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拉萨

[游记]拉萨

2008-05-22    163.com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拉萨

昌都地区:
15个县,昌都镇为首府所在。昌都只有6,000余居民,然而,此地乃四川、云南进藏的交通枢纽,这个面积只有4、5平方公里的麻雀小镇,有"前藏重镇"之称。昌都水源丰富,扎曲和昂曲两河交汇,把她砌成4个"壩子":位于中间的加惹壩、东面的四川壩、南面的马草壩和西面的云南壩。这里由于临近四川,物资供应较西藏其他地区稍为充实,物价也低于拉萨。
1,218公里,车程为三日两夜。每星期有两至三班长途汽车行走。昌都和拉萨则距离1,081公里,车程为四日三夜,可是班次不定,视乎人数及道路情况而定。如人数超过20人而道路情况理想,可叫客运站安排发车。
"打尖"(指旅途中休息或吃点东西),因此需时较多,全程要5、6天。内宾价钱为¥280,外宾价¥350。

100-150;往芒康¥60-80;往成都¥100-150。
4人,市内地区通常收¥10;三轮车每车可坐2人,市内每程约收¥3-4。
10起,位于加惹壩,一过西大桥就到。

5分钟路程,标准房每房¥50。
1998年8月才开业,设备较完善,有独立卫生间及热水浴,亦有彩电供应。
18起。


1444年,属黄教格鲁派,是前藏地区最大的寺庙之一。寺内喇嘛很友善,亦很贪玩,常常拉着游客聊天和拍照。这里地方虽然不大,但保留颇多中国建筑特色。


20分钟。

4,000年,属中国西南闻地区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研究这个地区过去民族牵涉、西藏和黄河流域等地的文化关系,起很大作用。这里的出土文物也不少,值得参观,可惜交通不便。

