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06年8月31日 8月24晚从厦门乘坐大巴来到福州。这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一直想来,最想去看看的是鼓山。 第二天早上十点半出门。在五四大道问一老者,从这里坐公交车过去2块钱,终点站叫“下院”。 我往回走,走到六一大道,先进去一个叫“津津味牛肉”吃了一碗牛杂面,4块钱,饿了,挺好吃。出来买了两支水。 从这可乘坐808,票价2元,有空调。 其实鼓山处在并不远的东郊,大约半个小时,经过鼓山镇政府门前,五六分钟以后就到达“下院”了。 抬头看看山,似乎不高。 牌坊就是一个大门。“地出灵泉润海表,天生鼓石镇闽中”,右边“揽胜”,左边“探幽”,中间“鼓山”。 面对“闽山第一亭”,徒步有两条登山道选择。山道右边是汽车上山的盘山公路,可直达“涌泉”。我选择中间两棵大?树往上折右那条登山道,因为我看见走这条路人多。我选对了,这一条是“古道”登山道,有两千多级台阶。 登山的台阶用花岗岩或石板铺就,有三四米宽,两旁有大松树一路耸立,松树有二三十米高,这里植物保护得不错。 登山道造得很漂亮,大概时长日久,石阶显得古香古色,顺着山势曲折成之字形,蜿蜒向上。经过“观瀑亭”、“乘云亭”,一直往上,汗水浸湿我的T恤,我不得不有时用手抹抹额头和头发,摔掉汗水。就这样一路往上,上午吃那碗面恐怕早消化完了,腿有点发软。但我不想停下来,我喜欢爬山,我们真的需要多点时间来做一些增氧运动。爬山,象这样的山,心里面没感觉累。我慢慢地,有时甚至一边用左手撑着腰,一步一步继续往上爬。 花了一个小时多,来到一块平地,边上建有“眺望台”。爬上楼台,这里地处闽江北岸,放眼下是闽江流向入海口,象一个V字平倒右边。水流在V字尖角汇合,流向东海。 喝掉了第二瓶水,继续顺右边即东北方向往上走。这一段路15分钟,不再是一级一级往上的,而是平铺的台阶,所以比较好走。 鼓山许多石壁留下了不少游客的墨迹,一路上可见诸如“皆大欢喜”、“我无人相”、“霖雨苍生”之类的刻字。 十几分钟后到达登山道与汽车公路交叉的空地。在士多店买了一瓶水。跟着游人慢慢走,反正我也不认识路,来到涌泉寺。涌泉寺从外面看起来挺大的,红色的矮墙围起来,留下一个大铁门。外表看普普通通,我没有进去,倒成了一个遗憾。现在知道此寺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是五大禅林、十大名刹之一,在佛教界颇有地位。当时正巧来了部丰田小霸王,车上按了几下喇叭,保安和售票员压根没理睬它。后来车门打开,跳下一个尼姑,保安才拉开铁门,估计是有钱人家进寺做法事给去世亲人超度之类。 我原路往回走。 问过路人,往上走可到鼓顶,但需要一个多小时。 故仍然返回到“眺望台”,约中午一点半左右。 福州政府还是比较公道的,从“眺望台”到“涌泉寺”西的“狮子峰"圈成了“鼓山十八景公园”,这里是公园的南门,门票10元。“眺望台”往西边走是“松之恋”观山道,可通十八景公园的西门。 既然来了,就应该进去。十几年前我看郁达夫游记,其中闽游之一就是到鼓山来,这么多年了,内心一直期待可以看看到底他笔下的景色有多美。 我依然是按照顺右边走的原则,先到“镇虎石”,这是一块石头,上面有个草书的“虎”字,“一笔成虎”。 个人觉得“十八景公园”景色不错,尽管十八景点显然有些名不符实,但古松高数丈,挺拔成林,累了,一个人坐在花岗岩石级上,清风徐来,静听松涛,实在是至高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