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环行中国游记/拉萨-喀什(3):多. |
[游记]环行中国游记/拉萨-喀什(3):多. |
2007-07-28 sina.com.cn |
6.15多玛 今天的行程比较从容,天还亮着就到了多玛。 多玛本是个兵站,只是后来又修建了一些吃、住、修理汽车的地方,反而更象个乡镇了。 在多玛附近几十公里长的路边,是一块细长的湿地,已经被划为保护区并用铁丝围了起来,在湿地里生活着许多只白鹤,象家庭,象情侣,我也不敢靠近,怕惊扰了人家的幸福生活。听说,如果运气好,还能见到成群的野马呢! 我们就住在了多玛兵站。住在兵站里又干净又安全。还跟前几天差不多,三个人住一个大房间,但宽敞了许多。主要是与解放军同志住在一个院里,就感觉到党中央的存在,心里踏实,那种感觉是很让人放松的。 天没黑,出去修一下车。修车的是一位头戴小白帽的小伙子,说起话来满嘴的羊肉串味。第一次感觉到,离新疆近了。 这里没有加油站,只有饭店或者修理店老板才有油。也没法分清楚是多少号的油了,只要有油能着车就行,反正我还要给他喝“红牛”。有人说“汽油增标剂”就象“伟哥”一样,吃了就有劲,我给爱车已经吃过几次“伟哥”,没感觉怎么样,加上了也就算加个保险吧。这里的油也奇贵,不按公升卖,而是按桶卖,那一桶有多少没有个准儿,反正估计这一升油要十多块钱,还好,被迫加私油的场合不是很多。 忘了提一下丁涛,那是我们在班公湖边遇见的一个小伙子,安徽人,二十七、八岁,体格健壮,性情开朗,一个人骑自行车出来旅行,已经有八个月了,从安徽出发,经过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广西、贵州、四川一直到西藏,要翻过界山达阪去新疆。一个人要自助单车游神州,很了不起,让我们肃然起敬。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见到他七个月后了,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他的消息:他还在外面游荡呢!那似乎成了他的一种生活。 6、15多玛—界山达阪—大红柳滩—三十里营房 6、15 藏羚羊 出了多玛兵站,往前一直在上坡。 天一直很阴沉,云层就在我们头上厚厚的积压着,路边的山上积满了雪。 “看!藏羚羊!”,忘记了是谁先发现了那几只羊子。只见四只藏羚羊就在我们的右方不远,警觉地注视着我们。藏羚羊被称作高原上的精灵,生命力旺盛,奔跑起来速度很快,姿态又很优美。其最具有标志的地方就是它的屁股:灰褐色身躯上长了一个白屁股,白屁股中间夹着一个黑色的短尾巴。因为曾长期被人类猎杀,藏羚羊对人类保持了很高的警惕性。当我们一停车照相时它们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屁股对着我们,而在照片里记下的就是它标志性的白屁股。 藏羚羊又称长角羚,栖息于中国西藏、新疆和青海三省的偏远高寒地区,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其外层皮毛下面被称作“沙图什”的绒毛异常精细,誉为“绒中之王”,可以用来织成华丽的披肩,一条沙图什披肩轻薄的可以从手指上的戒指缝隙中穿过,价值数千甚至上万美元。而唯一能获取藏羚绒的手段就是将藏羚杀死。因此葬羚羊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好在这几年政府的保护力度加大,种群数量才有所恢复。西藏人管藏羚羊亲切的叫羊子。 再往前不远,山坡上又有一群藏羚羊,足有二、三十只,队长还想爬上去拍照,羊儿们可不这样想,把队长当成了猎手,早跑到很高的山上去了。 6、15 界山达阪 在藏羚羊带来的兴奋之中,车驶上了一个高点,根据里程和海拔判断,这个区域应该就是界山达阪了。 这里的景象我从没有见过,简直就象在另一个星球,也像是在天宫里面:放眼所见,是一个纯白色的世界。地是白的,山是白的,云是白的,白的干净,白的彻底。雪如新制的精盐,以其清纯一色包容了一切自然景物;云似初夏新棉堆砌在山峦,弥漫在山脚,似凝胶般固化在一起。不知道是雪飞舞起来成了云,还是云凝固了成了雪;分不清哪里是大地,哪里是山冈,那里是云朵,整个世界笼统归一了。这是一个白色的星球,而星球上的天空却是深蓝,一尘不染,让人心醉的蓝色,洁净如洗的蓝色。 山窝之中有一叫做龙木错的湖面,湖水又是蔚蓝色,又是那一尘不染,让人心醉的颜色。那精灵又出现了,一群,又一群,有几十只,在湖边啃食着草,舔食着雪,那么自在、悠闲,象似闲庭信步一样,回首顾盼之间向我们传递着幸福的信息。 万类霜天,如此自由!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胜境如斯,这不就是天堂吗? 