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家乡地理调查鼓山东路游记

[游记]家乡地理调查鼓山东路游记

2007-07-16    mtxsnow.net

[家乡地理调查]鼓山东路游记

鼓山,是国家4A级景区,也算是福州的标志吧。曾经在鼓山上遇见一批台湾游客,闲聊便问:你们在台*湾时,知道福州鼓山么?那位胖胖的中年游客瞪大了眼:“怎么不知?福州鼓山,小学地理就有!”我心中暗自惭愧,因为我们的地理是断断不会说到鼓山的,我们的文化,还是中原文化为主,而台湾的文化,八闽的色彩就浓厚多了。

近年登鼓山的市民渐多,鼓山上便也新修了不少山道,网络纵横。独有鼓山东路,杂草萋萋,芦蒿遍野,荒山古寺,丘坟蔚起,少有人行,此记。

从鼓山公路往东一转,下坡,便远避了尘嚣,来到另一个所在。浓荫遮蔽,枯叶堆叠,空气中似乎也弥散着一种潮湿腐败的气息。眼前是几座残败的享祠,这就是杨树庄的墓地。

福州近代名人居多和海军有关,杨树庄也是,1914年,杨树庄任海军永翔舰的舰长,1927年更出任民国海军总司令,后来还担任过福建省政府主席,1934年葬于此。墓地很残破,但保存尚完好。甚至享殿的栏槛也全是原样。墓碑上刻着一联:先哲祠邻五贤宛在,高僧塔近千圣不知。这地界虽离公路不远,但确实荒僻,千圣知不知我不知道,但知道的人确乎不多,一个国民党的政要的坟地,竟躲过了文革一劫,也算是万幸吧。

墓地之旁,还有一小庵,超度亡灵之所,庵门紧闭,似乎也没什么香火,内中情形不知。

前行,在泥泞的山路上盘绕,每走十分钟左右,便能看到一处不错的墓地。这些墓居多是鼓山僧尼们的藏骨塔,背山面谷,视界都很开阔,论风水,比杨树庄的墓地似乎要好得多。藏骨塔形制参差,大同小异,塔前青苔累累,有趣的是,每一位禅师的藏骨塔上都镌着一手偈子,细读,也别有意趣。

为霖禅师:

出圹之金,维坚维实,归藏于中,千圣不识。

奇量禅师:

专持般若,境寐情忘,撒手归真,躯脱此藏。

这些偈子里,往往有着很超然的生死观。我特别欣赏“境寐情忘”这四字,余秋雨说:好的诗歌体现着人们内心的挣扎。高僧们在这山间吸云吐雾,但只有灰飞烟灭,归藏于此,才真正到了“情忘”的境界吧。

见到的最后一座塔叫“海会塔”,这是一座合葬塔,葬着阵光、妙莲、永觉、盛慧四大禅师,但一看碑文,竟疑窦丛生,因为这四位禅师的年代分别是宋政和、宋天观、明崇祯、清康熙,如此大的历史跨度,怎么会让他们在塔中聚首呢?啊,将来有机会,再细细考究吧。

山中的景致也不错,飞溅流泉,万籁有声。因为在谷中,少风,松树一律笔直参天,很是壮观。时而,还能听到些犬吠鸡鸣。“柴门闻犬吠”、“云外一声鸡”的温馨亲切,只在这幽僻的山中才可体味。

向东,转向一更逼仄的小径,便来到一处空旷地,面前是一座古庵——吸江兰若。很喜欢这庵名,吸江,好大的气势!

庵内一切如常,并无什么可看的。只是庵后一条小径通向鼓山第一大殿涌泉寺,历史上,这里当也是个繁华的所在吧。庵下的石壁上,刻着林之蕃的《吸江兰若记》,记载了昔日的繁华:“见竹篱草舍樵夫农妇,熙熙相聚,宛然武陵源。”当日的田园景观,很是令人向往,只是似乎在林之蕃的时代这庵就败落了,“曾几何时,兵燹存臻,人烟断绝,向之林落,荡为荒丘尽矣。”唉,世外桃源本就不存在,料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兵戈。

吸江兰若的碑刻很是可观,从碑刻来看,当年的兰若庵,是文人雅士们赏梅的所在,有几首赏梅诗,写得很不错:

倚岩傍屋梅千树,岁上临冬竟放开,唯有有年花更好,暗香飞散落谁家?

诸禅约我看梅去,世有梅花岁晚心,铁干横斜撑落月,玉英历乱吐霜林。

还有感伤的:

兰若楼台画劫灰,青山无恙尚崔嵬,林花不语只开落,江月多情自去来。

从吸江兰若再往东,便是一派田园风光了。寺院的菜地,蔬菜似乎也格外茁壮,因为是自用,菜地的规模倒也不大,品种杂乱,菜花、包菜,长得格外显眼。山间流水淙淙,水流清冽,涤耳漱心。历一石桥,安乐桥,也颇古朴,桥上镌刻着石匠们的名字,字迹模糊,难以细辨了。

过石桥,还有一庵子,名为抱亲庵。这庵比较大,香火也盛些,住了不少虔诚的女人,但建筑乏善可陈,多了些俗世的色彩,且无碑刻,少停,不喜。

继续东行,还要爬上些小山,景色愈发荒蛮,道路也益发难行。荒草长得齐腰,草叶割得人手臂难受,只得双手抱头,作投降状。路旁的芦苇丛郁郁葱葱,连山遍野,煞是好看。苇丛中有几处凹陷,芦苇倒地呈窝状,怕是樵夫牧童们休憩的所在吧。

山风徐徐,山路清幽,对山的悬泉飞瀑如一条条白色的飘带,玲珑作响。山路慢慢平了,路上的圆粒的羊粪也渐渐多了,我知道,快到村庄了。果真,翻过山去,眼前一汪碧水,是水库,玉般的镶嵌在山间了。

鼓山东路,写尽了一个“幽”字,山幽、泉幽、境幽,墓幽、寺幽、碑幽。最紧要的,还是心灵之幽吧。诗曰:

地近桃岩俦古洞,诗镌石圣记载梅,
尚书往后谁知上,借问游人到几回?

是啊,这是我第二次游鼓山东路了,这幽僻的所在,其境过清,我又能到几回呢?下次来游,又当是何时?那时当有何景?那时的我,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转自:http://www.mtxsnow.net/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2703742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