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藏游记之三布达拉宫

[游记]西藏游记之三布达拉宫

2007-07-16    sina.com.cn

洗完澡,身体暖了过来,来到楼上的小书房,燃起一支印度香(为掩饰香烟的味道),打开壁炉的开关,火焰有节奏地跳动,忽明忽暗,暖意慢慢充满了小小的房间,坐下来,心情还没有从刚刚的兴奋中平复,这意外的小插曲,一扫连日的阴霾,心情变得和炉内的火焰一般温暖且安然。坐了好一会儿,思绪慢慢回到了西藏,回到了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10月1日

早早起床,旅游就是辛苦的美差事,用完团餐,天空刚刚放亮,驱车前往布达拉宫,不到10分钟,原来,离我们的酒店是如此的近。

一直以为,布达拉宫是很雄伟巍峨的建筑,没见到实物之前,电视也好,画册也好,留给我的都是那样的印象。当它确确实实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刻,不禁有些小小的失望。像什么呢?可以说,就像红场之于莫斯科,完全一样的感觉。(但是,在旅行结束后,在看过拉萨的历史和藏传佛教的一些文章后,到此刻,我的感觉变了,布达拉宫就是布达拉宫,它是独一无二的)。

翻开《藏地牛皮书》,你会在那里找到:布达拉是“普陀”的译音,意思是菩萨住的宫殿。相传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它的整体布局从下至上分为三部分:雪,白宫和红宫,喻示藏传佛教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西藏全民信教,所以它的建筑也无不展示着佛法的尊严与神威。
我们应该是从西门爬坡而上,幸而出来的早,游人稀少,香客也只是三三两两。
太阳还没有完全出来,头顶浓云密布,酽酽的青灰色,太阳的金色光线正缓缓地穿透云层,愈来愈耀眼,湛蓝湛蓝的颜色冲破了云雾,愈来愈多地显露出来。
向左侧往去,群山慢慢褪去了黑影,云雾散去,只于山底连成缠绵的一带,高高低低的房子隐在山间树间。整个城市还没有完全苏醒,拉萨的黎明,大气磅礴,静谧安祥。

路右侧,白色的宫墙,路边的树上依然挂满五色经幡,每隔一段,就会看见有僧人坐在树下,石边,祈求布施。时有香客,手持转经筒,口中大概念着六字箴言,经过,都会留下一角钱。

到了山顶,在导游的引导下,开始参观。摘一段《藏地牛皮书》的文字于此,因为我不会描述得更为清晰与准确:

“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1959年前,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之后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利中心,从7世纪起,先后共有9个赞普(藏王)和10位达赖在这里居住过。”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以红山山体为奠基,依山而上,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据了整座玛布山(红山)。主楼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外观13层,实为9层。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共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室15000多间(按西藏建筑计算办法以柱计算)。
整个建筑属于木石结构。用方石垒砌,以木为脊梁。殿堂壁画众多,仅各类陈设佛像就有几十万个。佛像材料有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雕刻和铸造结合。”

进到里面,所有的窗户都用厚厚的毡帘遮住,或许是这里的阳光太刺眼,或者是为便于静修吧,房间楼道窄小蔽仄,空气里都是酥油的味道,所触也都是厚厚的油腻腻的一片。光线极暗,只有一盏盏酥油灯静静地燃着,低低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亮香客,游客,喇嘛的脸。人此时已多了起来,除了导游讲解的声音,并不喧闹,只是略觉拥挤。跟着导游,随着人流,穿过一间又一间,一殿又一殿。香客们或拖家带口,或结邻携友,上至高龄老叟老妇,下至怀抱婴儿,手提酥油,满脸小心与虔诚,一殿又一殿,不错过每尊佛像,奉上自带的酥油,留下供奉,哪怕只是一角钱。

也许是因为人多,也许是因为高原反应,腰部痛得厉害,加上空气里弥漫的酥油味道,我有些透不过气来,也许是因为里面让我感觉过于压抑,一时间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了任何感觉。直到走到了一个殿,那里供奉着六世达赖,导游的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只活了短短的25年,是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就位没多久就被迫流浪他乡,先后流落于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卫藏、甚至印度、尼泊尔等地,相传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艰苦。
传说他最后在被解往北京的途中遇害。我想讲的并不是他的这些遭遇,而是,他不仅仅是达赖喇嘛,他还是一个情圣,一个诗人。仓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宁玛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而仓央嘉措不仅不受教规的约束,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特立独行,百无禁忌。据说八廓街的黄房子正是微服出行的仓央嘉措以少年宕桑汪波的名义与情人幽会之处,而由此他写出了许多缠绵的情诗。“诗中有初识乍遇的羞怯,有两情相悦的欢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坚贞,也有对于负心背离的怨尤。由于作者特定的身份,所有的爱情最终指向的是幻灭,所以神王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爱别离的人生苦难和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加凸显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美好。”

或许,仓央嘉措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作为达赖,而是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人间的短短25年,就是为了写出那些诗篇。我喜欢并愿意赞叹这样自由的灵魂。或许,他并没有离开,而是经常幻化为一只苍鹰,依然在西藏上空流连。

时至中午,我们从布达拉宫走出来,浓云已散去,阳光灼热刺眼,和老公带上了太阳镜。他的高原反应较前一天好了一些,我开始尝到了难过的滋味,头一阵阵地痛,腰更是刺痛得难以忍受,同行的人已散开,各自去找好位置拍照,我实在是无力,和老公坐在布达拉宫的正门前停车场的路边。拿衣服遮住头顶的阳光,几个商贩来向我们贩卖工艺品,看我们无意购买,也就去了。抬头望去,布达拉宫的白色宫墙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的夺目,蓝色和白色带来令人震撼心动的视觉感受。蓦地,想到了希腊,想到了爱琴海。同样简单的纯净的颜色,却构成了世间最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在两个相距如此遥远的地方,竟然用同一种色彩同一种方式表达了同一种审美与和谐。

文章引用自: http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39fc15f010000wm20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