多少书上都把界山达阪描写成高处不胜寒、缺氧危险的地方,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极美致纯的胜景?不知是哪一段前生修来的福份! 过了界山大阪,就是新疆的地界了。 界山达阪界碑上写着海拔6700米,而我腕表上显示的海拔是不到6000米。 云在山边,湖在云间 界山达坂 野生盘羊群 6.15 界山达阪再往前要经过一个死人沟。当年解放军在这里巡逻,因为高原反应,一个连的士兵全部牺牲在这里,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其实在地图上这里应叫泉水沟的。大概因为忌讳这件事,或者是恐惧于这个名字,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大部分路人不会住这里。路边的地标上干脆就取消了这个名字。但当我们路过这一段路时,也觉的天空阴沉的可怕,阴森森的,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冰雹,风呜呜地吹着,不知是否在提示我们:路过这里,不要忘记长眠在这里的战士们,是他们开辟了这条高原之路。 路过大红柳滩时确实看见了红柳,晚上住三十里营房,也是部队的兵站。 6、16三十里营房—叶城—喀叶 6、16 昆仑山 今天翻越昆仑山。 虽然我们过了界山达阪就算进入了新疆地界,但是仍然在青藏高原的昆仑山上,海拔仍然很高,平均在4000-5000米。 昆仑山上刚下过雪,很美。但路途难走,积雪在路面上结成了冰,多亏我们的越野车有ABS,不容易侧滑。 昆仑山,山体壮阔,硕岩峭峻,巨峰拱天,有横空出世之势,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都有昆仑山的故事和传说。 但就昆仑山自身而言,并不比这几天来过的山美多少或险多少,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提到他呢?可能是他处于高原外缘,很容易被发现的缘故吧。 这附近向左有一条路,是通向乔戈里峰的。乔戈里峰海拔86ll米,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国外又称K2。在电影《垂直极限》中所表现的那坐美丽但充满凶险的山峰就是乔戈里峰了。 6、16 进入叶城 当车子前进时,海拔在不断降低,旁边的绿色植物开始多了起来,可以见到树了。我知道离真正的新疆不远了。 当车子从二排杨树中间穿出最后一道山谷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前面不见了高山,代之以一望无际的平原,平原上虽然也荒漠化,但沙土中却长着过膝的青草;路是平整的柏油路,路两侧是叶子泛着油光的一排排杨树;人的面孔也具有了明显的异国风格,头上都戴着小花帽;有老人家赶着毛驴车,车上拉着青草;路边小摊上摆放着各种水果…这才是真正的新疆! 经过二十多天的辛苦折腾,我们终于从高原一侧走到了另一侧。 我们成功了! 这时,如果有人欢迎我说:“欢迎回到人间”,我一定会热泪盈眶的。 6.15 新疆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脉,南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南部是塔里木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我们现在的位置正好在南疆的西南端。 南疆的国道是一个环线,是紧靠着昆仑山和天山脚下修建的,环形公路中间包围着的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塔克拉马干沙漠。 出叶城往右是去往和田。玉石、丝绸和地毯是和田的三宝,尤其是和田玉更广为天下知,在全国各地的商场里都能见到她的影子。黄金有价、玉石无价,许多人靠一块玉石一夜暴富改变了命运,我们队长还跃跃欲试呢,老早就开始侃玉了,遗憾的是我们的计划行程是另一个方向。 6.16关于叶城 中午饭是在叶城吃的,是一家北方风味的饭店。饭店的服务员很客气,给我们送来一包核桃,不收钱的。原来这附近的山上有很多野生核桃树,有摘不完的核桃,现在到树下还能找到去年掉落的核桃呢,如果在其他地方,野核桃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可能早被摘光了。新疆的富庶可见一斑。 饭店门口有卖西瓜的。新疆的瓜是有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口感上乘。杜姐去买了一个回来。