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拉萨踏古

[游记]拉萨踏古

2008-06-27    sina.com.cn

想准确记录拉萨历史几乎不可能,藏族学者说:因为吐蕃灭亡时期史料散落,拉萨早期历史成为空白;而佛教复兴时期的藏文历史书多的是高僧大德的传记,并不是一座城市的历史。

不习惯藏文神秘典籍的我们,最早是从西方游客的记录中认识这座城市的:1936年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在《圣城拉萨》中记载的这座城市并不是一座皇皇
都城,而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聚集着僧侣、信徒、贵族、乞丐的小城,斯潘塞·查普曼描述的这座仅3平方公里的小城充满市民气息,而这座小城所吸引他
的,正是某种庄严的神圣:“当一缕阳光在布达拉宫金色屋顶上闪烁时,你会激动不已。”

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向往,或许就在遥远的神秘背后这种纯洁的神圣:因松赞干布的两个妃子带来的佛像而发生,因15世纪藏传宗教的复兴而发展,1409
年,宗喀巴的传昭法会又使这里再次成为信徒中心。尽管现代化已经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并没有改变,它仍然屹立在神圣的纯净之中。

记者◎王恺

大昭寺前20米:不变的拉萨

拉萨的中心,在长达1300多年中,一直是大昭寺。

16岁的曲多从家乡那曲来到大昭寺,共走了三个月零八天,他记得清楚,因为他上过小学,知道怎么算日子。“我们很多西藏人记不清楚数字,上过学的也有很多弄不清楚,但我的数学和藏文都很好。”他说。

但他实在是太瘦小了,16岁看起来最多像10岁的孩子。他从家里偷跑出来,到大昭寺转经,这是藏民最仰慕的转经线路。在拉萨,围绕大昭寺共有三条转经
路线,呈同心圆而放大:第一条在寺内围绕文成公主随身携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第二条围绕大昭寺的八廓街,第三条围绕林廓路,而第三条路线,其实是
围绕藏族人心目中的拉萨一圈——尽管现在拉萨已经扩大了很多倍,但在藏民心目中,还是那个有大昭、小昭的只有3平方公里的圣洁之城。

曲多比起一般来转经的人更要虔诚,一般藏民磕长头只在大昭寺前,寺前20米空间已经被磕出了很深的痕迹。而曲多是每天在八廓街上磕长头,两块木板被摸
得发黑发亮,转一圈下来,厚厚的棉背心已经能拧出水来。他换上另一件背心说:“磕长头很舒服,心里特别安静。”与一些四处游走的喇嘛、老人一样,他并不拒
绝别人的布施,有时一天下来,能得到30元。曲多并不在意钱多少,他有可能在下一刻就把手中的钱布施给别的孩子。

1936年来到拉萨的英国使团成员斯潘塞·查普曼在他的游记里记载:“拉萨的乞丐非常多,他们并不认为乞讨是不好的行为,有些人甚至以为,劳动是可耻的。”

其实,斯潘塞·查普曼只是看见了表面,大昭寺的喇嘛尼玛次仁告诉记者,在西藏,布施者和乞讨者都是相信轮回的佛教徒,他们布施时想的是,今天我给你,明天就是你给我,所以双方都坦然。

转经目的,是为家乡人健康和中国人的健康,曲多诚挚地说:也包括你。上过中学的曲多能说很流利的汉话。在他看来,花费半年来转一次经是必然之事——结束后,他将回家继续上高中,“我的梦想是考上西藏大学”。

1300年前,文成公主那尊“最神圣的”佛像并没有这样的待遇。文成公主来到拉萨河谷的时候,大昭寺所在地是一片沼泽,她住在黑色牦牛毛编织成的帐篷
中,随身携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只能放在柳树林中,“用帷幕围起来”。西藏博物院原馆长赤烈曲扎说,并不是没有准备好接待这位唐宗室之女,而是当时
的吐蕃王国保留了游牧民族习惯,不同季节有不
同居所,“住在防风雪的牛毛帐篷里是最自然的事情,而整个藏区,很多地方有文成公主遗迹,说明当时他们也是不断搬家的”。

而文成公主之所以来到拉萨,“因为拉萨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点,正是一个发展中的王朝所需要的”。学者张世文说。

