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小桃源记 |
[游记]小桃源记 |
2008-05-22 sina.com.cn |
小 桃 源 一 认识这个地方十几年了,让我叫它什么名字好呢? 不管别人叫它什么,我就叫它小桃源了。 十几年前,我搬到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晚饭后,沿着一个小山涧走去,不过一二里路,眼前豁然开朗起来 ——这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 我首先想到明代南刑部右侍郎李棠的《小桃源记》。这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县北二里许,一小涧出两山间,萦纡清泚,潺潺不绝。涧滨丛篁灌木,隐映蔽亏。夹岸植桃数十株,春月花盛开,仿佛桃源之境。余从兄樵隐、筠谷、钝斋咸乐之,因名小桃源。 对照文章,这里应该就是小桃源了。 不过,小桃源这个名字,只是他们乘兴起的。而实际名字又叫什么呢? 问了几个人,都说是“生水塘”。 为什么要问几个人?问一个不也够了吗?而且眼前明明有三口塘呢! 不,这么美丽的地方,该有个与之相称的名字。 所以我还是认定小桃源。 后来我才知道,它当真不是“生水塘”,而叫“岭外”,据说还曾经是“喜鹊窝”。这是属于生水塘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县城一二里,却属于十几里外的城北乡呢! 可告诉我“生水塘”的,偏偏是岭外人自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岭外很小,全盛时也只有十几户,现在却只有三四户了,眼看着还要减少,都是发了以后搬到大地方去的。是否留居者嫌自己太小,想从“生水塘”借些“大”来呢?尽管“生水塘”自己也不大,可再大又有些关系的,也没有别的地方了呀! 这样看来,他们对于“大”的需求该有多么迫切。然而我却更爱美丽,所以便从李棠的文章中借些美丽来。所谓各取所需,“生水塘”、“小桃源”就都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二 自从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向桃花源借美丽就开始了—— 不过这种借,严格地说,应该是借名包装。而我的借,则更多的是自己捧着看。仿佛明代的徐渭,他曾经给一位叫“龙山子”的写过《借竹楼记》。所谓借竹楼,就是将楼建在邻居的一片竹林旁边——竹林不是自己的,但看却由他来看,他就这样没有经过主人允许,将景致借过来了。后来又有一个李渔,比龙山子还要高明,他在自家设计着开窗户,或方形,或圆形,或扇形,将视线以内的山水、树木、花草纳了进去,于是景致就变成了“画匾”,挂到自己家的墙壁上了。 我没有龙山子、李渔那样的条件,既无法与小桃源比邻而居,更无法将它的美丽变成自家的“画匾”。所以我的借景,不过是怀着一颗心,多走一些路,多欣赏一些它的美丽而已。 这是可以做到的,毕竟只有一二里路。 不过,明代的景致是借不到了。从所留的诗文来看,明代的景致与现在已经相去甚远了。上文引了李棠文章的一个开头,一个开头而已,全文就嫌太长了。还有樊通的《小桃源》诗,只有八句,不妨引录如下: 去郭二三里,风光世不同。 人家青嶂里,鸡犬白云中。 古树摇新绿,清流带落红。 渔郎休见问,迢递武陵通。 其实明代的小桃源,也已经过改造了。别的不说,曾经叫过“喜鹊窝”,喜鹊窝是肯定有的,而诗文中就没有提到。别以为一个喜鹊窝,我的一位画家朋友,为了麻雀的消失,就专门给政协写过提案。有一次我们去张家界,我的一句“枝头叶如雀”,曾获得过他的连声叫好。于此可见,麻雀、喜鹊窝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对于喜鹊窝的消失,那是可以想见的:喜鹊总爱把窝做在高大的树上,也许是屈曲古松,或者是百年老杉,总之不是麻雀那样把窝做在草丛中、屋檐下。