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京西古道上的"布达拉宫":爨底下村

[游记]京西古道上的"布达拉宫":爨底下村

2008-05-22    blshe.com

. . .

京西古道上的"布达拉宫":爨底下村 作者: 杜昕 | 2007年03月21日 07:09 | 栏目: 文化艺术
(326) 点击 | (0) 评论 | 本文地址: http://duxin.blshe.com/post/1059/30535

爨(读cuan)底下,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西的深山峡谷中。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紫石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迴绕,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京西古道上的"布达拉宫":爨底下村

爨(读cuan)底下,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西的深山峡谷中。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紫石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迴绕,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山村的建筑别具一格: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的村落似古城堡,又似山城,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巷的风光。沿当地特产的紫石铺成的小路穿街走巷,一座座小院古朴典雅,它以两边的山石为墙,巧妙地利用地势,使院落布局紧凑而不拘谨,既不失大院的气魄,又显得小巧精致。这些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又有明代的风格。砖木结构的坎墙上覆灰色小瓦,门楣上雕着各种花卉,有菱子花、灯笼花、万字不到头等各种图案。门楼、影壁雕工细腻,雕有喜鹊登枝、松鹤延年,门前石阶有抱鼓石,进门有大块青石或紫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

川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妙趣横生。金蟾望月、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窝、牛头山、九柏九十阵、京西古道遗址等,景观美不胜收。更可贵的是墙上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以及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步入其间,犹如走入历史长廊。

从"搬迁村"到"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演变

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现在已成为知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区。2003年11月27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爨底下村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第一批"名村"全国仅12家,爨底下村有幸得此殊荣。

1984年,北京市文物局布置第二次文物普查。门头沟区的文物工作者,足迹踏遍了全区自然村落和有文物遗存的田野山岭。来到爨底下村时,村口小树林里成群的野鸡在悠闲地啄食,进入村子一种特殊的景象吸引了文物工作者的视线,眼前的小山村居然没见到一间新房。村落建在峡谷的缓坡上,层层升高,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两部分。街道用紫石、青石、灰石铺地,色彩斑斓。街道两侧石缝中长满了野菊花,仅留出一条窄窄的石板路。村中一道大石墙格外非常醒目,最高处有20余米。石壁斑驳,石缝间点缀着丛丛野草,迎风摇弋,似是在向人们诉说古老村落昔日的辉煌盛景。全村有三分之一的房子仅剩残垣断壁凄惨地立着,似乎向人们诉说不幸的遭遇。墙头长满不知名的野草,榆树、花椒树、野草杂乱地占据着房基和院落。其他院落青砖铺地,布瓦覆顶,小巧玲珑。墙上绘有水墨画,幽兰、翠竹,笔意深邃,墨韵十足,显示了房主人高雅的情趣。

全村仅有十余户三十多口人,基本都是老人。与老人攀谈得知倒塌的房子是抗战那年日本鬼子给烧的,年青人都外出了,村子也要搬迁。沿着 "菊花路",来到残破的关帝庙,院内杂草丛生,配殿早已倒塌,正殿没有了神像。

从爨底下村"穷"中体会到它特有的美感和价值,发现了藏在深山中的"富矿"。文物所虚心求教,到处请专家考察川底下,借专家的学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数年间,先后请了国内几十位造诣高深的学者,深沉的学者们无一例外地被爨底下村古朴的风貌所感动。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率先在国外发表文章;美术大师吴冠中亲临爨底下村写生并激情介绍川底下;古建专家罗哲文背着几架相机拍个不停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北京建工学院业祖润教授抱病带学生测绘;还有众多的专家为川底下村的发展提出极其宝贵的意见。文物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对川底下村有了新的认识。川底下村"背靠龙头浸水,前照金蟾望月"。右侧为白虎岭、蝙蝠山,左侧山似青龙。宜有笔峰、笔架山。村落北端有"一线天"峡谷,东南端出口为门插山。四周山势合围,藏风纳气是不多见的风水善地。川底下民居无论是整体风格,还是单体建筑及手法,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充分显示了村民的聪明与才智。川底下村建筑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建筑美学角度看,整体建筑端庄典雅,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从论理学的角度看,体现了长幼有序,主卑分明,反映了家长制的尊严;从社会学角度看,表现了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川底下民居是人居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典范。经逐院编号调查,川底下有院落74套,689间房。(其中228间被日军烧毁,因年久失修自然塌毁110间。)

倾心宣传促进发展

藏在深山中的川底下村得到了多学科专家的共同认可,但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必须让众多的民众知道和了解川底下村。文物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宣传川底下村,与北京建工学院联合编辑《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学术画册。全面深入准确地揭示川底下村的起源、现状和保护原则。著名美术家吴冠中先生为画册提供油画作品,称川底下是 "北方民居的周口店";"彷佛是从火山灰里挖出来的意大利庞贝古城"。国内十余位文物、建筑界权威专家为画册做序。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川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的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珍贵之列"。

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二十次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30多个国家的代表,是国际建筑师的一次盛会。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向大会推出的川底下村图片展,并将《北京古山村--川底下》画册赠送给大会代表,与会代表观看后反响热烈,纷纷要求实地考察川底下村。各国代表尽管语言不同,但建筑艺术语言是相通的,对川底下村古朴苍桑的原始风貌备感兴趣,世界各国建筑师由此认识了川底下村。请画家彭世强画川底下村,出版《水墨丹青绘京西》。

做客中央电视台《家园》栏目,请建设部外事司司长李先逵、古建专家罗哲文、建工学院教授业祖润、文物工作者刘义全为嘉宾,激情宣传川底下。请中国教育电视台《建筑艺术》栏目,精心拍摄川底下村,扬名海内外。此外在国内各报社朋友的协力合作下,从不同角度发表介绍川底下村的文章百余篇。经文物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十余年来的不懈努力,使川底下村这颗蒙尘的珍珠,逐渐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1998年北京市政府将开发保护川底下村列入67件实事之一,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巨资,修通公路、开程控电话、打深井、修缮部分古民居,改善川底下村的软硬件设施。

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川底下村的名字叫响了,游客多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贫困的农民有了钱,他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一股盖房的热潮形成了,文物工作者心里真的着了急,听任下去将会彻底破坏川底下村的原始风貌,后果不堪设想。为使川底下村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1998年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聘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对川底下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地规划。规划思想是:坚持保护第一,严格而有效的保护川底下历史文化风貌,村落整体环境,山地四合院民居、民俗文化及历史遗存。制定起点高,科学的和操作性强的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为景区保护与开发建设确立依据,以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现实指导和远期控制的作用。协调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的关系,稳步有序地开发建设,确保历史文物跨代的长远价值,获得持续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规划大纲和实施细则已通过专家论证,得到北京市文物局和门头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并批准实施。

按规划执行,最初村民并不理解,"我祖祖辈辈住的房,怎么就成了文物,自己花钱盖房还得听你的。"文物工作者与村委会一起召开村民大会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朴实的农民信服了。同时与规划局、旅游局、斋堂镇政府联合检查违章建筑。靠村民自己修房不是出路,北京市文物局注入大量资金修缮集体产权的民居,区文物部门组织专业施工队伍,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使村民知道了该怎样修房。

转自:http://duxin.blshe.com/post/1059/3053579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