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随笔 拉萨是我向往的地方,是神秘的地方,也是艰苦的地方。早些时候我听到过西藏回来的同志说,在西藏的一个县委机关实际上是一个马队,经常在高山草原上流动,煮饭用马粪作燃料,在没有高压锅以前,根本吃不上一餐煮熟的饭,因为大气压力不够,煮水几十度就 “开”了。我对进藏工作的同志十分敬佩,也为他们祝福。 前几年我们几个人到成都,我对老伴说想到西藏看一下,她说她也想去。成都办事处的同志很热情,马上和我们定了机票,并和民航局负责旅游的同志打了招呼,请他们照顾一下我们几个人。 初夏的成都气候宜人,天气晴朗,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三十来岁的年青人,他是援藏工作的专家,到西藏已经两年多了,准备最近调回内地。他说他最近捡查身体,心脏比正常人的大了一些,可能是环境不适应引起的。他叮嘱我们进藏后要注意不能感冒,在那里感冒很麻烦,弄不好是会死人的。他这些话使我对西藏增添了一层恐怖的阴影。老伴给我壮胆说: “我们村那个廖彬夫妇年纪和我们差不多,他们前些日子在西藏住了半个月也没有问题。”我说: “我现在的感觉良好,我想也是没有问题的。” 我往机窗远眺,那湛蓝的天空好似格外清朗,那起伏连绵的山峦似是默默含情地在迎接我们的到来。飞机在拉萨机场降落了。机场的同志对我们很照顾,派了一台吉普送我们到拉萨市区民航宾馆住宿。 我们在车上不放过沿途任何一个机会浏览着高原的风光,这里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是新的、亲切的。汽车沿雅鲁藏布江驶去,我第一次见到牛皮船在江上飘浮,那是用牦牛皮做的小船,小得就像小孩们在海边玩耍的小艇,这也许是藏民多少年来用于江上生活的交通工具。一会儿我们到了雅鲁藏布江大桥,增添了这里现代化的色彩。我的脑子里涌出无穷的思绪,我后来填了一阕《浪淘沙》 “白雪映穹苍,江水泱泱,历经了世代神王。虽是千求和百拜,仍隔茫茫。 春暖到边疆,日月辉煌,铁桥飞架似虹长。车客如云通四海,一片荣昌。” 汽车进入市区已经是中午12时了,我们在宾馆的餐厅用餐,服务员端上几道我们意想不到的好菜,一道是上海的大闸蟹,一道是广东的海鲜,还有一道是牦牛肉。主人给我们解释说: “我们民航的旅业就有这个优势,这些东西除了牦牛肉之外其他都是空运来的。”我们实在想不到在高原上吃到这些美食。 餐后安排我们住在宾馆的三楼,司机小陈热情地为我提着行李箱,我跟在他的后一步一步地走着。说也奇怪,这里的楼梯似乎特别难上,我上到二楼时已经很累了,小陈也有点气喘。我问他是怎么一回事。他说: “不怎么样,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少是会有这种现像的,如果是八、九月野外的青草和树叶都长起来了就会好一些,因为树木和青草可以调节气候。” 放下行李后,我们正准备休息,我老伴说: “头有点晕想吐。”接着把中午吃的饭都吐掉了。我急忙找到小陈司机,他说 “这是高原反应,要吸氧。”接着他到服务台拿了一袋像枕头袋似的氧气袋拉出输氧管给她躺着吸氧。 真想不到刚才她还高兴地吃着大闸蟹,现在却像重病号一样躺着输氧。我守在她的身旁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 “很难受,比晕车还要辛苦,看来到外面玩是不能去了,你们去吧,我在这里躺着。” “过一回也许是会好的。” 我安慰着她。 我再次找到小陈问他高原反应要不要到医院去看医生,他说: “现在不需要,内地来的人很多都有这种现象。”我回到房子里默默地在她的旁边坐着。 下午的行程安排是参观布达拉宫,老伴说: “你去吧,我还是在这里睡觉,看明天会不会好一些。”我找到服务员请她们照顾,并更换了氧气袋以后即随队走了。 还是小陈给我们开车,车上增加了民航局的一位干部为我们作导游,他叫卓穆是藏族人,据他说,他家原来是个农奴,翻身后参加解放军,现在转业在民航局工作。我问他藏民有没有高原反应。他说: “在这里习惯了,不存在高原反应。但在高原的时间长了,到了平原,也有平原反应。我到过广西的北海,在那里昏昏沉沉的睡了几天才适应。”在车上说着话不一会即到了布达拉宫的山下,过去我看过布达拉宫的照片,对这座雄伟的建筑感到神秘及向往,现在我终于到了她的面前。 这座辉煌的宫殿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传说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 自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 现在的宫殿是999间房屋。宫堡依山而建,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这里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宫殿,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我们从山下看去,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 卓穆指着宫殿给我们介绍说: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和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组成。白宫是达赖喇嘛住的地方,红宫是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僧房住的是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里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我们在沿途的山石上看见挂着很多白色的哈达。这也许是人们来这里敬佛时留下的。汽车在曲折的石铺的斜坡路上行走着,最后我们到了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 下车后我们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这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介绍说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殿内除乾隆御赐“涌莲初地”匾额外,还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为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传说康熙皇帝为了织造这对幔,曾专门建造了工场,并费工一年才得以织成。