传说中,松赞干布是在一个晴朗的夏日,在拉萨河谷沐浴时才发现这个地方魅力的。

大昭寺是应尼泊尔赤尊公主之请修建的,最早的大昭寺供奉的是赤尊公主所带来的佛像。藏族史书中,关于大昭寺修建有众多传说,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按五行
学说,为了镇代表藏区地形的魔女的心脏,其实这是汉族风水初传入吐蕃时的反映;另外就是,松赞干布有无数化身,都来帮助建寺,“有一天被赤尊公主发现了,
手中斧头落下来,把大昭寺里的狮子塑像的鼻子弄平了”。大昭寺里的狮子塑像是印度和希腊文化结合的产物。

“之所以有这么多传说,是因为吐蕃王朝最有名的信佛者就是松赞干布和他的这两位王妃。王朝灭亡后,已经基本上没有史料证实当时的情况。而11世纪佛教
在西藏复兴,人们又用佛教观念重建了松赞干布形象,也把他称为法王,弘扬佛法的两位王妃也获得空前的尊敬,种种神话就加在他们身上。”西藏社科院民族所的
巴旺解释了大昭寺的修建何以没有信史,而只有无数传说的原因。

巴旺说:“文成公主嫁过来3年,松赞干布就早逝了,之后的30多年一直住在这里。这
30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从后来的一些高僧传记中发现,唐时走唐蕃古道到印度取经的一些和尚受到过她的接待。”在赤烈曲扎看来,文成公主是个“才女”,
她背后是整个唐朝高度发达的文明,她的才华逐渐吸引了松赞干布,慢慢疏远了“娇女”赤尊公主,在文成公主帮助下修订了吐蕃的政治文化制度。这不过只是一种
判断,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时,大、小昭寺的两尊佛像才对换了位置,按照后人不负责任的猜测,可能是因为想对这位唐公主有个交代,“毕竟是她的长辈”。但是据研
究,金城公主嫁来的情形并不美好——指定给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她被迫和别人成婚,但她一直努力促使吐蕃和唐修好,非常不容易。

大昭寺自兴建后,香火越来越盛,香火最盛时,天竺、唐朝、孟加拉各国僧人都前来朝拜这两尊佛像。但是从9世纪中叶始,随着吐蕃崩溃,这里不再是政治中
心,加上灭佛的朗达玛封闭了整个寺庙,大昭寺彻底败落。直到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创立传召法会,大昭寺才再次兴旺,成为拉萨三大寺举行法会之所。
1936年,斯潘塞·查普曼这样叙述他对大昭寺佛像的印象,“无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像”,
“整个佛身上镶嵌着无数宝石,是1000年来信徒长期供奉的结果”。

在大昭寺的118名喇嘛中,尼玛次仁的外表非常平庸,39岁头发就已经花白了,脚上的凉鞋也非常破旧。但是一开口,就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博士”了,因为在北京上过大学,所以他的口才非常好。

“文化大革命时的大昭寺,一半成了猪圈,另一半是屠宰场。那是拉萨的第二次浩劫。”在尼玛次仁看来,第一次浩劫是吐蕃王国末期的朗达玛灭佛,但那次并不像文化大革命,把这两座庙完全破坏了。

尼玛次仁那时刚刚出生,他听父母告诉他,当时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被剥走了一切珠宝,脸上的黄金也被刮走,显得黑洞洞的,“最可惜的宗喀巴奉献的法
冠,上面嵌满了宝石,也彻底不见了”。而小昭寺的佛像则被拦腰截断,后来是班禅大师带人四处寻找,在北京找到佛头,在拉萨一个工厂找到了下半身,才恢复了
原样。

大昭寺佛像被恢复后,西藏信徒们又迅速供奉了大量珠宝,最大的绿松石足有巴掌那么大。有些很穷的牧民把家传唯一的红宝石也拿出来,“他们觉得换钱花是不道德的,应该奉献给佛像”。

尼玛次仁更喜欢见的人是从牧区来的“爷爷、奶奶”,按照他的说法,他们受佛法教化,懂的道理比他这个上过大学的还多。看见他们在寺前磕长头,他说:“他们真是大乘佛教信徒,虽然没上过学,企求的永远是人类的健康和和平。”

事实上,不止牧区,拉萨市区也有众多信徒来这里奉上酥油——每天来这里花两块钱给灯里添油,但尼玛次仁告诉记者,现在的酥油不再是牦牛油做的洁白的了,不知道掺杂了什么。当年的酥油点起来没有烟,味道像“在草原上一样”,现在却有很多烟雾,“据说都是劣质油”。

