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与茶缘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随着一曲人们所熟悉的老歌,把我们带入了青藏高原。这首歌曲流行了六十年代中期,许多人是在唱着这首久经不衰的歌曲中了解了西藏,同时人们也把青稞美酒和酥油茶、糌粑面比做了藏族的代名词。 藏族人民纯朴、憨厚,他们世代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使这里地广人稀,但这里却有着雪山和牧场,冰川和峡谷。由此,也形成了藏民族自己独特的饮茶习俗。藏族的茶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四世纪起,吐蕃王朝与中原大地战火不息,年年战乱。在一次大战中吐蕃军队夺得了大量晒干的树叶片,当时不知何物,更不知有何用途。又有一说,藏王的孙子得了一场大病,不思不饮,说来也巧,这时王室屋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嘴中衔着一片树枝,枝上有几片小叶,看似与那些收缴的战利品一样。于是国王派人将小鸟衔来的枝叶取下来试着放入了水中让孙服用,当一口水下肚,孙子突觉气味芳香怡人。连服几天后,身体便奇迹般恢复。后来,才得知这形似树叶的东西就叫茶叶。从此,吐蕃王朝把茶叶示为一种珍贵的药用保健饮品,被王室所珍藏。到了唐朝中期,为了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往来,唐朝文成公主远嫁来到吐蕃与藏王松赞干布联姻,此后,藏汉友谊世代相传,两地经贸也日渐兴旺,唐朝的丝织品、茶叶和能工巧匠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吐蕃王朝,而高原上的牛马及畜牧产品也不间断地走进中原大地。唐朝为了有序开展茶马互换交易,还特设成立了“茶马司”专门负责与吐蕃两地间的茶马交易。由于两地间物资运输的不断往来,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条条由内地通往高原的茶马古道。 据说,当时的茶马古道只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普洱茶产地西双版纳经西藏昌都地区到达印度和尼泊尔。另一条是从四川雅安经康定到达拉萨再到印度和尼泊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镇、川、藏为三角区的茶马古道。那时,所谓的公路是由马帮队自然踏出来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帮。从内地走到高原最快也需数月时间,可想这一路商人们长途拔涉,风雨兼程的艰辛万苦。到了交易点,藏民们用一匹上等的良种马换回120公斤茶叶。茶叶一经传入西藏,立刻成为了与肉食和乳制品为一体的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们纷纷购买。另外,唐朝有许多僧人也常走进高原传经颂法,加上中原各地进藏的手艺人等等,继而把内地饮茶习俗进一步传入了高原。这样经过长期发展,茶马古道逐渐形成了联系沿途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也自然形成了一条传播汉藏文化的古交通要道。 自从藏民族与茶结下缘份后,就似茶如命,不可分割。在藏区流传着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饭可一日不吃,茶不能一顿不喝。”可见,藏民族茶文化的内涵之丰富。如今在高原,无论是在农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尊贵的来客还是亲朋好友,只要人们相聚,好客的主人都会为您敬上杯热腾腾、香喷喷的茶以表敬意。 藏区的茶一般分为三大品种:酥油茶、甜茶和清茶。其中酥油茶是藏民族最喜欢,也是最传统,最有代表性的茶。酥油类似黄油,它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丰富。做酥油茶时,首先要熬煮红茶,然后在红茶中加入适当的牛奶再加入一些酥油,最后全部倒入一个长长的圆桶内,上下来回搅拌,目的是让水和油相融合,经过打制搅拌的酥油茶渴起来不腻,看上去也不会有半点油花飘浮在碗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在高原城市居民家中已出现了电动酥油茶搅拌机,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喝茶再不用在茶桶里搅拌了。但是在农牧区,人们还是喜欢用传统笨重的茶桶打酥油茶,说这是原汁原味的地道酥油茶。 藏区的第二种茶类是甜茶,据说英军入侵西藏时,把喝甜茶的习俗留在了西藏。做甜茶的茶叶也必须用红茶来做,然后在茶中加入牛奶和白糖,或加上果汁马上就变成了一杯可口的甜茶了。过去喝甜茶是一种时兴,只有在贵族家庭中才能喝到,喝甜茶时还讲究佐一些零食和饼干类食品。如今拉萨街头到处可看见藏式的甜茶馆。甜茶和酥油茶争相斗艳,成为了茶文化中的一枝枝奇葩。 藏区的第三种茶类就是清茶,清茶又分花茶和缘茶。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藏区至今喝这种茶的人比较少,一般都是进藏的汉族人和援藏干部们喜欢喝清茶。 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酥油茶,甜茶还是清茶,无论是汉族还是藏族,长期以来人们都离不开与茶打交道。