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布达拉宫
一个政治有关的工程
文/特约撰稿员 常立之 拉萨报道
8月中旬,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刊载一篇故作惊人的报道:中国政府在西藏大量破坏当地文化遗产,甚至在拉萨方圆五英里、受到联合国文教组织公告保护的朝圣区内,也在加速进行拆除西藏的宫殿式建筑,改建成没有风格的广场。所谓的专家们指责北京将拉萨市内许多古老、具有历史价值的区域予以破坏。他们认为旧的拉萨正在消失。联合国文教组织甚至计划派遣一个特别小组,前往拉萨调查这些指控。这个小组的成员将包括国际古迹专家。联合国文教组织目前在等候北京的同意,让特别小组进入拉萨。
由于执政的中国政府信仰无神论,中国的宗教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条消息发布后,西方一些政府对此甚至提出新的关于西藏的议案,攻击北京。
被攻击保护不力的布达拉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本刊特派记者赴藏采访后的事实真相是,北京政府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对这座极具政治象征意味的神殿,开始了大规模的维修。就在这条消息发布前的一个月,北京更对外宣布拨款3.3亿元人民币对布达拉宫等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展开为期五年的维修工程,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北京共为维修布达拉宫,花费五亿元人民币。
十四世达赖喇嘛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与中国政府持对立观点,但惟独对布达拉宫的维修没有说反对的话,而是给参加维修的藏族工匠写了一封信,请他们满怀虔诚之心,保质保量把神殿修好。
远离政治的文物专家和施工队伍正在被"政治"密切地注视着,被世界舆论密切地注视着,无论如何,就像我们不能想像北京没有故宫一样,我们也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布达拉宫的西藏。
千年神殿墙基已有百余年没有维修过工程的"奠基人"不能是某位领导
2001年7月,西藏拉萨的一场大雨,使存放7万件珍贵文物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一大段墙壁发生坍塌。坍塌宽度10米左右,高近20米。由于倒塌下来的石头臭气逼人,人们发现,这座千年神殿墙基已有百余年没有维修过,仅下层堆积的鸽子粪就有一米多厚。有人提出,布达拉宫在1989年到1994年间,国家曾经投资5500多万元进行过整修,何以在上次维修不久又出现这样大的坍塌呢?
日前,中国文物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张之平告诉记者,布达拉宫的第一次维修主要针对白宫和红宫的主体建筑,附属建筑维修时多停留在表面。她说,神殿的这些古建筑年代久远,"就像老年人一样多病",所有的维修都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布达拉宫集藏族寺庙、古迹文物、古代宫殿于一身,抢救工作迫在眉睫。中共高层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一位副秘书长说?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标志性建筑,不仅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殿,在全中国人民心中也具有极其崇高和神圣的地位。"
2002年6月26日,是拉萨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占卜算出的最佳开工日期。当日阳光果然很好,坐落在拉萨市中心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宫顶上7面彩旗迎风招展,宫墙上挂起长长的只有在盛典时才用的扎西查仁彩带,寓示最高规格的吉祥祝福。三大工程传统开工仪式就在布达拉宫脚下隆重举行。
7时30分,工作人员向诵经的喇嘛敬献酥油茶后,12名身着绛红色袈裟的拉萨上密院堪布和布达拉宫僧人端坐在经座上,齐声念诵预祝工程平安、吉祥的经文。他们前一天已在布达拉宫诵经一整天。
8时25分,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指挥长强巴格桑身着节日盛装,向诵经僧人和来宾敬献哈达、切玛和吉祥人参果八宝饭。
按照天文历算所的要求,工程的"奠基人"不能是某位领导,而必须是一位20岁的僧人,要求名字吉祥、长相端庄和气、身体健康、品行高尚、父母双全。工作人员按图索骥,选中了布达拉宫一名普通喇嘛--20岁的土登次仁。长相端庄的土登次仁是藏历水猪属相、各项条件都与占卜相合,幸运地成为仪式的"奠基人"。8时50分,众高僧的诵经声响亮起来,激越的铃鼓声让人激动。此时,略显腼腆的土登次仁喇嘛挥动系着哈达的镐头和金锹,在宫殿脚下雪城内挖出第一堆土块。参加开工仪式的来宾站成一排,面向巍峨高耸的布达拉宫,手攥洁白的糌粑,手臂轻扬三下后把糌粑抛洒到空中,同声高喊:"扎西德勒!"
