之神湿婆(不是我们的二郎神);最右边则是三大主神之一的Vishnu,维护宇宙之权的保护之神毗湿奴。不过呢,我觉得不论是四面佛还是湿婆、毗湿奴都是长着小胡子微笑的样子,都一个样子嘛。

说到婆罗门教就不能不说它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展厅里,也同样有Naga蛇神,只不过这一次它是以人的形象出现。这尊印度版“维纳斯”虽然没有本尊那么古老,可也是公元1-2世纪的作品哦。

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的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主要有林伽相、恐怖相、温柔相、超人相、三面相、舞王相、璃伽之主相、半女之主相等变相,林迦(男性生殖器)梵语 liga,英语作Linga,或Lingam是湿婆最基本的象征。这尊火圈中的舞王湿婆神,表现为跳着创造和毁灭世界的宇宙之舞。出自朱罗王朝(époque ola)公元11世纪(相当于我国唐朝)。法国雕塑家罗丹Rodin曾经把它誉为“艺术中有节奏的运动的最完美的表现”。

刚想到罗丹,我眼前就晃进一尊印度胖女人版“思想者”。这尊雕像名为“树之女”,印度语管她叫shlabhanjik,她是印度庙宇门口的专用女性题材。看她丰满的模样我不禁联想,难道唐朝的以胖为美之风气胜传至印度?看来亚洲各地的交流之频繁不是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能说得完的。

说完婆罗门教,来说说佛教。佛教诞生之后,很多佛祖形象都不是统一的。这尊大佛头之所以有名,一是因为它历史悠久(430-435年),二是它奠定了佛祖的面部形象。在这尊佛像之前,佛祖大都目光直视众生;而这尊佛像表现出的形象,则是佛祖慧眼低垂,神圣又安详,宁静又超脱。此后佛祖释迦牟尼大多以这样的形象示人。

印度展厅初初一瞥之后,我再转到东南亚展厅。这个巨大的法轮是泰国公元九世纪的雕塑。泰国人信奉佛教,在佛教中,法轮代表佛法,法轮常转意为佛法的传法不断。佛法如法轮一样把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轮。这绝对不是某某邪教所宣扬的东西。泰国还有很多金佛像,细腻华贵,散发出的明晃晃的亮光让人目眩,我拍照不禁双手直抖,照片出来都糊了,因此这里无法做进一步说明。(大家自己想象吧,头顶小尖塔帽的这一类就是泰国风格的。)

说完泰国说越南。越南人也是信奉佛教为主。不过他们大乘、小乘佛教都有信徒。而且因为地理原因,越南受中国的影响很深。从一系列的雕塑中就能看出很多中国元素。越南的第一个国家叫“文朗国”,有些类似我们大禹治水的年代,传说很多而考古实物稀少。根据传说大概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建立,也就是越南“青铜时代”开始的时候。后来“文朗国”改名为瓯雒国,一直延续了十数个世纪,一直到公元前111年被纳入汉朝疆土。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和30年代,法国和越南科学家在越南清化省东山村遗址发掘出了诸多来自“文朗国”的遗迹,史称“东山文明”,也是越南“青铜时代”的精华所在。东山文化Culture de Sng Dng Son II经济的基础是以水稻为主的定居农业,社会则处于奴隶制阶段。铜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东山文化青铜器。虽晚于中国大波那墓葬和万家坝墓葬及昌宁、弥渡等地所出的铜鼓,却也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受中国影响较少。难以想象眼前这个大铜鼓已有3000多年历史,如今它静得不发出一丝声音,可3000多年前它发出的声音却庆祝着水稻丰收、激励着南方的部落。

离开东南亚之前,突然怪兽出没……欧洲雕塑喜欢以人物作为题材,亚洲则是各种小兽盛行。我一路逛着,既遇到了“招财龙”,又看到“象头人”,还有牛啊象啊狮子啊小龙啊等等等等。大多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说欧洲的雕塑体现出的是神圣的美感,那这些亚洲雕塑则更加平易近人,亲切可爱了。