从西大殿上楼经画廊就到了曲结竹普(即松赞干布修法洞),这座公元七世纪的建筑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我们对文成公主的塑像培加亲切,我们乘飞机来西藏已感到辛苦了,她是跑路来的啊,虽说是作为公主还有车马,但高原反应我想一定是会有的。 一千多年以前,文成公主告别繁华的唐朝都城长安,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给雪域高原带来了中原较为发达的医药、纺织、历算、造纸、制陶等技术,促进了西藏的发展,文成公主也因此受到了汉藏人民的爱戴。据说藏王吸取了汉文化进行了很多改革,还派人学长安学习。千百年来《文成公主》的戏剧演了一遍又一遍,人们在小说、诗歌、口头文学中也经常讲述她的故事。我后来写了一首七律: 汉家姊妹驾祥云,仪态温柔倍觉亲。 为国奔波荒漠地,爱民奉献善慈心。 藏王恳挚尊唐政,学子辛勤习汉文。 公主勋劳垂万古,谊联汉藏永芳芬。 红宫内的最高宫殿名叫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其中供奉清乾隆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大约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卓穆还给我们讲说很多稀世之宝,如几乎一公尺长的象牙,水桶那大的金水壶,巨型的珍珠塔都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过的。 在这里我又想到,集中神权王权一身的达赖喇嘛其尊贵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宫殿自然也是集中了西藏的宝物和财富。更重要的是聚集了能工巧匠智慧和心血。更是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骨肉情深。我后来写了又一首七律: 宫堡巍峨可摘星,依山巧叠百千层。 红墙紫阁安灵塔,白壁王城住众僧。 金瓦向阳光烁烁,珍珠伴佛亮晶晶。 无双古殿天工妙,汉藏长留手足情。 晚上我回到宾馆,老伴还是躺着吸氧,她晚上只吃一杯粥水。我说: “明天我们回成都吧,布达拉宫我们也看过了。” “再等一天吧,你们来一趟西藏也不容易,明天再和大家一起游览。”她说。 4月29日早上詹还是只吃一杯稀粥水继续吸氧。我随着其他同志参观了大昭寺和八角街。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寺殿高4层,上覆金顶。 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正殿有20根大木柱,柱上斗拱架梁,有天鹅、象等精美浮雕。 我对建筑不大懂,只是看看而已,这里给我的第一印像是藏民对佛的虔诚,我刚进门就见到一大群藏民匍匐在门前,这种拜神的方式我是第一次看见,他们手足同时在地上爬着前进,然后在门前无休止地爬着。我走近看了一下,他们匍匐下面的花岗岩石砖已显出一个个凹凸不平的印痕,可见这里的年代久远,也可见藏民对神的虔诚。可是当年不管怎么虔诚,农奴还是农奴! 我进了寺门以后见到一个穿着黄色僧衣的和尚坐在石上晒太阳,我走近前向他问讯,他客气地和我拉话。他说他是河南人,来这里几年了。他指引我看了大昭寺前的 “唐柳”,那是一棵巨大的柳树,相传是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柳树枝繁叶茂,绿意浓浓,在微风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过去。 大昭寺前的“唐柳”是汉藏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在“唐柳”下面,“唐蕃会盟碑”上刻有藏汉两种文字至今清晰可辨的:“唐蕃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的碑文。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祖国在繁荣昌盛。从文成公主到现在的援藏干部都是祖国的好儿女,还有许许多多的藏族人才也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我离开了大昭寺到了八角街。 八角街是围绕大昭寺修建的一条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它的历史和大昭寺一样悠久,街区之内,僻巷幽幽,曲途自通,宫殿大厦和民房同时相映,傍着古寺,弥漫着浓郁的藏族文化气息。我所看见的藏族妇女,她们几乎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个摇经筒不断地在摇转着。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大转轮,人们经过时都用手推转着,据说这样推转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 据说八角街长约1公里,共有居民2000多户,约6000多人。街道两旁商店林立,摊贩聚集,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常见的商品有酥油、酥油桶、青梨酒、甜茶、奶渣、牛肉、卡垫、氆氇、围裙、藏被、藏鞋、宝石戒指、藏刀、藏帽、藏币、摇经筒、经书、木碗等。从穿着来看,这里大多是藏民,还有汉、回族等。过去除藏族和少数民族在此经商处,还有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外商开设的店铺。 我们在这里浏览一会已是中午了,我们回到宾馆,老伴还是躺在床上没有好转,也只是吃一小杯粥水。我说: “拉萨的景点已看得差不多了,不然我们今晚到机场住宿,明天早上乘早班飞机回成都。”她同意我的意见。我即和民航局负责旅游的同志联系,他们也同意我们的意见。我们收拾行李离开拉萨。临走时我和老伴说: “我俩到了西藏几天,你也躺了几天,我们一起在布达拉宫门前照个相留念吧!”她同意了,汽车开到广场门前,她无精打彩地下车站着,我俩照了一个相,即离开了拉萨市区。 晚上我们在机场住宿,服务员很热情地为老伴送来一个氧气袋,我们即休息了。这一夜我们并没有睡好,她感到比在市区还要辛苦,后来我才知道,机场的海拨比拉萨市区还要高。 第二天早上我们很早就起床了,等着飞机起航。我们登机的时候,老伴感到走起路也困难了,服务员为我们找来了一架手推车,帮着把她送上飞机,并同时加了一袋氧气,她在昏昏沉沉地躺着。 飞机终于起飞了,随着飞机的远行,老伴的病也感到了好转,当飞机到达成都机场时,她可以走路了,我们到机场门前的饭店吃饭,詹也喝了一碗粥,一切病状都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