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藏游记之三布达拉宫 |
[游记]西藏游记之三布达拉宫 |
2007-07-16 sina.com.cn |
洗完澡,身体暖了过来,来到楼上的小书房,燃起一支印度香(为掩饰香烟的味道),打开壁炉的开关,火焰有节奏地跳动,忽明忽暗,暖意慢慢充满了小小的房间,坐下来,心情还没有从刚刚的兴奋中平复,这意外的小插曲,一扫连日的阴霾,心情变得和炉内的火焰一般温暖且安然。坐了好一会儿,思绪慢慢回到了西藏,回到了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10月1日 早早起床,旅游就是辛苦的美差事,用完团餐,天空刚刚放亮,驱车前往布达拉宫,不到10分钟,原来,离我们的酒店是如此的近。 一直以为,布达拉宫是很雄伟巍峨的建筑,没见到实物之前,电视也好,画册也好,留给我的都是那样的印象。当它确确实实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刻,不禁有些小小的失望。像什么呢?可以说,就像红场之于莫斯科,完全一样的感觉。(但是,在旅行结束后,在看过拉萨的历史和藏传佛教的一些文章后,到此刻,我的感觉变了,布达拉宫就是布达拉宫,它是独一无二的)。 翻开《藏地牛皮书》,你会在那里找到:布达拉是“普陀”的译音,意思是菩萨住的宫殿。相传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它的整体布局从下至上分为三部分:雪,白宫和红宫,喻示藏传佛教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西藏全民信教,所以它的建筑也无不展示着佛法的尊严与神威。 路右侧,白色的宫墙,路边的树上依然挂满五色经幡,每隔一段,就会看见有僧人坐在树下,石边,祈求布施。时有香客,手持转经筒,口中大概念着六字箴言,经过,都会留下一角钱。 到了山顶,在导游的引导下,开始参观。摘一段《藏地牛皮书》的文字于此,因为我不会描述得更为清晰与准确: “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藏历木鸡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白宫”及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藏历铁马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1693年(藏历水鸡年)工程竣工。以后历世达赖喇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特别是1936年(藏历火鼠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以红山山体为奠基,依山而上,从平地直达山顶,几乎占据了整座玛布山(红山)。主楼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外观13层,实为9层。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包括四大部分:红山之上的红宫、白宫、山后的龙王潭和山脚下的“雪”。共有佛堂、经堂、灵塔殿、习经室15000多间(按西藏建筑计算办法以柱计算)。 进到里面,所有的窗户都用厚厚的毡帘遮住,或许是这里的阳光太刺眼,或者是为便于静修吧,房间楼道窄小蔽仄,空气里都是酥油的味道,所触也都是厚厚的油腻腻的一片。光线极暗,只有一盏盏酥油灯静静地燃着,低低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亮香客,游客,喇嘛的脸。人此时已多了起来,除了导游讲解的声音,并不喧闹,只是略觉拥挤。跟着导游,随着人流,穿过一间又一间,一殿又一殿。香客们或拖家带口,或结邻携友,上至高龄老叟老妇,下至怀抱婴儿,手提酥油,满脸小心与虔诚,一殿又一殿,不错过每尊佛像,奉上自带的酥油,留下供奉,哪怕只是一角钱。 也许是因为人多,也许是因为高原反应,腰部痛得厉害,加上空气里弥漫的酥油味道,我有些透不过气来,也许是因为里面让我感觉过于压抑,一时间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了任何感觉。直到走到了一个殿,那里供奉着六世达赖,导游的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只活了短短的25年,是上层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就位没多久就被迫流浪他乡,先后流落于青海、甘肃、蒙古、四川、卫藏、甚至印度、尼泊尔等地,相传曾当过乞丐,送过尸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艰苦。 或许,仓央嘉措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作为达赖,而是作为一个诗人,他在人间的短短25年,就是为了写出那些诗篇。我喜欢并愿意赞叹这样自由的灵魂。或许,他并没有离开,而是经常幻化为一只苍鹰,依然在西藏上空流连。 时至中午,我们从布达拉宫走出来,浓云已散去,阳光灼热刺眼,和老公带上了太阳镜。他的高原反应较前一天好了一些,我开始尝到了难过的滋味,头一阵阵地痛,腰更是刺痛得难以忍受,同行的人已散开,各自去找好位置拍照,我实在是无力,和老公坐在布达拉宫的正门前停车场的路边。拿衣服遮住头顶的阳光,几个商贩来向我们贩卖工艺品,看我们无意购买,也就去了。抬头望去,布达拉宫的白色宫墙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的夺目,蓝色和白色带来令人震撼心动的视觉感受。蓦地,想到了希腊,想到了爱琴海。同样简单的纯净的颜色,却构成了世间最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在两个相距如此遥远的地方,竟然用同一种色彩同一种方式表达了同一种审美与和谐。 文章引用自: http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39fc15f010000wm2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