大昭寺每天有多少信徒前来?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是,寺前20米却是白天黑夜都挤满了人。在牧民们不忙的冬春季,这里无法驻足,“虽然后来不断地扩建大昭寺广场,到现在还是装不下所有人”。尼玛次仁说。后来市政府划了黄线,只准在线内磕头,“没有必要嘛”。尼玛次仁说。

上世纪20年代到拉萨的法国女人类学家亚历山德莉娅·大卫-妮尔来这里时,发现地面已经被磕头者磨深了,往寺里走的时候,她被浇了圣水,之后也给了她
一些圣水。大卫-妮尔描述的那个圣水施舍的地方现在还在,黄色类似茶水的冰凉圣水被浇到从远处而来的人们头上,藏民说,这是药水。洗头并且洗涤心灵。

来自四川甘孜州的小喇嘛旺吉10岁就开始学佛法,今年已修行10年,记者见他时,他正在大昭寺门口念经。“才300遍,要念满1万遍才能进大昭寺。”在他看来,白度母化身的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是不能轻易走近的。

而曲多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猴子,他说是他朋友,白天转经时候,他把猴子寄放在一个四川人开的小饮食店里,晚上再和它一起玩。

几个四川妇女走过来,她们在此地做生意已经很多年,抱着她们收养的一个藏族女孩,她们给曲多一块钱,说保佑小女孩能考上大学。曲多笑笑,汉人和藏族人
的企求是如此不同。大昭寺前的20米空间,其实是具体观察藏族佛教文化的最好地方,尤其是和那些远道而来的转经者一起坐在黑油油的地上时。

黄房子:达赖六世的情诗

英俊的康巴人泽朗王清站在罗布林卡的大幅壁画前,这幅创作于19世纪初的壁画描绘的是拉萨八廓街街景,和我们现在看见的八廓街差别不大——壁画中,他
所租赁下来的黄房子就在街的东南角上,和现在位置一样——门前挂着藏式茶馆牌子,“我也成为传说的一部分了,感觉非常美好”。他说。

按照藏族文化,黄房子不是寺庙,就是高僧大德之人所到之所,而世俗的八廓街怎么会有这样的黄房子?这还是因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存在。

80年代是康巴人大举来西藏的日子,“因为拉萨人远不如康巴人会做生意”。王清于是成为拉萨人。1997年,本来做广告生意的他从几个美国女孩手中接
下了八廓街上的这家西餐馆,“她们经营状态一直不好”。接下来,他才知道,这里曾是传说中六世达赖、著名的诗人仓央嘉措会情人的地方。而现在,在他努力
下,内部装修完全藏化,这里已经成为拉萨最时髦的西餐馆,来拉萨的旅游者几乎都会去一次。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史料特别稀少,按巴旺的说法:“因为神秘,所以后来加给他的故事更多。”虽然学术界对他的生平没有定论,但基本事实是,他生逢复杂的政治斗争,而有着诗人灵魂的他并不适合参与这样的争斗。

吐蕃灭亡,经几个世纪沉寂,经宗喀巴到五世达赖时期才逐步复兴。第一个掌握西藏政教的五世达赖继承了松赞干布的传统,令人扩建布达拉宫。拉萨人的说法是,拉萨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要归功于“伟大的五世”达赖喇嘛。

五世达赖去世后,他的亲信桑结嘉措密不发丧,清政府追查后,他才奉早已认定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时年15岁)坐床,自己继续掌控政权。而仓央嘉措无法
在政治上施展才华,选择了经常性逃离布达拉宫,在民间写作。传说往往从他的诗歌而来,比如他入夜会情人,在大雪上留下脚印,“保不保密都一样”。再比如他
穿着金边儿的衣裳去会他的情人,“她皎洁的面庞,好像十五的月亮”。

仓央嘉措晚上去过的房子,被刷上了黄色,“传说中百姓是靠他身上自然散发的香气认出他来”。8年的拉萨生活,他写下了无数情歌,他后来被代表清廷的拉
藏汉召集各寺活佛以“不守清规”为名妄图废黜。巴旺说:“也没有成功,但他后来在被召去北京途中病故,不过藏文记载他并没有死,而是在青海、蒙古等地传
教。甚至去过中原,这也是布达拉宫唯独没有他的灵塔的原因。”