切开一尝,虽然感觉过几天吃才更好,但这对于我们刚下山的人来说,已是莫大的享受了。 在高原上,只有眼睛在天堂;而在新疆,我们把所有的器官都带进了天堂。 吃完饭,坐在门口看着天,磕着葵花子,享受着长途艰辛之后的满足。 这里的沙很多、风很大。天空的一半是晴朗的,而不远处的一半却是黄色的,象一块黄色的幕布一直拖到地面。店老板告诉我们,那是沙尘暴,每年上半年都会有沙尘暴,我明白了为什么看见路边的妇女连头带脸的包着纱巾,原来如此。 马上躲闪!进屋后关上门。不一会儿,我们的天也变黄了。 6、16 出了叶城,向西北顺着G315前进,在英吉沙县我们停了下来。在这里停留是因为这里有闻名的特产—英吉沙小刀。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刀的习惯。东北的鄂伦春人,西藏的康巴汉子,大草原上的蒙古牧民,都喜欢在腰上佩一把刀,除了装饰以显示英武之外,也有许多的实际用处,切瓜、割牛羊肉、防身,都离不开刀。南疆是维吾尔族比较集中地定居的地方,这里的男人几乎都要带一把刀在身上。而现在的刀,除了实用外,更加工艺品化了,尤其是这里的英吉沙小刀,制作很是讲究。仅刀柄就有很多样式,有直的,有弯的,有铜质,有不锈钢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甚至就直接用羊角或鹿角做柄,而且是用一大块有分枝的角来做柄。柄上的装饰也色彩缤纷:有的镶着五彩的玻璃,有的镶着塑料块,而上等的刀柄干脆装上宝石,珠光宝气,夺人眼目,刀的价值基本在刀柄上了。刀身基本都是一面有锋,刀尖挑起,刀刃呈白色,没有开刃的地方是淬火之后的黑色,有的刀身上还有血槽,但装饰用刀基本上是平面的。工匠们还不忘了把工厂的牌号刻在上面,有名气的师傅还会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小刀全是手工做出来的,名师才会出名品吗! 第一次在新疆在界向新疆人买东西,心里有点胆怯,讲起话来小心翼翼的。以前听说过,到新疆要小心,疆独特力很猖獗,搞不好会动刀子的,而这里摆满了刀,还是小心点为妙。不买别问,问了就买一点,这是我的解决方案,最后还是买了几把小刀安全离开了这里。 6、16 喀什 维族风情 天傍黑时,进入喀什地区的首府—喀什市。 喀什市是一座维吾尔族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民族特色浓郁,在整个新疆地为都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男人们都戴着传统的小花帽,女人们都围着丝巾,穿连衣裙,小姑娘头上扎着又细长又长的小辫子。集市的商品也以本地出产为主,货摊上摆着铜制的手工器皿,维吾尔族工匠们在旁边敲打着制作一件件作品;商铺的墙上挂着丝巾和毛毯,图案各异,色彩以素雅为主而不会缤纷鲜艳。烤得焦黄的馕――维族的主要食品一摞摞地摆在路边,街上的餐馆虽没有挂出清真的招牌,但那是不会有例外,牛羊肉是那里的主食。随处可见烤羊肉串的小摊,旁边摆着几把矮凳,小推车上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瓜果,有西瓜、哈密瓜、甜瓜,还有一些瓜是我们从来没见过也叫不出名字的。喀什是塔里木盆地西缘最富饶的绿洲之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盛产各种水果,如果再过一些时间,葡萄、石榴、无花果、桃、杏、白梨就会露面了。 维族人的体格一般来说都比较健壮。男性的长相大致可分两种。一种和我们汉人一样,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另外一种人长得比较欧化一些。维吾尔人的祖先自从公元840年从漠北地区迁徙到西域以后,曾经不断地和当地其他的民族有过血液融合,可能是欧罗巴人的基因在起作用吧。有一些维族人肤色偏白,头发是浅黄色的,眼珠或灰或褐。 不管是黑发还是黄发,维族人共同的特点是鼻子长得很直;眼窝很深,双眼皮;眼窝深了眼睫毛自然就要往上翘的,维族人的幽默和俏皮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他们弯弯的眼睫毛上体现出来;还有,维族人的眉骨都很高,他们的眉毛突出额头很多,不像汉人的眉毛仿佛直接长在一个平面上。维族女孩子从小就用奥斯曼草染眉毛,他们的眉毛都很浓。 跟本地维族人讲话开始很不习惯。他们说讲话时,每句话都以升调结尾,显得阴阳怪调、盛气凌人。但有事需要帮忙时他们都很有热心肠,比如问路,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清楚,恨不得就给送到地方,当然,最后还是以升调结束每句话。