有事无事中人们习惯地泡上一碗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直到尽兴。特别是草原上春秋两季中气候宜人,农牧民们会用几块大石头垒起临时锅灶,煮上一壶壶酥油茶,那茶香伴随着草原五色野花,趟在草地上,望着蓝天白云,沐浴着阳光,真是别有一番情调。茶余之后,人们手拉手围着灶火跳起一曲曲欢快的民族舞蹈,这真是茶香浓浓惹人醉,酥油飘香传万里,人生无茶不欢娱。 在藏民族煮茶、烧茶、打茶都有讲究。煮茶一般要用红砖茶,砖茶的叶片很粗,大小不一,大的一块砖茶足有两三公斤,最小的砖茶也有半斤重。吃砖茶的习俗也许是由于当时长途运输便于携带之原因吧。熬煮茶的时间也有规定,时间火候不到茶味未煮出,茶水不浓。时间过长茶水会走味。待煮好茶后再放入一些花椒、姜片和盐巴提提味,喝起来那茶水真是味中有味。打茶是藏家主妇每天必做的一件大事。清晨,从远方从近处不时地传来阵阵打茶声,要想喝上可口的酥油茶,唯一的方法就是来回不停地在木桶中搅拌,那阵阵打茶声就如一曲曲有节凑的打击乐,伴着奶茶的飘香回荡在整个藏区的角角落落、村村寨寨。主妇们往往把一天要喝的茶都打好后,装入一个铜制的大茶壶中,然后放在家中灶火旁边,这样就可随喝随取,非常方便。因为酥油茶中有酥油的原故,所以一定要喝热茶,为了保温,现在有的人把酥油茶直接装入暖水瓶。高原人很少喝白开水,渴了就喝酥油茶。无论你何时走进藏家,无论你是常客还是陌生人,主人们都会热情地为你敬上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 藏民族是一个非常好客,非常重礼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饮茶礼仪中更能体现先长幼,后主客的次序。当碗中斟满热茶,首先要用双手敬献给长辈,对方也要双手接过茶碗。斟茶时茶水不可溅出碗外,喝过几口后,主人要及时再斟满,直到把碗中茶水一饮而尽,此时主人就不再为你斟茶了。在敬茶的礼仪中,藏民族常把敬茶示为远行的一道重要礼节。在村口、车站、机场、公路边常常见到欢送和欢迎的人们,他们除了手捧哈达外,就是手上拿着盛满酥油茶的暖水瓶,为亲朋好友送行或欢迎尊贵的来宾,祝愿朋友们一路平安。小孩出生亲人们要带上酥油茶为之庆贺,病人住院要带上酥油茶以示安慰,商业剪彩、升学、参军等等都少不了带上酥油茶深表祝贺。在藏区的红白喜事中也离不开茶。在农牧区年轻人结婚的第一天,公婆对媳妇的评价的好坏取决于姑娘打茶技术的好坏。藏家人认为“有茶就有福,有福便有茶”。由此,也自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随着茶叶传入高原地区,喝茶的茶具也逐渐流行起来了。当时的吐蕃王朝从唐朝请来了许多做碗做杯的能工巧匠们,分别制做了上、中、下三个等级的碗,并在碗上刻有各种花纹图案。那时贵族和王室人员一般喝茶都使用银碗、玉碗、镶金边的碗和瓷碗,而平民百姓一般都用木制的碗,用木碗喝茶既不烫手又便于清洗,而且在草原上携带方便又不易摔碎。藏族人喝茶讲究一人一碗,如果是非亲非故的两个人绝不会用一个碗饮茶。即便是亲戚关系也习惯个人使用个人的碗喝茶。 说起茶馆,那更是与藏民族有缘,西藏的茶馆有很多,但茶馆一般都没有高档的装修,茶馆就象藏民族一样纯朴而实惠,有的只在门口挂个牌子,有的在茶馆门口挂个藏式门帘。可茶馆里的木制桌子上却整齐摆放着一只只木茶碗,木桌上基本都不铺桌布,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自然木制的条凳上几乎座无虚席,从外面望进去黑呀呀的一片人群。茶馆里除了饮茶的必用品外,再也看不到任何能吸引人的装饰品了。来茶馆的茶客们都是纯粹喝茶的,他们冬天坐在茶馆的阳面,夏天坐在阴面。因为茶馆是人们聊天取聚会碰头的好地方,所以一年四季茶馆里人气都很旺。喝茶就如同抽烟,一旦上瘾就会不由自主走向茶馆。在茶馆里人与狗相处也很和谐,在藏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狗来陪伴,野狗们在茶桌下窜来窜去寻找它们的食物,有时它们也会两脚站立瞪着一双大眼睛贪婪地望着嘴里正嚼泡泡糖的人们。茶馆里几乎青一色都是藏族人,他们中有商人和工人,有农牧民和无业人员,还有寺庙里的喇嘛和从转经朝圣路上归来的虔诚的佛教徒们。他们三五成群边说边笑走进茶馆,一坐就是一天。他们中有些人边喝茶边抽上几口烟,随着那烟雾缭绕又随意地吐上几口口水,他们那种悠闲自由的样子与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如今藏区茶馆为了赶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有些大点的茶馆里也安装了有线电视和卡拉OK,有些茶馆门口还安装了台球桌。为了生意红火,茶馆把藏乡音乐放得很响,年轻的人慕名而来,一边喝茶一边唱OK,使那有着节奏感的音乐和那酥油飘香的碗茶完美有效地融为一体。现在茶馆不仅是人们谈天说地的场所,也是青年们谈情说爱和商人们洽谈业务的好地方。在高山缺氧的干燥地方,如能走进藏家,走进茶馆美美地饱尝一顿酥油茶,既能润肠胃、增加体质使人精力充沛,又能提神醒脑、抵抗严寒使人增加体内热量,还能解除疲劳补充身体所需能量。所以酥油茶与茶合为一体,形成了西藏高原上独特的茶种。 随着高原经济不断发展,和西藏旅游业不断开发,藏式茶馆和酥油茶都将继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无论今后茶馆如何变化,藏民族与茶的缘份是永远不会变的。酥油茶的飘香也将会越飘越远,茶客们的脚步也将会永无止境。让我们一起再唱响那首人们熟悉的老歌:“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