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个人瞎逛,之前找福大顺便来过西禅寺。这寺庙还收费,5元门票,当时仓促了点,没进去。后来有时间,一想,源泉寺还得50元门票,这西禅寺已经没法再便宜了,就游了一回。 来到诵经堂,两排和尚分座两面,心不在焉,忽然就诵起经来。这才见门口立一牌:诵经时间,请勿打扰。看来是见到我这外来人了,得做点样子出来。于是,重复地唱着“南无阿弥陀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重复有何意义?有口无心。 这些和尚过得倒是舒服,到处安上空调,你们如何面对苦行的先祖,你们真的是来修行的吗?此一时彼一时,有方便的交通工具,谁还苦行?有空调不享受岂非傻子?悟道非得吃苦吗?可不就是思考吗,我闭门不出一样沉思。 不想这西禅寺还不小,进过好些庙门,供奉着众多的佛。可以一长见识,想这5元门票也不算贵,可是后来气来了。其中的一座庙和报恩塔另收游览费,与大多数的景点同样地无耻。我始终不能接受这种商业手段,特别像佛教圣地,应该有它的纯净。 普陀山之游相似,门票120元已经够贵了,内设各种另收费景点,最终连观音巨像也只远观,不想再花那冤枉钱。那伙人不就是抓我们的心理吗,120元门票你接受了,相比之下,这些小钱你不会舍不得吧?哪怕是利用观音来宰你一刀。 那庙我就不进,但是报恩塔不好错过,还好只多收1元。还是一位和尚亲自把门收费,让我们想到这些人其实是不务正业,心思不纯。 观赏着壁画,上面不乏有人乱涂乱画,尽管有这警告,很多人还是希望名留“青史”,受众人仰视。爬上报恩塔,十五层六十多米高,一览城市小,小在原以为的高楼大厦,小在这个城市,一切都只适合俯瞰。寺内布局立时明朗,古旧的建筑,严整的排列,青枝绿水,像个小园林。原来这一方土地与周围的一切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却也相安无事。 我在想,是这个城市的喧嚣包围了寺庙的安宁,还是刚好相反呢?人们理解的包围往往是看规模的大小,以大压小。可是这宇宙中不是有“黑洞”吗,很小的体积可以吸食无尽的物质和能量。寺庙并没有输了它的安宁与详和,始终如一,守着属于它的一切。至少应该说它们没有输赢,只是长久地相持着。 站在最高层的塔内,看繁华的都市,一切只在一扇门外。就隔着这扇门,门内是我,门外框着这个城市。像是我脱离了繁华,脱离了这个尘世。在寺外的时候感叹,繁华与安宁竟可以一墙之隔。而现在应该说,一切的一切,只在一扇门的进进出出。 福州不愧称榕城,榕树在这寺里已经够壮观的了。绝的有这么一棵,地里一出来就没有主干,枝叶四散,像朵巨大的绽放的花开在地上。好几百年了吧,满身的“胡须”,周围重枝还得用柱子顶住。不知是否嫁接,一枝生根入地,正好又当柱子支撑重负。更有枝叶探入水池,与绿水和谐相处,还给甲鱼遮阴。 走出西禅寺,融入现实的世界,该是怎样还是怎样。 回来后对蓉说:“我游去西禅寺了,世外佛园,好地方。原来繁华与安宁竟可以一墙之隔。” “两者在现代已不可分割,繁华的都市里有静谧,如咖啡屋、茶楼。” “那种地方最多只是环境的安静,座里面的人未必有内心的安宁。寺里的安宁与详和是繁华无法带来的。” 2006.8.29 评论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