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书骨精西游记——布达拉宫 |
[游记]书骨精西游记——布达拉宫 |
2007-08-31 sina.com.cn |
到了拉萨,住在北京中路的金鑫大酒店。按照导游的要求,头天晚上没敢洗澡,因为洗澡所消耗的能量,不亚于一套体操,不洗澡就减少了在高原上患感冒从而导致肺水肿的机会。 但是当晚仍然失了眠,早上鼻子不争气地流了血,一切高原反应正中了导游的乌鸦嘴。深切体会到此生真乃凡胎一个,绝非超人,今后做事,定当量力而行。 早上,当然要首访布达拉宫。布宫每天放行5000人,头天排队,拿身份证实名售票,百元一张,次日定时限时参观,须在1小时之内出宫。本团成员虽然几个月前都提交了身份证,但购票、导游都要由旅行社的当地卧底、内线来操作,实际花费要高。 在武汉大学读书的时候,看到小说家、诗人都爱以布宫来称赞珞珈山上的樱园,便觉得布宫或许就像樱园大小,小山上的一两栋连排房屋而已。此番得以亲近布宫,对布宫的体量颇为震惊。布宫建在中型的山丘红山之上,主体共十三层,下有“之”字形盘旋而上的廊道和扶墙提臀拔腰,上有金顶和经幡作帽饰,显得相当宏大、美丽、庄严。 布达拉宫正面 布宫的所有登高之路,不是整齐的石阶,而是由不太规整的圆滑石头铺成,像丽江的街面一样,散发着貌似质朴实则奢华、看似低调实则嚣张的古老气息。布宫的墙壁皆为石垒,极厚,约2—5米。地板或为木头,或为夯土。夯土地板极有特色,就是电视上常见的藏族卓玛们一边唱歌一边打夯的那种。因为夯土的土料是碎土石勾兑酥油,夯成的地板平时又用羊皮和蜡擦洗保养,看起来油光光地,极像水磨石地板。 布达拉宫东侧面 布达拉宫东侧面 布达拉宫内观 布宫原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建,是爱情的见证,但于吐蕃王朝灭亡时被毁。明末,五世达赖建成宗教合一的政权,重建布宫,始基本形成现存规模。布宫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刷为不同的颜色。东侧是白宫,是达赖居住的地方。西侧是红宫,乃佛堂和历代达赖的灵堂。白宫的东面有个小广场,广场的南厢房是僧侣宿舍,北厢房是书院。东北角乃污秽之所,本不值一提,但因为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厕所,厕所的男女标识又酷似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大便坑下,尖峰兀立、深渊万丈,蹲上去干臭事,颇有轰炸机飞行员练习投弹的复杂感觉。所以,厕所的参观者和体验者流量极大,络绎不觉,经常构成喧宾夺主的奇观。布达拉宫的厕所,素来是驴友博客们不惜给于浓墨重彩的要地。 白宫 红宫 布达拉宫厕所标识 至于宫内,路线曲折反复,由于佛像和灵堂占了绝大部分空间,佛事和生活空间便显得相当狭小。佛像和灵堂铺张奢华,都是堆金错玉的宝藏,花费代价之巨令人咂舌。可以说,布宫既是藏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历代藏民信仰和财富的结晶,是该地区的魂库和金库。最纯粹的金银、最贵重的珠宝都源源不断地奉献到了这里,化为佛身千万。在宫内左拐右拐,廊道纵横,几乎是不辨南北;烟火旺盛,更使人目迷神晕,识不得西东。 布宫和塔尔寺一样,在靠顶的一段墙面,都用了一种奇怪的建筑材料“编草连”。导游说是用藏族的一种特有树枝混合灰料夯成。摸一把,树枝又细又密又硬,跟钢刷子一般,感觉十分结实。导游说以“编草连”筑墙的好处是,可以减轻墙基的荷载,因为寺庙里的佛像都是真金白银,份量很重,如果再用水泥等大份量的建材筑墙,花岗岩墙基则不胜荷载。“编草连”是一种轻体墙,却有水泥墙的保温和坚固特性,是最佳选择。这种墙和建筑方法也是藏区建筑值得骄傲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编草连”筑的墙面都刷红色,非“编草连”筑的部分都刷白色,布宫也是如此。红白两种涂料都是矿物质,每年都刷,在雨水冲刷之下,这种涂料会往下流淌,在墙面上形成融蜡一样的流迹,像钟乳石形成的石幔,近看起来,布宫好像一个边墙融化了的奶油蛋糕。 布宫的功德款捐献方式十分独特和有趣,功德箱是全开放式的,可以自己找钱。我多次亲眼看到,有的游客往功德箱里投进十块钱,又拿走七八块。也就是说,参观整个布达拉宫,如果你打算花费十元钱善款,完全可以在每个功德箱里放进一点,自己找零,最后精确地合乎预算地走出来。有的游客就此件奇事咨询导游:要是有人靠找钱多拿怎么办?导游说藏传佛教就是这样,如果谁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完全可以偷钱,但在那么多的佛和活佛目前,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良心坚强得敢于这样做。