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袁袤翔:鼓山忘归思涌泉 |
[游记]袁袤翔:鼓山忘归思涌泉 |
2007-07-21 17u.com |
袁袤翔:鼓山忘归思涌泉 福州市鼓山涌泉寺游记 送母亲福建省亲时,从永安绕道厦门鼓浪屿游览回到福州,又到闽侯回望姨父,告诉他我当晚返回山东。姨父问我鼓山上去没有?我说没有,时间来不及了。他说,还是要看看的。他很有兴致地告诉我:鼓山位于福州城东10公里,方圆1890公顷,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鼓山的风景胜迹以涌泉寺为中心。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上面到处是历代名士文人的摩崖题刻,是一座艺术宝库。姨父的介绍像导游词,让我心里产生了一种冲动。就说,再来再说。 拜别姨父,返回福州,午餐后,表妹枫儿和妹夫叶子带上我开车出城了。你猜怎么着?我们竟直接登上了鼓山。 枫儿和叶子介绍说,游人上鼓山到涌泉寺,一是乘车沿公路盘旋至山门;二是坐缆车至达摩十八景区再步行入寺;三是从山脚登古道石阶攀沿上山。2145级的古石阶长3500米,古香古色。散镌于道旁的摩崖题刻琳琅满目。 我们开车上山,缆车凌空和古道登攀的胜境我们无缘领略了。可是,那盘旋而上的蜿蜒险道上,举目是耸入云霄的峭壁和峭壁上的郁郁葱葱,俯首是万丈深渊的飞云流雾,飞车其间,双手牢牢抓住安全扶手,身子还要左右摇摆呢!那感觉也是别有一番历险的激情啊! 大约30分钟的行程,来到了涌泉寺景区。叶子说,他时常陪人游览,都能倒背如流,就不上去了。想想路上他们的介绍,相信此言不谬,就留他在外面休憩。我和枫儿一起进入了景区。走过高大辉煌的“石鼓名山”牌坊门楼,眼前就是那座声名远播的千年名刹涌泉寺。 涌泉寺建筑构思独特奇巧,整个寺院建在山峰的“燕窝穴”里,藏而不露。素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 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历代僧人们在这里潜心修行,晨钟暮鼓,时时不掇。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涌泉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眼前的涌泉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是涌泉寺的镇寺“三宝”之一。寺内藏经阁,保存明以来佛经雕版万块,成为涌泉寺的第二大宝。藏经阁内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龙藏》等,计20346册。还有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此为涌泉寺的第三宝。 涌泉寺的“三铁”也是宝。一是大雄宝殿内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丝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阴不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铁树,两雌一雄,灵气独钟,雌树黄花如绒球,雄树花型似绒塔;别处铁树罕见开花,唯这三株年年开花。三是寺僧斋堂香积厨中,有一口大铁锅,口径达1.67米,深0.80米,煮一次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是世上罕见的“大锅饭”。饭熟后,锅底沉结一层锅粑,酥香可口,是涌泉寺的特产之一。想起了昨日和枫儿一起吃的“锅边”美食,不知是否由此发源?问枫儿,枫儿摇头说:“枫儿笨,不知道”。 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崱,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佛像两旁是明代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 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殿中供奉三世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大殿后侧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绪八年绘制的各式图案242块,色彩鲜艳,庄严肃穆。 对这些珍闻轶事我很感兴趣。可是枫儿说,你不是喜欢写字嘛?咱还是爬山看石刻书法好了。说着,牵着我的手就走。 出寺东行,过放生池、迴龙阁,再拾级穿过密林幽径即达灵源洞。灵源洞为两峰夹峙之深涧,深达6米——7米。此处山石叠嶂,古树蔽日,苔痕斑驳,山石上到处是夺目的摩崖题刻,堪称碑林。在“蹴鳌桥”下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宋嘉祐辛丑年(1061)施无长题的“喝水岩”3个楷书大字,更引人注目。据说开山祖师神晏在此念经,因恼于涧中流水之喧哗,于是大喝一声令溪水改道,所以称“喝水岩”。“水流回喝返,千古绝喧豗,犹有悬崖瀑,还从雨后来。” “喝水岩”之南有“石门”,两石相峙,仅容一人通过。穿过石门有观音阁。这里的泉水从石雕的龙头嘴中喷出,清冽甘美、沁人心脾,被称之为“龙头泉”。据说水质可与杭州“虎跑泉”媲美,若用五分硬币置放于注满泉水的杯中水面上,水满而不溢,硬币也不会沉入水中。我们未曾试验,只当“据说”信之了。 在涌泉寺南侧,我们游历了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景点。在回龙阁前的放生池中,高大汉白玉石滴水观音像,甚是壮观。在这里,我为枫儿拍了一张照片,一身白衣的枫儿腼腆地端坐在一身洁白的观音前面,相互映衬,画面显得格外和谐温馨。回龙阁后有“兰花圃”。据说,朱德委员长1961年来参观的时候,指着古枫树说:“兰花长在树上”,众人不信,即派和尚上树,果然从树上采下寄生兰花,后培植成园。朱德委员长题名“兰花圃”。如今的兰花圃新兰葳蕤,成了涌泉寺一大新景观。 ……美景良辰奈何天。不觉中,两个小时已然划过。虽是依依不舍,也不得不舍。因为返程的火车不等我。好在游览的时候,相机闪光灯在不时地闪烁,“忘归石”、“喝水崖”、“国师岩”、“罗汉井”、“知恩报恩”壁、“犹如天竺”、“上善若水”等等石刻,为我留下了一帧帧灿烂的记忆。所以,时隔经年,依然记忆犹新而且历久弥新,在《福建纪行》里写了“鼓山忘归思涌泉”的诗句,今天又写了上面的文字,是为追记,与亲人友人分享。 |
转自:http://cnc.17u.com/bbs/showb5t17062p.html3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