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四堡原来是绝版 |
[游记]四堡原来是绝版 |
2008-05-22 163.com |
清乾隆嘉庆年间,四堡印刷的书目,种类多至九大类千余种,如启蒙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经史类的《四书阐注》《五经揭要》;小说类的《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诗词类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医学类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以及应用文、星算巫卜类的书籍等,彼时的四堡是书的海洋啊!值得一提的趣事是明朝时《金瓶梅》刚刚成书问世即被列为淫书,在京、汉、杭等地遭禁,四堡这个天高皇帝远之地不仅出版了,而且还是《绣像金瓶梅》!四堡就这样为后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印刷典籍。难怪四堡曾叫“四宝”,文房四宝之意也。后来,因为印刷业利润丰厚,周围四个县的豪绅都相中了此地,于是,官卡重重,堡垒四设,遂又改名“四堡”,可见,“四宝”、“四堡”名扬全国均与雕版印刷有关。 20世纪60年代,灾难突降华夏大地,远离政治中心的四堡也未能幸免,其雕版业天经地义地被思想扭曲了的人们视为“四旧”,大破而特破之。于是,家家查抄,户户遭殃,千年古籍被一排排集中于指定地点,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光冲天,可怜焦土!有人唏嘘不已,有人心痛流泪,也有胆大者藏匿了珍宝般的雕版古籍,使其有幸逃过一劫。终究,野火烧不尽啊!“浩劫”斩不断中华文化的文脉,大火也烧不死四堡的书魂!如今,春风吹又生,这朵雕版奇葩重新绽放了。全国四大雕版基地的北京、汉口以及江西许湾遗址均已荡然无存,唯四堡成为我国仅有保存完整的雕版基地!那里保存着数以千计的原生态雕版印刷工具和珍贵的古籍。四堡文物受到空前的保护,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邹氏祠堂也被辟为“中国四堡古籍陈列馆”。这座古色古香的南国庭院,睁大眼睛,向我们叙说着历史的沧桑、人间的善恶。我怀着虔诚之心,静静地看着,唯恐高声谈笑惊动了沉睡的宝藏。橱窗中陈列着因年代久远而乌黑的木刻印版、发黄的线装书以及“藏版所有,翻刻必究”的印版等。展馆里一位身穿古代服饰的灵秀女子,用古老的雕版当场演示着古书画的印刷过程。只见她手拿木雕版蘸上墨在宣纸上轻轻一按,刷子飞过一张《梁山伯祝英台全本》的书籍封面就印好了,其工艺似碑帖拓片。那丝丝垂柳下的梁祝相视而立,脉脉含情,似在依依惜别。我欣喜地收下了姑娘赠我的这张难得的纪念品。 四堡是古籍的故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四堡人崇文重学,与书结缘,诗书传家,蔚然成风,先人们常把珍藏的雕版当作财产分给儿子。农闲时,村民们读书学习,挥毫泼墨,终日书籍画笔相随。走进许多宅院,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块牌匾、一幅幅书画楹联,四堡文风之盛可见一斑。它成就了一代代名人贤士,使四堡人才辈出。据记载,明代中叶至清末,仅邹氏家族就有169人获得科举功名。四堡书香绵远,它所在的连城县是文学重镇,县内风景区冠豸山建有文学创作基地,省市作协会员多达30余人。 我对四堡的印刷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翻阅书籍以为印证。从《中国印刷术》等书中,我看到了昔日福建印刷业的辉煌:“南宋时建安、建阳两县,就以书坊林立、出书数量多而闻名,而进入元代后,建宁的书坊增加到42家,印刷业似乎更加繁荣。”“明代出版业、印刷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有福建的建宁……”那时写匠抄手、刻工、书商云集。福建印的书被称作“建本”“闽本”。明代浙江人氏胡应麟在所著《少室山房笔记》中写道:“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又说,“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州又次之……闽本最下”,“建版书品最下而价最廉”。由此可见,福建印刷业当时确乎闻名全国质量却劣于江浙。但我也看到另一种评价:闽本印刷既快且多,质量虽非上乘价格却低廉。制作简单迅速,淳朴生动,百姓愿意购买,倒为普及文化做出了贡献。 凝目四堡,钩沉历史。看当今电脑排版之神速,思悠悠数百年印刷业漫长的演变,该是多么富有意味的事啊!
|
转自:http://ppkun415.blog.163.com/blog/static/25703372200811411272188827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