终于从底层前往一层。一层展出艺术品的一小部分来自喜马拉雅(尼泊尔和西藏),一小部分来自西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大部分则是中国内地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唐朝的稀世珍品。我先去了尼泊尔西藏展厅。

喜马拉雅的冰天冻地丝毫没有减少尼泊尔艺术品的繁杂。尼泊尔信奉印度教,上面这尊树旁的女子和之前的印度胖女人版“思想者”虽然看上去题材相同,可这里这位更加年轻貌美,妖娆婀娜。大有芙蓉姐姐之风范……不过这却不是普通的女子,而是真真确确的菩萨。这尊铜镀金像上还镶嵌了不少绿松石、红珊瑚,颜色艳丽,栩栩如生。

尼泊尔只有小小一片土地,却盛产贵重的水晶石。我在巴黎逛的不少博物馆,却第一次看到水晶刀,这让我稀奇不已。这个刀子这么晶莹剔透,雕工复杂,真不知是用来做装饰还是真的拿来做武器……

也许是亚洲人含蓄的天性使然,在集美博物馆内收藏了许多面具工艺品。有的面具是装饰作用,有的是祭拜的道具,有的则纯粹具有实用性。从公元前,到几百年前;从中国、尼泊尔,到韩国、日本。当然每个国家的特点在面具上也相当突出,明眼人一眼便能分辨。尼泊尔的这尊面具是不适宜佩戴的。因为它是湿婆神的面具Bhairava,只有在节庆活动中挂在寺庙里做为祈福的道具罢了。在去往西藏之前,请大家猜猜上面的面具中,哪个是尼泊尔湿婆神,哪个又是最古老的中国战国时期的面具呢?

在尼泊尔艺术品之后,就是中国西藏的佛教艺术品啦。虽然藏传佛教吸收传承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的教义,而中印两派文化的势力在西藏最后由印度胜出。然而文成公主给西藏带来的影响毕竟不能小视。在藏传佛教的许多绘画中,皆可见到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上面三幅画分别为六臂金刚像、Vajrmrita(某某金刚,实在查不出意思)的曼荼罗mandala(把佛菩萨的尊像及代表心要的梵文种子字、表示本誓的三昧耶形及在各种因缘场域中的行动,用一定的方式加以配置排列所显现的图样。)以及文殊师利菩萨骑白狮像。不细看,还真以为是属于大乘佛教的呢。

当然,印度教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上面这尊佛像,梵名Mahkl,其义译为大黑天、大时、大黑天、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若音译则有玛哈嘎拉、摩诃迦罗或莫诃哥罗等名称。大黑天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降魔相,原为西藏古时的帐篷守护神,亦是藏传佛教八大护汰(大梵天、大黑天、吉祥天女、马头观音、阎曼德迦、阎魔天、财神护法、战神)之一,有二臂、六臂及八臂等数种不同形象。他相当于大乘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可其形象却和慈眉善目的女相观世音相去甚远。仔细看会发现,这里的大黑天眉心有一眼好似湿婆,在古印度相信观世音,是由水源之神湿婆演进而成。而这尊佛像表达的就是湿婆神改变信仰佛教的故事。

西藏的饰品和法器都带有很原始的色彩。骷髅头骨是常见的元素。骷髅制品不仅源于古代的原始狩猎,更随着印度密宗普及西藏。密宗区别于其他宗派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降魔作为成佛的途径,所以密宗诸神也都呈现出恐怖威猛相。神灵们佩带可怖的骷髅震慑邪恶势力,同时象征那些已经被他们征服了的恶魔。

神灵骷髅看的我眼花缭乱,这时候一尊小金人映入我眼帘。怎么这么像某位小朋友啊,待我找出对比图瞧一瞧。看看这五官,真的好神似,特别是耳朵,简直一摸一样。我定睛一看小金人下的牌子,赫然写着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panchen-lama像。至此,我真的相信转世轮回这一说了。可怜北京雍和宫的那座六世班禅的金像,老大竟然远渡重洋被虏到法国……

假如每一世班禅都打过一座金像,其他的像都丢失到哪里了呢?