民族宗教界人士对三大工程期望很高
2000年8月,国务院相关部委实地考察布达拉宫,要求保护维修好这些重要文物。2001年6月,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上,将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列为援藏重点项目。朱总理批准了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同意开工建设。
这项历时5年的工程是西藏古建筑保护维修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包括布达拉宫基础加固、布达拉宫主体和雪城古建维修、修建珍宝馆;达赖夏宫罗布尔卡格桑颇章区域、原噶厦办公区域及其它区域修复;萨迦寺主要建筑物维修、新建文物库等。总投资为33330万元人民币,其中布达拉宫维修工程17930万元,罗布尔卡维修工程6740万元,萨迦寺8660万元,所需投资全部由中央财政资金安排。这是中国政府对布达拉宫的第二次大规模维修。
布达拉宫、罗布尔卡均为世界遗产项目,而萨迦寺则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敦煌"。布达拉宫始建于唐代,17世纪陆续扩建,是西藏建筑艺术和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罗布尔卡建于1751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园林建筑;位于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藏有浩繁的经卷和稀世文物。
佛协西藏分会副会长班典顿玉特地从萨迦寺赶到拉萨参加开工典礼大会。他说:"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工,这是我区民族宗教界功德无量的顺缘盛事。"
44岁的喇嘛索朗已在布达拉宫生活了20年,目睹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今天又迎来第二次维修,他感到很高兴:"布达拉宫的地基隐患大,这次维修对保持布达拉宫的永久性很有意义,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完整的布达拉宫"他希望施工队伍能够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国家投资这么多,如果修不好,群众会有意见"。
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中·坚赞平措回忆说:"我是经历过旧西藏的人,当时我经常出入布达拉宫,每当雨季,由于排水设施不全,到处积水成池,对布达拉宫造成的损失很大。如今,国家拨巨资对布达拉宫、罗布尔卡、萨迦寺进行保护维修,我打心眼里高兴。"
被藏人称为布达拉保护神的女性 2000多间殿宇处于危险中
布达拉宫维修一期工程从1989年起用了整整五年,那次维修第一次绘出了布达拉宫准确的图纸。这张图现在就挂在张之平桌子对面的墙上,她对这张图纸的珍爱已经到了须臾不能离开的程度,每天她都要对这张图的各个细节反复推敲研究,直至入骨入心。
下乡插队在内蒙古草原放过七年羊,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之平,现任中国文物研究所古代建筑与古迹保护中心主任,是布达拉宫二期维修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她在拉萨可能比她在北京还要有名,僧俗群众有的尊称她为张老师,有的干脆说她是布达拉宫的保护神。张之平说:"保护神这个名儿往头上一套,我就只剩下牲口一样玩命拉套了"。
张之平与西藏的缘份是从她和丈夫共同参与布达拉宫一期维修开始的,从1985年起,他们就不断地来到拉萨,像那首歌里唱的:"在雅鲁藏布江把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魂唤醒然后遇见了雪莲花。"佛教的向善、藏族的质朴、布达拉的美丽、拉萨的迷人,使他们胸中从此系上了一个情结,激荡着一次次去拉萨的冲动。他们是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充满理想主义和苦行僧式献身精神的一代人。
张之平说,第一次维修那真叫苦,空气本来就稀薄,再钻进垃圾堆积如山的地垄里,总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张之平用了七天,把宫殿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转了个遍,为布达拉宫勾画出了草图,写出了第一期维修技术报告。"布达拉宫太复杂了,层与层不相关,平面与平面不对接……如果不是学建筑的,一星期也都摸不着南北"张之平说,"要不是我1985年来过,今年这任务我真不敢接。"
最近十几个月里,张之平到拉萨去了6次。一次她带了10个人在那儿住了两个月,"两个月我只洗了一次澡,不是不能洗,是我顾不上。"布达拉宫的一些地下基础,自建好后就从没有人下去过,张之平戴上帽子,捂上大口罩,进入地垄,拿着手灯一层一层地下,一寸一寸地看,然后照相、录像、记录。有一处地垄内有一个深井般的上下甬道,用绳子一探,深达15米。老喇嘛强巴怕出事,不让张之平下去,但是为了把每一寸地垄都看到,她竟然沿着用绳子编成的软梯,晃晃悠悠爬了下去,陪同的西藏官员惊呼,快给张老师上保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地垄里,张之平休克了两次"布达拉宫保护神"这个称呼,不是哪一级政府和组织封的,而是宫中的喇嘛叫出来的,其它人听了也都服气。
张之平惜时如金,敢作敢为。一次与当地负责维修的官员讨论施工方案,自治区一个相当级别的负责人迟到了一个小时。待那人进场一落座,张之平就说:"你该下台了。办事如此不讲效率,对世纪瞩目的大工程如此态度,不下台干什么?"一时间举座皆惊,众人叹服。张之平心细如发,体贴周到。由于一些藏族管理、施工人员看不懂施工图纸,她带上众人实地对照,一间房对一页图,从头到尾讲一遍,直到大家听懂为止。
