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福建长汀客家古民居_九厅十八井、牛角屋、围屋 |
[游记]福建长汀客家古民居_九厅十八井、牛角屋、围屋 |
2007-07-16 guzhenu.com |
长汀沈坊清代“九厅十八井”,坐落在長汀館前,云霄山脈腳下。據記載,“九廳十八井”建于清代,為沈屋太公顯仁公所造。屬磚木結構,二層,占地2500多平方米。“九廳十八井”前有石柱旗杆,四周磚牆厚而堅固,最厚的牆達60多厘米以上,都是用青龍磚瓦蓋起的,經歷數百年風吹雨打,依然完整如初。 “九廳十八井”為四合形,內設有學堂、武館、酒樓等,走進屋內,到處可見寬敞明亮的天井。兩側廂房各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清涼可口,供全村飲用。從第二層起都用杉木搭成,兩旁設有樓梯。每層一個大廳,同時可以擺放几十張大圓桌,供紅白喜事用。門窗及屏風多數依照宮殿的裝飾而成,橫梁上雕嵌著雙龍戲珠,大廳的兩根柱子也雕嵌著“四民樂業圖”。走廊兩旁的牆壁上還保留許多壁畫,有著名畫家黃慎先生題寫的“行乎天理,盡其自然”金字匾聯。門樓上是“軒高岫遠”四字,鑲嵌在白底黑邊的匾額里,匾下深黑厚重的木大門。牆壁上全部是雪白的瓷磚一樣的土水泥。門樓的房頂兩邊各雕著一條鰲魚,張嘴擺尾,歡快跳水,現象逼真。 游客們順木梯登上頂層,整個沈坊歷歷在目,村頭水口松杉林一片墨綠,路旁果園碩果累累,一條小溪清澈見底,遠山近景在早晚炊煙中若隱若現。 在长汀城区还有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始建于明代中叶的胡氏“九廳十八井”,规模更大,其坐落在長汀汀州镇南门原中华织布厂旧址附近。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始点,红军长征第一村—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水角哩“九厅十八井”是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此外,12座客家围龙屋与该村红色资源交织在一起,距今300多年历史,保存较为完好。 长汀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汀州,作为以客家先民为主设置的州,在大唐盛世中诞生。从那时起一直到清代,长汀一直成为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成为历代闽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古民居 建筑艺术向来被当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留给世人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始建于唐代的古城墙、古城门、古城楼;宏大壮观的明清两代的汀州试院;气势恢宏的汀州府文庙;雕梁画栋的汀州天后宫;独特罕见的唐宋古井“双阴塔”。而传统的客家古民居更独具特色。 九厅十八井 长汀客家的府第式建筑风格,是除永定客家圆楼外,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如建于清代的长汀县馆前镇马坪村的沈宅,坐东南,朝西北,布局为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及两厢,共有9个厅堂和18个天井,故简称为“九厅十八井”。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层层递进,左右对称,流线明显,布局严谨,砖木结构,可容纳几十户居住,是长汀客家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府第式建筑,1992年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角屋 客家牛角屋是长汀客家民居的另一种建筑模式。这种客家民居仍保留了府第式的风格特色,一般是土木结构或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正厅多依地形地貌而建,为矩形,正厅两侧的房间,则依半圆形的弧形似牛角,故名牛角屋。牛角屋的前面,有块空坪和一口半圆形的池塘。从整体上看,牛角屋和池塘正好构成一个圆形。因此,这种半封闭式的客家民居,是另一种客家民居———围屋的前期雏形,随着家庭人口的发展壮大,牛角屋也将逐步进行扩建,最后向全封闭的、圆形的或是椭圆形的围屋发展。 围屋 长汀客家围屋分圆形和椭圆形两种,它们是在客家牛角屋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围屋有土木结构的,也有砖木结构的,除留有东西两扇大门外,其余均是平房间阁,正中是府第式民居。筑有正门、天井、下厅、天井、中厅、天井和正厅。两侧是厢房和横屋、天井。正门前是空坪和半圆形池塘。正厅背后有一半圆形的花台,呈坦斜状。正中有路直通上厅,路的两旁植有花木。上厅供奉神佛,正厅供奉祖宗,中厅和下厅为族人婚丧喜庆宴请宾朋的地方。厢房横屋多为寝室、餐厅、厨房、禾仓等。围屋的房间多做猪牛栏(养家禽家畜)、厕所以及堆放家具、农具和杂物。家族大的围屋多至两摆或三摆,这种客家民居建筑模式可以说是永定客家圆楼的前身。围屋在汀州延续了1000多年,目前在长汀乡村仍可见到。 |
转自:http://www.guzhenu.com/Article/200705/Article_20070512192521_14397.html6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