前面说到藏传佛教的骷髅,这边就来了三个掌管死亡的人物像。虽然三座像姿态各不相同,实际上是同一个人——阎王爷。中国以前并没有阎王的说法,是佛教自印度传到中国后,才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阎魔罗阇()的简称。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等。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王,印度现存最古老的诗集《梨俱吠陀》中已经有关于阎王的传说。不过阎王爷传到中国便本土化成为民间的十殿阎王。更有传说真人化,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

在阎王面前的墙上挂着四幅壁画,合在一起就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人物28 mansions lunaires 。它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便做一宿。这四幅画虽然不是集美博物馆藏之最,却也已经耗费了两万两千欧元的保养费了。

这个身着绿色袈裟的阿罗汉坐像是我一眼就喜欢上的作品。据考证它是作于辽、金时期(公元十至十三世纪)的第六耽没罗钹陀的三彩像,来自辽宁义县。这件作品融合了前代祭祀土俑的雕塑艺术和陶瓷艺术中当明器用的三彩技术所成。属于一组大型罗汉像中的一件。这尊像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阿罗汉做冥想沉思状,神情凝重,意志坚决。塑像风格为新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代的山西云岗石窟和甘肃莫高窟的雕刻皆具有类似风格。这些雕像证明了为所谓“蛮族”王朝所占据的中国北方,当时是一个兴旺的佛教文化中心,抛离了“正统”中国的宋朝。

我承认我少见多怪。这套出自中国北方的金银舍利棺、水晶舍利和舍利骨,我又是第一次见到。虽然本人对棺材、骷髅这些东西总是感到惧怕,却无法不被中国工匠的巧夺天工所折服。

我在巴黎曾在佛祖生日那天去过一次寺庙,好像这里的亚洲人都更愿意拜观音。而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集美博物馆也非常常见。这不,三个观音开会啦。三座观音像,除了中间的木雕镀彩观音像来自越南河内,其他两座都是中国的观音像。大家能看出分别吗?

看了许多典型的亚洲风格的艺术品,进入下一个展厅,迎面而来浓郁的异域风情。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区的文物,显然融会贯通了东西方的艺术内涵而别具一格。这片中国人眼中的西域,欧洲人眼中的东方之地,其灿烂的文化让人无法忽视。我曾以为这方土地不过是沙漠中的一方绿洲,而文物大多是简易耐用的陶土之器,现在看来,绝对是小时候看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看多了。上面是两个巴基斯坦的彩绘玻璃灯罩。

而今巴基斯坦96%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可如果追溯到2000年以前,在巴基斯坦、阿富汗所在的南次大陆西北地区(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佛教却曾经兴旺发达。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的这七、八百年间,这片土地被称作犍陀罗(梵 Gandhara,Gandhra,Gandha-vati ),又作健驼逻、干陀卫。意译香行、香遍、香风。它是曾经兴盛一时的中亚南亚佛教王国贵霜(梵Kusāna,又Hindu Kushan)的领地,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会的枢纽之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公元前三世纪,这里还是印度著名扩法大王阿育王的地盘,到了公元后一世纪,Gandhara平原成了贵霜王朝的统治中心,统治的中心在巴基斯坦的Peshawar。这个帝国处在印度和地中海中间,疆域很大,控制了今天的阿富汗,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土地,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是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虽然改朝换代,但是从印度带来的佛教的地位却愈来愈高了,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学者云集于Gandhara平原。从阿育王时代开始,佛教便从这里开始扩散到中亚和中国新疆,再由新疆传入内地。中国东晋的法显、宋云,大唐的玄奘都曾到过这里。

