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来到拉萨 |
[游记]来到拉萨 |
2008-05-22 sina.com.cn |
西藏是红色的,从林立的庙宇到喇嘛们的袈裟,从人们的脸膛到火热的骄阳。而拉萨却并不都是古老的,甚至它的古老需要费一点力气才能寻找到久远的过去,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从机场路一入拉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整洁宽阔的街道,一排排崭新现代的高楼大厦以及一家家车辆修理、宾馆饭店和各类各地人开的小商铺。这就是拉萨吗?我们入住在一家据说刚刚装修完的三星级酒店,酒店内的设施和服务与内地无二,当然价格要高出近一倍多。酒店旁是两头铜牛,铜牛挣扎着似乎要冲向什么地方,而在铜牛所在十字路口的四个方向,几乎都是各地汉人在此开设的小吃部,陕西羊肉泡馍、四川大邑熊记鸭、新疆烤肉、沈阳小土豆......所见所闻,到处是全国大团结的局面,而独独很少见到正宗藏人的影子。看着规划一新的城区,看着闪烁着现代化的霓虹灯,我不禁有了一种困惑:西藏,拉萨,是否真的必须要在所谓的“现代化”中失去真正的自己? 找寻过去的西藏,我们只能从拉萨市内的几座著名建筑开始。不到长城非好汉,那么不到布达拉宫就应该类似于没到西藏吧。这是一个背靠大山的建筑,据说是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修,如此而来这应该也是汉藏团结的历史见证吧。布达拉宫分红宫和白宫,这是从颜色上命名的,而它的独特魅力还在于,红宫是历代达赖的法体存放的地方,四周的白宫则是现在的喇嘛起居生活的场所。生者与逝者共居一殿,且时间已过1300年!这是一种怎样的造化和虔诚,这又是多么奇特深邃的高原文化!布达拉宫前的广场很大,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照相的摊主在热情地招揽生意,一群鸽子在悠闲地散步,几个背着擦鞋箱子的藏族小孩追讨着游人擦皮鞋,喷泉在阳光下休憩,“***援藏仪式”的横幅在广场前面随风摇曳。 古老的布达拉宫引得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参观朝拜,而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发旅游资源的脚步也着实让人感到惊讶。门票从45元涨到70元/人还不算,在参观过程中珍贵文物陈列室和金顶居然还要各交10元/人。看着那些颂经的僧侣,面对着导游小姐一句句“物价局定的你们可以去告”的不屑,我不知道该如何将对这座宫殿的景仰与它无孔不入的金钱观结合在一起。文物也要吃饭,布达拉宫也要现代化,或许这样的解释才最合理吧。 距离布达拉宫步行几百米,经过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所在马路的另一侧,就是人所皆知的大昭寺了。远远看去,这绝对不像一个寺庙,在游人如织的八角街的包围之下,这里更像一个自由市场,而大昭寺就该是市场管理所了。走到近前,才发现这里的与众不同。三三两两的信徒在进进出出,有的在门前行磕头礼,有的虔诚地转动着法...轮口中念念有词,这里对藏人是免费的,而游客只能拿35元去换得一张参观的门票。走进昏暗的院内,竟然一下子找不到了方向,除了看那些喇嘛、信徒在自得其乐地或坐或卧,就只好跟着一群藏人信徒前行,他们只是在转动寺院周围的法...轮。连绵的法...轮在屋檐下旋转,一只接一只手在上面触摸着,这蕴涵了人们多少对信仰的追求,它又见证了多少世事的沧桑。围绕着大昭寺的,是著名的八角街,琳琅满目的民族特色商品和那些沿着街道行长跪叩头礼的人们膝缠牛皮,手臂包着一层因频繁摩擦地面而亮亮的铁皮,他们是在朝拜吗?惊叹之余,发现了向我伸来的一只手。那分明是在乞讨啊,或者说是化缘?这真是独特的景观,也许他们真的很虔诚,为了心中的信仰让人们做善事,还有那些坐在街道边身披袈裟的喇嘛,他们用念经的方式在求得香火钱。“知道为什么西藏这么多喇嘛吗?”同事冷不丁的问我。“或许是一种信仰传统吧。”“有这个原因,但你看他们赚钱多容易。”同事的揶揄我宁愿当作一个笑话,因为对这座高原和这个民族,我一直都是怀着敬佩和期待。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8c370010005yr.html2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