喜鹊窝就这样被高高擎举在蓝天下,俨然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然而秋收时节,村人将玉米、大豆、花生之类晒在屋外空地上,喜鹊们只要一个斜飞就可以得到美食。而这时候的喜鹊都是拖儿带女的,轮番斜飞,怎不叫人恨得牙根痒痒?于是一怒之下,便将喜鹊窝捅了,或者干脆将屈曲老松也砍掉。 村边的老松砍掉了,补种的就是果树,李棠文章中的“植桃数十株”,大约就是这样来的。还有梨树,也是那么几株,都是栽种在房前屋后,或者就是田埂上。那时候也不会考虑拿到市场上卖钱,种这么几株尽够自己吃的了。这样春天一到,一树红,一树白,流水淙淙,鸡鸣犬吠,如诗如画,与“小”,合辙得天衣无缝呢!这样的合辙时期既长,而且也得文人认同。比如明代的屠隆,对于瓶花,就说“堂供须高瓶大枝,方快人意;若山斋充玩,瓶宜短小,花宜瘦巧。最忌繁杂如缚,又忌花瘦于瓶。”这就是和谐的妙处。而后来的经济大潮给小桃源带来的就是大排场、大气势了,满山桃李,遍地落霞,如烟似雾,这种美丽,可谓极尽奢华。只是对于一个小山岙,便有些载不动了,因而便有失和谐了。所以我的一位诗人朋友是力主“无为”的,而我却认为,只要顺着自然的脾性,便是“有为”,也不会出什么偏差。现在看来,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和谐确是难以顾及的,而牺牲的却常常是美丽。 幸而,小桃源还保留着许多天然美丽。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看看小桃源的美丽吧: 最早开放的是杜鹃,它的红是普通的,不过在浓绿的映衬下,那红就燃烧起来了。接着是野蔷薇,我常常是冒雨前往的:春雨迷蒙中,进了山口,便可见到满蓬的花骨朵。这是另一种野蔷薇,就是公园里栽种的“十里锦”,但它不是我所属情的;我所属情的那种又叫金樱子,那花是梨花那样的纯白,飘逸,潇洒,而且更加销魂,秋天结着净瓶一般的果,茎上、叶下都长着刺——还是倒勾儿刺,勾着人非“刺刀见红”不可,所以公园里是绝不栽种的。然而在这里,它却肆无忌惮地生长,打堆儿架在柴丛中、高坎上,有的甚至进一步爬到树梢上去。象野蔷薇那样欺负高大树木的还有紫藤,它高高地爬上去后,又自由散漫地披拂下来,大刀形花蕾密密簇簇,就这样一长串一长串地垂挂着,“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展示它的美丽…… 三 对于桃花源,陶渊明的欣赏质量是很高的,这有他的《桃花源记》并诗为证。 对于小桃源,我不敢自夸我的欣赏质量,但却自信我的欣赏份额。这种份额是很高的。比如说明代,象李棠那样的高官还那么在乎小桃源,可见那时欣赏小桃源的人不在少数,而我若在其中,所得的空间便有限得很。而现在不必说象李棠那样的高官,芸芸众生都在做着发财梦,对于小桃源,谁都不屑一顾,留下许多空间,还不归我所有了吗? 为此,我感到幸运;而这幸运,又在于我居住在这个小镇里。 我是山里人,有幸成为镇上人后,却又时时反刍着山里的美丽。这个小镇多山,这还不是我的幸运吗?而镇上人历来对山颇为不屑,只有在上世纪被称为“困难时期”的三年,才肯为了几斤番薯丝将女儿嫁到山里;而今他们便认为大山挡住现代化道路,要进行现代化建设,愚公移山是必须进行的了。幸而现在多少有了几个钱,再不用锄头畚箕,依靠炸药的力量,发挥大铲车的威力,几个山头便这样被搬掉了。接着就是建造高楼大厦,还有中心广场、不锈钢旗杆、几何形花坛、大型喷泉、大转盘等等。这可是中国现代化的通用模式,东南西北中,无不如此。城市如此,小镇也如此。倘若有人说,山也不必搬掉,楼也不要那么大,分成几幢,分别建在小山岙里,或者小山坡上,因势造型,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整个小镇就变成大花园了,那就一定会遭到反对。倘若有资格写成提案,其命运决不会比麻雀提案好许多,因为愚公移山计划付诸人大、政协表决时就是一致通过的呢!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752b401000b69.html23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