这两尊巨大的舍利塔,是公元四至五世纪阿富汗地区的产物。犍陀罗式佛塔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中国固有的楼阁形式结合,形成常见的多层宝塔。这两座塔有四层的叙事浮雕和象征接近天际的圆顶,它们或许接受过不少中国朝圣者的膜拜吧。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王远征印度,带来了罗马希腊的文化和艺术,这些艺术元素在犍陀罗和原有的印度文化完美的结合,诞生了“希腊式佛教艺术”。如果不是这样,犍陀罗的文明将不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为和印度文明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座公元一至三世纪巴基斯坦地区的“混血版”菩萨站相是典型的犍陀罗艺术品art du Gandhra。但如果不看铭牌,还以为是基督耶稣来也。看菩萨的面容,似乎是西域地区的面孔,可他身上穿的明明就是欧洲人的衣服嘛。原来据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式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圣母版”菩萨头,和上面的菩萨来自同个时代。

贵霜时期,常派使者往罗马和中国。恒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等地的贸易市场十分繁荣。贵霜成为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物资的中转站;贵霜则输出胡椒、棉织品和宝石等。控制商路所获厚利为贵霜迅速勃兴提供了经济保障。这些玻璃小鱼瓶是阿富汗地区公元一世纪的作品。很难相信2000年前玻璃工艺技术已经如此成熟。然而我不禁猜想,这些小鱼究竟是贵霜本国所作,还是从罗马进口的呢?

作工精良的收拾和马刀,即使经过岁月的魔力依然光彩夺目。

告别了犍陀罗艺术,接下来要暂时和佛教说byebye了。话说集美博物馆中一半馆藏来自中国,数量有两万多件,可前面兜来兜去,我也才看到几个和佛教搭边的展品而已。真正重量级的都在哪里呢?从西域展厅往东走的一大片区域,终于看到我最熟悉的中国艺术品啦。而且,这些艺术品和生活息息相关,却少了很多宗教的影子,让人特别有亲切感。然而我一边啧啧感叹,一边又特别伤心,怎么法国虏去的中国艺术品尽是无价之宝呀!!!这些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让我久久流连,让我唏嘘不已啊。

按照历史世间顺序,一进入大厅就能看到一整面玉璧、玉钺和玉刀。这些新时期时代的玉器我曾在浙江博物馆的良渚文物里见到过一些,毕竟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古器物中,玉器是出土量最多,最精美,也最具代表性的。虽然这里的玉器可能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但我想玉器作为礼制的器具的意义却大体相同吧——玉璧祭天,玉钺和玉刀脱离武器功能而象征最高统帅的权利。可集美博物馆的解说词却实在“不负责任”,说难以解释这些玉器的作用……

博物馆还展出了很多新时期时代的陶罐。它们就一堆堆露天地置放在某个展厅的一角。因为样貌笨拙,嫌少有观者驻足。我虽然心疼可也无可奈何。接着这个小东西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出所以然。只能找铭牌。才知道是商朝的牙雕。中国象牙雕刻历史是极其悠久的,从考古资料看,在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的文物中就有象牙梳子,镂空的象牙筒(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象牙工艺晶)。不过这么细小的牙雕若没有放大镜还真不知道是什么呢,我直到现在也看不到上面的花纹。

小学中学上美术课、历史课,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说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那可都是青铜之冠哪。可是而今在集美博物馆看到的这个巨大无比的象尊,我还是深深地被震惊到。虽然这尊象(高64cm)比不上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高,可它绝对比四羊方尊(58.3cm)高。而且不论司母戊还是四羊方尊,其形状都是在方形器皿上进行装饰,我可从来没见到直接用动物造型做器皿的。这尊大象尊和四羊方尊一样出土于湖南,背部中空,象头还是爱心形的。象身上布满饕餮纹装饰。这么精美的青铜器绝对是不朽的!想到司母戊也是几经周折最终得以留在中国,而这件让人赞叹不已的大象尊,却孤单地漂泊在异国他乡。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这套编钟便是商周时期的杰作,虽然青铜上锈迹斑斑,却掩盖不住钟上繁复的纹样。

这一整面墙上挂的是周朝的金箔。以前我只知道唐朝妇女爱在脸上贴金,万万没想到金的锻造技术在周朝时就已然发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我感叹,我感叹,我感叹!