我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种语气习惯,并开始在我们三个人之间推广使用,并收获了很多欢声笑语。 6、16 色满宾馆 在军区朋友的安排下,我们住在了色满宾馆。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经理,她是一位维族姑娘,名字叫古丽,汉语意思是“花朵”,虽然年纪不轻了,但是有一种少见的风韵。酒店里的年轻维族姑娘很多,跟古丽一样,都有着很迷人的长相: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牙齿洁白,嘴唇红润,身材挺拔,落落大方,曲线玲珑,凹凸有致。看起来都是来自异域的美女。 色满宾馆原是建于上个世纪的苏联领馆,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宾馆内部装修明显保留了苏联时期的建筑,浮雕、彩绘和壁画都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只有地毯上才能看出维吾尔族风格的影子。作为一个涉外宾馆,这里设备平平,但据说服务上流,曾被评为世界十佳宾馆之一。我们没机会享受宾馆的超值服务,当然也就不知道是怎么被评上世界十佳的。 6、16 伽师瓜 晚饭后买了一个伽师瓜。果肉是软软的,微微有些黄色,有点象黄油的感觉;入口又香又甜,很有口感,只是这瓜太软不好运输,所以在内地吃不到。八元一斤,这里卖东西都是按公斤算,而不是像内地按市斤算,与国际接轨的很彻底嘛! 6、16 为搓板路祭 今天的时空是漫长的,很长的一天,很长的一段路。在今天的这段路上,我们终于摆脱了艰苦的搓板路。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来评价搓板路。 藏区的路,没有多少是好路。从昌都到那曲,从日喀则到阿里,从阿里到新疆,从安多到改则再到狮泉河,绵延几千公里,到处都是清一色的搓板路。这是那一地区唯一的路,唯一的搓板路,没有了搓板路,也就没有了路。 这世上本没有搓板路,在肩扛手提时代,在牛驮马拉时代,砂土路都不需要,到处都是平整结实的土地,到处都有路;社会发展了,机动车开了进来,才有了路。本来平整很好的砂石路,在一辆又一辆机动车一遍又一遍的辗压下,路才变成了搓板路。 搓板路,像是在平地上用刀刻出的沟痕,一道紧挨着一道,又像是一段段圆木铺成的栈道,波浪形的起伏,延展着,上山下山,没有尽头。 搓板路,是通向天堂的梯子,远方有布达拉宫、阿里古格,远方也有四川的富遮和新疆的繁华,那里是藏人梦想中的天堂。 搓板路,是一条生命线。几十万铁骑沿着这些路开进边境线,守护着疆土,让我们可以平静的生活;油料、盐巴、粮食、布匹,也在这条大动脉中源源不断地进入藏区各个角落,让牧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佛祖的功劳。 搓板路是通向炼狱的阴桥。它能够把车牌颠簸掉下,把减震器颠得漏油,把螺丝颠断,把行李箱和背包磨破,把车厢的塑料磨花。它能让汽车散架,能让人肝肠欲断,它能让人从理智变暴躁,从希望变绝望,它能让人没有了斗志,丧失掉信心! 搓板路就好像如来佛的手掌心,谁也躲不掉。路中间搓车就靠右边,右边也搓;靠左边,左边还搓;下了便道,便道也搓;看似好一点的一段路,重新驶上主路,仍然搓声不断。车开得慢,搓得人跟车一同起起伏伏;车开得快,搓得人浑身发麻,手掌红痛。曾想过远离搓板路自己开一条新路,没问题,到处都是路;可是当几个转向过去后找不准方向了,还要向电线杆下靠拢,这才发现,电线杆下就是搓板路的天下,就算是孙悟空又奈何? 搓板路考验了我们,走过来的都是英雄。自信心陡然倍增,再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害怕的了,还有什么比搓板路更难让人忍受的吗? 孙悟空虽然被如来佛压制了几百年,但最后不是成了斗战胜佛吗! 搓板路还奖赏了我们。搓板路上有挂泥带紫的虫草,有列队致意的藏羚羊、藏野驴,有珠峰的金色旗云,有界山达阪的银装素裹,搓板路上有阿里古格的神秘,也有冈仁波齐、玛旁雍错的圣洁和巍巍昆仑的豪迈。 但是―― 我要享受珠峰的第一缕阳光,却不想难为我的胃肠。 我想去欣赏扎达土林日落的辉煌,却不想让车开得与牛车相仿。 听吧!―― 机器的轰鸣已经响起,平整的水泥路已经开始一段段铺就,开山的炮声,就是为你送行的丧钟,你的身影必定要远离这个崭新的生命! 别了,搓板路! 今日为你盖棺! 你一路好走!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6af53001000agl6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