12公里,澜沧江畔的昌都水泥场北面。要坐便车或包的士,包的士约¥100。
进藏须知:高山病及其防治(ZT)
一般人员对高山适应能力: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力760mm汞高也就是一个ATA,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氧气的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其气压也逐渐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
当人们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时一般人需要2-3个月的时间,慢慢适应当地的低氧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能进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力及体力活动,但一应的临界限度。如果人不能适应高山低氧环境则要发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细胞增多症,高原性高血压,高原性低血压。
高山病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就愈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之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状有: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朦胧,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意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预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应逐渐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行程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平常应多作体能训练以加摄氧功能。
▲高山病的急救方法:给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处理,若有休克现象,应优先处理,注意失温及其他并发症。立即休息,将病患移至无风处,若疼痛严重,可服用镇痛剂止痛。如果仍不能适应,则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症状明显减轻之高度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后,即可不治而愈。虽然如此,严重之患者仍需送医处理。高原适应不全症的发病机理长期居住高原者,机体能渐渐的适应高原地区的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各部机能有相应的变化及改变,主要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较为明显,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的氧分压之差随着登山高度的变化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与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初次登山者由于低氧而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那么机体要吸入更多的氧气进行代尝,海拔越高,大气中氧分压越低,机体缺氧程度也就相应加重,登山速度与劳动强度也是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除此之外,如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低温、受凉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高原不适症的临床表现急性高原病在短时间快速登到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或者是高原区久居的人,在平原上生活一段时间反回高原时都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气短、胸闷、严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无力、腹胀、口唇轻度发紫,及面部浮肿等。急性高山反应一般多发生在登山24小时,一般进入高原1-2周内就能适应当地的高山气候条件。以上症状可自行消失,如症状不断继续加重可给予对症治疗,采用工酰唑胺剂量0.25g口服每天2-4次,上山前2天至登山后3天,该药主要起到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强的松5-10mg,每曰2次口服,上山后用劲天有利于减轻症状,此外还可适量用镇静剂以及各种维生素,及氨莱碱。高原肺水肿的临床表现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为3,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当到达海拔4000m以上则发病,也可在快速登上2500m时发病,所以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也可迟到3-10天才发病,症状如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个别严重者可有出现尿少,咯多量血性泡沫样痰,甚至神导不清,寒冷与呼吸并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劳累也可为重要诱因。治疗上要早期给予吸氧,每分6-8lc,有肺水肿者可用50-70酒精吸入氧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禁大量饮水,尿速20-40mg,立刻静推或40-80mg口服,每曰2次口服2-3天,利尿期间注意补钾观察脱水有烦燥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也可采用0.25氨莱碱溶于50GS40ml,缓慢静推以降低肺动脉压口服强的松或静脉缓滴入氢化可的松,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及解除支气管痉挛,有呼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立即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病情稳定后转到较低的海拔地区继续给予治疗。
高原性脑水肿,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多见于快速进入4000米以上,发病急,多在夜间,主要原因急性缺氧所引起的脑部小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产生脑水肿。患者除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外,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剧烈头痛,呕吐还可出现神导恍惚,抑郁或兴奋儋妄精宰症状,个别患者出现抽搐,以嗜睡、昏睡至昏迷、脉率增快,呼吸极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系统头水肿和出血等现象。治疗首先连续给吸氧95的氧气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用50GS甘露醇,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急素E等治疗,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提供足够的能量促进恢复可的请使用中枢N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时的抗感染措施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到低海拔处继续治疗,有的登山者还会出现眼部综合症,出现视网膜出血。
▲预防措施:
1、对进入高原人员都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一般健状者都适应低氧环境,凡是心肺肝肾等有疾病的高血压Ⅱ期,严重贫血者都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实行阶梯上开,便逐步适应,登山速度至为重要。国内报道了3曰内进平原抵海拔4200米处急性高原病发率为83.5。而由2261m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m处时,发病率仅为52.7(p?0.001),药物患者能暂时减少不适应症状,但并不能提高,甚至还会延缓机体对于低氧的适应能力,在登山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3、初入高原者应减少体力劳动,以视适应程度逐步增加劳动量,高原的劳动环境大多处于4000米以下,劳动能力影响比平原要降低30-50,应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初入高原时应多食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提供等等糖和增加肺部弥散能力,以便提高机体进入高原的适应能力,绝对禁止饮酒,高山病人入睡时应最好采取半卧位,减少右心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5、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注意保温,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加强粘膜及皮肤的护理,防止皮肤干裂。

西藏地区景点门票费用一览(最新价目表)
景点名称   文物级别   所在地   价格
布达拉宫 国家级  拉萨市  100元
罗布林卡    国家级  拉萨市  60元
大昭寺    国家级  拉萨市  60元
色拉寺  国家级  拉萨市  45元
甘丹寺    国家级  拉萨市  40元
哲蚌寺  国家级  拉萨市  45元
小昭寺    国家级  拉萨市  20元
扎什伦布寺  国家级  日喀则  55元
萨迦寺    国家级  日喀则  45元
夏鲁寺  国家级  日喀则  40元
白居寺  国家级  日喀则  40元
宗山抗英遗址 国家级  日喀则  30元
卓玛拉康  国家级  日喀则  20元
曲德寺   国家级  日喀则  20元
大唐天竺使出铭 国家级  日喀则  15元
桑耶寺   国家级  山南  40元
昌珠寺   国家级  山南  35元
藏王墓   国家级  山南  30元
扎唐寺   国家级  山南  25元
朗赛林庄园  国家级  山南  20元
拉加里王宫  国家级  山南   20元
吉如拉康  国家级  山南   20元
桑喀古托寺 国家级  山南   20元
吉堆吐蕃墓群 国家级  山南   20元
列山墓地    国家级  林芝   20元
古格王国遗址 国家级  阿里   50元
托林寺    国家级  阿里 35元
科迦寺    国家级  阿里 30元
卡若遗址  国家级  昌都  25元
资料--西藏风土人情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 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吃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喝酥油茶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西藏民俗禁忌

转自:http://zhanghuic2007.blog.163.com/blog/static/2931769920077257382297721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