我印象里似乎从来没见到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我所知道的只有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碰撞。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我第一次领略这一时期的艺术品,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当时人们的思想理论水平那么发达,是因为他们的物质文明也百花齐放。这一柜子的腰带头镶宝嵌玉还镏金,造型也有蝴蝶、盘蛇、拱桥等多种,更别说上面的精雕细琢了。

说到战国不能不说打仗,有打仗就有战马。这件战国陶制战马身披盔甲,颜色十分鲜艳。看它头大耳小腿短的模样,应该能断定是骁勇善战的蒙古马。谁曾想到在1000多年之后,蒙古大军就是骑着这种短腿马儿横扫欧亚大陆(会不会欧洲人看到大头短腿马,先嘲笑两声,结果太轻视之下就被打败……)。

“黄金甲”来也……四只栩栩如生的甲鱼在战马附近出没,被我逮了个正着。我就在此八一八龟鳖吧。龟鳖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战国时候,大将的旗帜以龟为饰,是“前列先知”的意思,令中军也以龟为号。而在当时,鳖也是公认的珍味。范蠡所书的《养鱼经》中就有“内鳖则鱼不复生”的话,说明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养殖鳖和鱼来吃了——战国鲁慕公的丞相公孙仪还特好这一口呢。

话说战国七雄逐鹿中原,这说曹操曹操就来了。在战国文物汇集的这个展厅中央,放置着四件楚国的鹿形木雕。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暖,雨量适宜,想来在当时十分适合鹿的栖息。这些木雕展现的鹿的真实自然的造型,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动物造型相比更加写实。

一不小心又转悠到一堆佛祖中间。因为五代十国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座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佛陀双人对坐像。两个佛陀几乎一样。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像的工匠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技艺,更逐渐摆脱了印度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里佛陀对阿难尊者亲口说自己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化现。也许这尊像表达的就是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虽然格子受持于不同的刹土,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的唐朝国力究竟昌盛到什么程度。从集美博物馆馆藏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十分频繁密切,我在展厅力看到许许多多中国新疆、云贵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艺术品。在唐朝时新疆的龟兹Qiucistate国(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是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唐代称龟兹国都城为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新疆土陶是当地特有的民间工艺,这里展出的作品从佛教故事陶塑到生活器皿让人眼花缭乱。像这座“夫妻合骑象”既表现出了唐朝自由开放的民风,又表现出了新疆独特的土陶工艺。更验证了自这片广褒的黄土之地,曾经有大象出没。

从新疆往东就到了甘肃,提起甘肃就不能不说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敦煌石窟。想到当年英法等国从敦煌搬走的石刻、壁画、经卷不计其数,而今在博物馆展出的也不过一小部分而已。上面这尊像便是守护石窟的四大金刚之一,是典型的唐朝彩色泥塑。

集美博物馆中的唐三彩数量多的惊人。创作内容多为生活记事。这也是我最为喜爱的艺术品。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其疆域之大,境内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它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朝以胖为美,这尊带有盛唐风格特征的高髻女俑是唐玄宗的陪葬品之一,它显然按照这位帝王的喜好而做,它也是所有参观者的大爱。女俑斜首摆臂,表露出一系列常见的神态,赋予壮健的体格和惊人的活力。轻微扭转的腰肢,胖胖的面颊,浓妆细描,奇异的髪型过度夸大了前代的风格。

转自:http://lilliebao.spaces.live.com/blog/cns!D91A499C58F8A22B!1424.entry241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