王清说:“我的小店叫玛吉阿米,就是根据他那首情歌取的,‘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心上’——不过汉语翻译完全没有他的诗的神韵了。”

几乎所有藏族人,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人,都反对仓央嘉措的诗是情歌的说法,他们说,仓央嘉措是借情诗来阐述佛家理论,或者包含其他的深刻含义——即使是以黄房子从事商业行为的王清,也不愿承认仓央嘉措曾和女孩在这里秘密幽会。

他这样讲这个故事:“当年这里是一家藏族小酒馆,忧郁的活佛在这里喝酒,看见帘子外一个漂亮得如月亮一样的女孩,两人对视了一眼,就此再没有见过。”所以仓央嘉措写下了这首著名诗歌。

同样的黄房子,在拉萨郊区的娘热乡还有一处,一直作为民居而存在,现在还住着普通牧民,地面上有厚厚一层牛粪。

不过,这些黄房子即使没有见证仓央嘉措的爱情,也肯定见证了不少拉萨曾经的爱情故事。

拉萨的摄影家旺久多吉笑着说:“我母亲就曾经住在这里。”

他母亲1919年出生在这里,当时被叫做黄颜色商店,母亲臣来德钦从小生得美貌,十来岁时到空仓寺出家,空仓寺是一座相当有意思的尼姑庵,据说“既有
佛法修行,又有世俗生活”,所以,尼姑们生活富足而风流之事不断。母亲当时的美丽引人注意,十几岁就给大贵族索康做了情人,后来又有了第二个情人宇拓,宇
拓还把家中传家宝状如青蛙大的绿松石送给了她。但是家中妻子不容,臣来德钦躲进了寺庙里。

旺久多吉的父亲是西藏著名的德木活佛,他见到臣来德钦后,立刻决定和她结合,并冒着宗教界反对,将比丘戒还给自己的上师。旺久多吉说:“他去还比丘戒
的时候,上师非常生气,说,你要继续努力修行,不能放弃比丘戒。还望你三思。”因为德木活佛是十三世达赖予以很大希望的活佛,指望他将来能当西藏的摄政
王。但是德木决心已定——“他一向不是个守规矩的人,在上密院学习的时候就学照相,沉浸于遛马,差点被开除。”

旺久多吉有一张父母亲1951年的合影,母亲趴在父亲腿上,非常温柔的表情。母亲是个很能干的人,经常和一批贵族夫人一起打麻将,赢来的钱找了一个尼
泊尔商人,在印度、尼泊尔、西藏之间做国际贸易。“当时西藏的用品基本上都是印度货,中原地带来的最多的是茶和丝绸。”1956年,家里从印度买了两部美
国车。母亲一直掌控着财权。

“尽管父母很相爱,但母亲后来还是和别人生了弟弟和妹妹。”这在汉人看来不可想象,但是德木活佛一直不责怪妻子,他对旺久多吉解释说:一是要本着佛教
无我的精神,不能把妻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二是妻子的私生活他虽然知道,但自己比妻子大很多,他觉得不应该干涉;三是觉得妻子是异人,有慧根。

旺久多吉说:“我现在才体会到,比这些都重要的是,父亲深深地爱着母亲。他一生中只对加害过母亲的那个人产生过恨意。”

与黄房子有关的另一个人是拉萨传奇画师安多强巴,这位曾经的达赖喇嘛画师喜欢画的唐卡是丰美的度母,在藏区名声非常大。就是他指点王清去看罗布林卡
300年前的壁画。他喜欢在从前的黄房子买醉,并常常醉醺醺地背诵仓央嘉措的情诗。不过他说,藏区的人都会背,而他解释玛吉阿米的意思是:美丽的女神白拉
姆。

现在的拉萨年轻画家索多吉尽管画的是现代画,但说起安多强巴的聪明也很佩服:“50
年代的时候,他去北京学习过3个月,把透视技巧学回来了,运用到唐卡上,当时风靡一时,所有贵族家里排队请他画唐卡。”1954年,张国华还出主意让他用
唐卡样式为毛主席画像,作为达赖喇嘛进京时给北京的献礼。“中央是毛主席挥手,四周是反映拉萨新面貌的连环画。”达赖喇嘛带这幅画进京,光是画框就用了
80两黄金。据说就因为熟读历史,看清大势,所以安多强巴1959年没有跟着达赖流亡。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54c1f0100048f.html19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