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中国最美的沙漠:巴丹吉林 包括地理学家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相信,面积居世界第四、中国第三的<a><U><STRONG>巴丹吉林</STRONG></U></A>是最美的<a><U><STRONG>沙漠</STRONG></U></A>。然而身临其境,美丽的背后是潜在的性命之忧。起止点之间近65公里的徒步里程,如何峰回路转而不迷失方向、保持体力消耗与水消耗的平衡、突发性补给中断时的应对,是我们这支队伍率先面? <CENTER><IMG src="http://cimg2.163.com/travel/2006/9/1/200609011338590c512.jpg" border=0><BR></CENTER> <P > </P> <P >当我的体力几乎透支殆尽的时候,为了登上被誉为“沙漠<a><U><STRONG>珠峰</STRONG></U></A>”的毕鲁图,我不得不放弃最后一点维护形象的努力——终于手脚并用。“还剩最后10米,难看就难看了……”。</P> <P >朔风吹塑而成的沙山,其外形嵯峨挺拔,然而即使轻如鸿毛的甲壳虫一路而上其留在沙面上的“脚印”仍清晰可见,体重平均为60公斤的我们朝峰顶冲击,双脚克服重力做功,每次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能量是被虚软的沙子消耗掉了——大步伐小进度。</P> <P >如果这还是沙漠徒步的常态,那么距离毕鲁图峰顶最后一个15米,水平倾角大于70度,我们正可谓“不进则退”,双手狠狠插进沙子,试图抓住什么,而两支脚每步都要狠狠踢进沙子,咬牙逆沙流而上。记得一个<a><U><STRONG>登山</STRONG></U></A>发烧友曾经纠正我的用语:“业余的才叫爬山,专业的称之为登山”,如果她来毕鲁图,就明白什叫“爬山”了。</P> <P >徒步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4天,我和其他7位队友终于站在了可以看到“七个海子”的毕鲁图顶峰。作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工作人员,我们此行的任务是为几个月后的一个徒步挑战赛探路,起点是沙漠与戈壁的交界,终点是位于巴丹吉林腹地一个叫作诺日图的湖泊。</P> <P >包括地理学家在内的很多中国人都相信,面积居世界第四、中国第三的巴丹吉林是最美的沙漠。然而身临其境,美丽的背后是潜在的性命之忧。起止点之间近65公里的徒步里程,如何峰回路转而不迷失方向、保持体力消耗与水消耗的平衡、突发性补给中断时的应对,是我们这支队伍率先面临和必须成功应对的挑战。</P> <P >我们坐在毕鲁图峰顶,在手绘徒步穿越路线图上写下注释:“2006年6月19日,毕鲁图峰顶,北纬39°50′45.5″,东经102°28′22.0″,从音德日图海子边的营地出发,相对高度500米,不负重情况下最短耗时100分钟,阴天情况下登山至少需要500毫升水(矿泉水常规瓶一瓶的量)”。</P> <P >水,是能走出沙漠的致命参量。“4天的行程,16人的消耗,10箱矿泉水够嘛?”出发当天,在阿拉善右旗额尔呼图格镇西北宾馆院子里,同样的疑虑我向负责后勤采集的老陈问了两遍。答曰:“肯定够,我们的向导是沙漠土著,知道哪里有泉水。”</P> <P >“这10箱子水的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队员张钊负责将来挑战赛的后勤保障协调工作,他接着算了一笔账:10箱矿泉水,一共240瓶,16个人,每人一共15瓶水,按计划在沙漠宿营3夜4天,每人每天4瓶水不到,也就说只有2升。</P> <P >一般认为一个成年人一天最少2至3升,4升为最佳状态。但在野外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到保障车的载重限度,带太多可能会影响其他物品的安排。2升是最低保障,我们每天饮食中都会补充水。况且我们做饭的水是不包括在里面,完全靠就地取材。“所以说,应该可以坚持。” 张钊的推断让我勉强放心了。</P> <P align=center> <IMG src="http://cimg2.163.com/travel/2006/9/1/20060901133851af488.jpg" border=0></P> <P >后来我们做的记录显示:阴天和不负重情况下,一日徒步之后队员平均每人耗水量是4瓶矿泉水——老陈计算可谓精确,但确实让人后怕!因为公认的科学计算结果是: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进行体力活动,人所消耗的水也要比阴影下多三倍。</P> <P >老陈并非预先知道未来的三夜四日行程居然是连续的阴天(据他说,巴丹吉林在夏季连续两天阴云密布的情况都很罕见,我们这次运气出奇的好)。即便一路上有淡水泉,但取水需要一辆保障车前往,如果取水车出意外(三天当中保障车有数次翻越沙山时如困兽在笼)呢?</P> <P >书归正传。三个小时之后,当全体队员乘车“沙海冲浪”(徒步的起点在沙漠深处),与我面对面坐在<a href="http://daily.travel.163.com/sight/province.jsp?id=1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blue>北京</FONT></A>吉普2020斗子上的老夏对我说:“在这样颠簸的车上我竟然可以睡着。有一次午后两点多钟,我一个人开车,车突然坏了,不得不放弃,当时我手里只剩半瓶水。</P> <P >我在背阴处待到天黑,然后上路……走进一个牧民的家里,主人放牧不在,吃喝随便,就是不能拿走东西。”老夏和老陈都是南方人,来阿拉善右旗已经多年,对这片沙漠已然十分熟悉,从他们二人的言语,我做出一个总结:巴丹吉林并非罗布泊那样的“死亡之海”,其间有水,有人家,甚至还有羊群和驼群。</P> <P >两年前的一个冬天,向导老黄对我说:“罗布泊就是我们的菜园子,每条路都了如指掌”。两年后的这个夏天,我在进入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