她说,这次维修布达拉宫的重点就是一"头"、一"脚"。所谓"头",是指被虫蛀的、扭曲的宫殿木构架和"阿嘎"土屋顶。以炭酸钙为主要成份的"阿嘎"土打出的平屋顶,由于下面是木构架,很不稳固,最致命弱点就是怕雨。而拉萨这两年雨多了,如果不持续维修,雨水就能毁了神殿。这次维修将在不改变原始建筑材料的原则下,对全部屋顶进行防水处理。
"脚"就是地下基础。这个建筑不是一次完成的,其间有不断的扩建、改建,然后逐渐形成现在这种2000多间殿宇的庞大建筑群,不同时期的垄墙之间无咬砌和拉接措施。因此,看似坚硬的石墙其实脆弱之处很多:开裂、松动和倒塌随时随处可以发生。经过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院士的评估,布达拉山的基岩是稳固的,局部一些小的风化并不碍事。那么将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固处理地垄。
张之平说,二期维修要加大科技含量,在已建立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的情况下,要新上一些设备,要建立数据库,要搞建筑模型,要做一些实验,要保证对布达拉宫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好地掌控。大面积的壁画维修,则交给来自敦煌的专业人员进行,他们的技能,应该说是世界一流水准。同时,对一些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局部也将进行彻底改造,如悬空四五十米的旱厕所将"退休",宫殿脚下的一些居民将搬迁。"因为有居民,就有厕所、猪圈羊圈,就会有蚊蝇有气味有污染。"李铁映到布达拉宫参观时就说,布达拉宫雄伟壮丽,脚下的环境却脏乱差。这些问题此次一并解决。
张之平毫不掩饰对北京的建筑公司承接这项工程的担心。她说,我已经向政府有关部门写了报告,我既不想站在政治的高度说话,也不会站在汉族或藏族的立场说话,我从一个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以为,无论是从近期,还是从远期的观点来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藏族古建队伍都是必要的。应当汉藏结合,以藏为主。因为他们就在当地,出了问题不必劳师远征,而一些独特的工艺、技艺都可以得到传承。虽然一期工程全部由藏族施工队承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是好的,也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已经有一些年轻的技工能认识图纸,如果能再培养出一个好的木工,一个好的瓦工,一个好的架子工,由北京和西藏的文物专家给予具体的培训和指导,就能实现布达拉宫的不间断维修,防患于未然。"
布达拉宫中文的物为大陆创汇800亿美元、门票收入为政府挪用……"
西方流传着许多未经证实的关于维修布达拉宫的说法
布达拉宫无穷无尽的象征意义,早已使它超越了一座宫殿本身,变成了宗教、历史、政治的象征,是非曲直的交集点,使围绕着它的一切都扑朔迷离,难辨真伪。特别是因武装叛乱失败进入印度的宗教领袖、十四世达赖总是与中国政府意见相左,导致西方流传着许多未经证实的关于维修布达拉宫的说法。这些说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西藏布达拉宫原有一个被称为"朗塞国库"的地方,里面有足够多的金银财宝,是从5世达赖喇嘛到14世达赖喇嘛30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把这些拿出来作布达拉宫的维修费用就行。但在"文革"期间,"朗塞国库"变得空无一物,而"经过中国上海到香港、日本东京等古董市场上拍卖的、来自布达拉宫和西藏的其它各寺庙里的非常珍贵的宗教文物,给中国政府创汇达800亿美金。"
其二:中国为恢复寺庙而所谓的"国家专管",实际上是由西藏人自愿负责。无论从经济上、劳力上均自己出钱、出力去恢复和维修这些寺庙的。中共为恢复寺庙而拨的款项,只是整个维修开支的一小部分。朝拜寺院者的捐款、外国游客及其它朝圣者所购的全部门票收入均由中共政府使用。
其三:损坏东西要赔是中共的一项教育方针,所以中共投资维修布达拉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弦外之音是中共政府损坏了布达拉宫。
为此,记者专访了西藏的官方人士、僧侣和一些不愿披露姓名的知情者,得知了一些事实真象。
关于神秘的"朗塞国"。布达拉宫里确实有一处叫这个名字的地方,用于历代达赖存放财宝。而且宫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任何人不能把这些财宝带出宫去。但是,并没有人能证明"朗塞国库"里有记录历朝历代财宝的详细账目。"朗塞国库"被打开、文物被转移的事情发生在"文革"中。由于红卫兵造反派到处"破四旧",全国的文物古迹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那是一个斯文扫地、法律废弃的年代。总理周恩来下令对布达拉宫严加保护。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设在拉萨西郊达赖的夏宫罗布尔卡,他们认为"朗塞国库"里的东西放在布达拉不安全,便把他们认为属于文物的东西搬到了罗布尔卡。一位当地知情的藏族官员说,当时判定是否文物的标准和现在不一样,所以就把一些认为不属于文物的金银制品、钱币交到了当地银行,把一些成匹的绸缎、僧衣交给了外贸,这些东西现在看肯定都属于文物,但是已经流失或被用掉。而其它的珍贵文物都还保存在罗布尔卡。西藏曾经举办过这些文物的展览,僧侣和民众也都亲眼目睹过这些宝物的芳容。
……
《凤凰周刊》总第8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