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贵州"艺术活化石"水族马尾绣 |
[游记]贵州"艺术活化石"水族马尾绣 |
2008-05-22 sina.com.cn |
写在前面的话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骤然消亡、流变,民间艺术因之面临巨大冲击。 作为多民族省份的贵州,民族文化瑰丽多姿,民间艺术精彩纷呈,面对今天的冲击,各自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命运,或乘势而进,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因某种局限,正面临着湮没。内中原因值得探讨。我们推出《保护与开发 关注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专栏报道,初衷就在这里。 金黔在线讯 听说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有一种鲜为人知已经传承了千年的刺绣艺术,叫做马尾绣,工艺独特,刺绣制品十分精美,有媒体甚至誉之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带着对这一古老技艺的好奇,8月25日,记者来到水族山乡采访。 姑娘必备的嫁妆 水族妇女石美英在她家向记者展示了两条用来背孩子的马尾绣小儿背带。一条是她婆婆出嫁的嫁妆,用来背她丈夫长大的,另一条是石美英出嫁时父母给的嫁妆,至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前面一条还有九成新,后面一条则几乎是全新的。 前段时间,有英国来的客人出了近千元的价要买解放前做的那条,但是石美英没有卖。她说,这些东西要代代相传下去,不能随便卖掉。 石美英今年40多岁,她从6岁起开始学马尾绣刺绣。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石美英说,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石美英生活的村子叫姑引村,在三都自治县中和镇,全村人都是水族,说水语,民风还十分古朴。中和镇政府干部韦政锋说,他们这个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是水族,水族女子五六岁开始学刺绣的传统依然保存。 漫步姑引村水家寨子,房前屋后不时都能看到水族女子在刺马尾绣的身影。1990年,中和镇被省文化厅授予“水族马尾绣艺术之乡”称号。 独特的制作工艺 姑引村三位16岁的姑娘石美玉、石冬梅、石玉鸾向记者演示了水族马尾绣的制作过程。 三位姑娘从针线包里取出马尾毛和丝线。先抽出三至四根马尾毛捆成一束,然后从根部开始,以丝线缠绕马尾,裹成形状类似小提琴琴弦的一根根小绳。之后,依照剪纸图案把这些内含马尾毛的“小绳”曲折以走线形式构成图案,附着在布上,用针线固定,红、黑、白等各色马尾丝线相间,就成了变化无穷的各类图案,一幅完美的马尾绣刺绣块片就完成了。姑娘们说,把这些块片附着在布料制成的背带上,于空白边缘用各色线刺上绣,一条美丽的水族马尾绣小儿背带就脱颖而出了,但工艺不简单,做成一条需耗时几个月。 马尾绣不仅用来制作小儿背带,还用来制作衣服、鞋子等。在石美英的珍藏中,还有她1980年结婚时用的马尾绣新娘鞋。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10c270100034m.html3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