由于布宫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个国际化的寺庙,善款简直是各国货币的大杂烩,在某个殿堂,喇嘛们把各国货币绕着梁柱用塑料纸裹着缠了一圈,不愧是人类货币的小博览。 站在布宫顶上,举目四望,才发现拉萨的地形十分独特:在山谷盆地的中央,兀地腾起一个桂林那般的独山,布宫就建在这座独山上。在布宫上看,东西南北的拉萨城区面积好像一样大,皆可目击到边,好像内地的一个大县城。城里没有高楼大厦,都是五六层以下的楼房,楼顶上闪闪发亮的,是普及率极高的太阳能。 很多人都见过布达拉宫的正面,没见过它的背面。因为从宫里下山的路在背面,所以对它的另一面也有所了解。布宫的背面也很巍峨,但是造型比较单调,不如正面复杂美观。正面上山的路多是台阶,背面下山的路则是无台阶的斜坡,但不是平滑的水泥路,而是比较粗糙的石板路,和所有重要机构的后门一样,便于享受和开溜。据说小车可以直开到顶,看来达赖和各方大领导驾到,走这条路的可能性较大。路边山坡上,不时可以看见信徒自动奉献的经幡和玛尼石,一簇一簇,一堆一堆。我觉得藏传佛教是最崇拜阅读的教派之一,藏族是最崇拜阅读的民族之一,他们对于阅读的量的追求,代表了人类的最高诉求,因而有意写一篇探讨宗教与阅读的文章,叫作《藏传佛教与阅读》,关于经幡与玛尼石的感想便在此不表。 布达拉宫后山 参观完布达拉宫,给人最大的印象有两点。一是觉得古代藏民主要过着游牧的生活方式,没有享受的条件和需要,积累一点财富,都换成了珠宝和金银,奉献给了寺庙,导致了布宫的极度奢华。这种不发展生产力,轻视物质享受,只有精神信仰的生活态度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究竟是无奈之选,还是依照惯性的不良循环,值得深思。同行的金渭次仁馆长对此深表惋惜。但也有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正是西藏环境天然、人民幸福指数极高的源泉,何况独特的文化在这个旅游时代也逐渐换成了货币,藏族人民正在祖先的投资中获得高额利息。他们的文化和生存方式大智若愚,是真正惠及子孙万代的智慧选择,不愧是接受了佛的旨意。二是谁都可以发现,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不一样,藏传佛教既供佛,也供活佛,活佛去世一个,都要为其建立极大的永久灵堂,从而成为寺庙不断扩大的直接动因。所以可以预见,布达拉宫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进一步扩大,会越来越宏伟。而汉地佛教,通常分为三大殿,供奉的佛像是固定的,一般不再扩张。圆寂大师的骨骸则通常在庙里或庙外专设塔林安置。因而,像少林寺这样的名刹,几百年间,规模变化不大是很正常的。 布宫南边是个大广场,中午时分,在哪里照了很多相。当时拉萨的温度为摄氏25度,微风习习,穿着短袖不觉冷,披上夹克不觉热,令人好生奇怪。中午的天空白云朵朵,一碧万里,艳阳高照,涂多厚的防晒霜都觉得皮肤如热芒在烧。周围的一切都反射着强光,人脸便衬托得黑不溜秋,我在内地本来是个白面书生,在这里照的相,却张张成了黑脸包公。本团最粉嫩的美女,在这里照的相,回家一看,也像是被老公用锅底灰巴掌,批阅了七八道一样,惨不忍睹。 波哥次仁在拉萨 由于人类逐水而居,所以非平原的城市,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建立在山谷中,南北两山夹峙,中间一条河流,大桥横跨两岸,两岸楼厦林立。我的老家栾川县城在豫西山区,是标准的这个样子,所以当我看到兰州是这个模式、西宁是这个模式、拉萨也是这个模式,就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感到亲切,不像别的游客开窗见山、登楼望河,就觉得幸福得不得了。 不过拉萨的云很有特点,感觉特有质量感,又轻盈又瓷实。它不像别处的云,只撩拨高山顶顶,像是大姑娘玩皮地揉搓山大哥的脑袋。而是经常像个白白的荷包蛋,老是横卧在青山的草皮肚子上,久久地不愿离去,不仅早晨如此,傍晚也是如此,令人怀疑云下是不是有个小手,抓住了山大哥的裤腰带,看起来多情过度,腻歪歪得有些欠吹。 人逢胜景,诗情奔涌,赋得八行素颜韵脚诗如下: 拉 金顶梳白云, 经幡送梵音。 大昭佛口缄, 八廓人声喧。 红宫拜达赖, 白宫诵经卷。 参佛如过雪, 尘念澡未晚。 ——2007年8月10日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d9f7101000b0c.html4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