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再去鼓山 |
[游记]再去鼓山 |
2008-05-22 sohu.com |
搜狐博客 > 夕黎的天涯 > 日志 > 非工作 2008-04-07 | 再去鼓山 标签: 涌泉寺 对于鼓山的印象在脑海里,像满山绿色一样的久远和弥漫,更像寺庙一样令人神往和参拜。关于这里的一切,要用回忆来感受,因为这里的花草树木与暮鼓晨钟总是在你离去后才会深深地叩响心门,就像这里的经书一样,虽被深藏却散发着强大悠远的精神召唤。细细回味起来,才发现,这里的一切事物与精神品格已经在过去的某一时间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鼓山独有的气氛。 荫郁的古树,让整座山越发神秘和充满向往感,走在山林里,总有种找寻的渴望。白花花的阳光透过枝叶,与充满肌理感的树木形成对比,抬头的一瞬间,体会到生命总是用不同形式表现着,即便有形或无形。 湧泉寺高高的檐伸向蓝天,对于信仰的诠释在这简单的画面被说得清清楚楚。 回龙阁前的放生池中,高大的汉白玉石滴水观音像,怎么也不能让人就此走开,双掌合十。 湧泉寺前两侧的一对陶瓷千佛塔,神圣壮观,塔上的各式各样的形态更耐人寻味。 实景比画面还要壮观,因为那境地是活生生的,是属于那里的,谁也无法带走。 “万福来朝”,后面是“回头是岸”。 句句是真言。洗礼的开篇从这柱上的文字开始。 湧泉寺简介(转载) 福建省福州市东南部的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湧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湧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湧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湧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湧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佛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多次拨款维修湧泉寺,以后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湧泉寺目前的建筑,多属明、清两朝以后重建和扩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格局,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计有大小殿堂25个,占地16650平方米,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寺院建筑群。 作为名山古刹,湧泉寺有很多值得游览的地方。 首先,湧泉寺建筑构思独特,整个寺院依山领傍势,建在山峰的颌处,堪舆行家称为“燕窝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游人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坐缆车,都看不到寺院,即使进了山门,仍见不到规模宏大的涌泉寺,素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 湧泉寺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锅、铁丝木),价值连城。陶塔是指湧泉寺前两侧的一对陶瓷千佛塔,此塔烧制于宋元丰五年(1082),立于东者名“庄严劫千佛宝塔”,立于西者名“贤劫千佛宝塔”。通高8.3米,座径1.2米,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现东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枚。这两座陶塔国内罕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湧泉寺的一大宝。寺内藏经阁,保存明以来佛经雕版万块,成为湧泉寺的第二大宝。藏经阁内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龙藏》等,计20346册。还有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此为湧泉寺的第三宝。
|
转自:http://xilicy.blog.sohu.com/84005927.html2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