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藏印象之十二:拉萨一瞥 |
[游记]西藏印象之十二:拉萨一瞥 |
2008-04-09 sina.com.cn |
我们在拉萨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的拉萨简直就是一个小四川。因为,满街都是四川人,开酒店宾馆的、开餐厅茶楼的、开洗脚屋,美发厅的、开旅行社,照相馆的、还有民航售票处、房屋中介、服装店、水果摊,不一而足。我们在拉萨期间,每天晚上换着花样去吃鱼:巴王府、巴蜀鱼乡的火锅都各有特色,把我们辣的可欢了。我注意到,街市上卖羊肉、牛肉的多为回族弟兄,好象只有卖酥油茶和粘粑的是藏族人民,那么住在拉萨的藏族人民都干什么去了呢?他们的谋生手段是什么?他们不会都涌到寺庙里去做和尚了吧? 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西藏长期以来的民生凋敝、社会匮乏是否与这里的浓厚的宗教气氛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据我所知,这里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是喇嘛、和尚;最辉煌的建筑是寺庙;最漂亮精美的佛品是唐卡;所以,西藏最优秀的人才应该流向这些职业和行当,长期受这样的社会理念的影响,西藏成为中国经济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最近20多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失去平衡,东西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为缓解这巨大的落差,政府发动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口无偿援助,也许中央政府的苦衷不言自明吧。就我所知,我们去过的地方都由内地省市分别“承包”了,如拉萨市由北京、江苏援建,林芝地区是由广东、福建援建;那木措由浙江援建;日喀则由上海、四川和山东援建,我估计这种援建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且不必征求纳税人的同意,因为纳税人的思想永远和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 也许是受神秘、奇特的藏传佛教,民俗风情的影响,这里连交通管理方式也与众不同,令人匪夷所思。因为西藏多山,不少路段道路崎岖、险峻,泥石流、山体崩塌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西藏地广人稀,开快车引起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限制车速从而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本也无可厚非,有趣的是,拉萨的交通管制是在公路两端各设置一个检查站,一边是填单,记录进入该路段的起始时间,另一端的检查站是记录汽车离开该路段的时间,然后用该路段的距离除以进出该路段的时间差,算出平均速度,与该路段的限制速度相比,每超出一分钟,罚款100元。司机大佬文化再低,加减乘除还能应付,快到出口检查站时,先停车自行计算是否超速,若一路汽车超速行驶,时间尚短,司机大佬会将车停在路边,甚至就停在距离出口检查站不足500米,交警的鼻子底下等时间,时间一到,一踩油门,就将记录纸交给交警,安全过关。所以,在出口检查站附近都可以看到许多车停在那里等时间,而近在咫尺的交管人员也不会过来询问,这样的形式主义实在是搞笑! 初来拉萨适应高原反应那段时间,也经常收看电视打发时间,通常我将电视台锁定“拉萨电视台”,以尽可能多的了解西藏的情况。一如内地的电视台风格,西藏自治区领导的会议学习、开业剪彩、下乡视察等活动仍然是晚间新闻的“例牌菜”,看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趣,浓厚的政治色彩对我们旅行者毫无用处。期望新闻节目之后有一些轻松的娱乐节目,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节目之间居然也与内地一样充斥着美容、丰胸之类的垃圾广告。我也注意拉萨街头售卖影碟的摊贩也将美国最新大片、港台娱乐片的广告放在显要位置,服装店的玻璃窗上也贴满了搔首弄姿、坦胸露乳的现代美女。我心中掠过一丝不安,担心长此以往,会否对西藏文化带来持久的,而且不可逆的毁灭性影响。年轻一代的城市西藏青年已经开始接受舶来的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也会渐入人心。我想起在拉萨藏医院就医时,医院里的藏族小护士一边给我扎吊针,一边歪着头,用耳朵和肩膀夹住手机,那动作优美而娴熟,除了脸上多了两抹漂亮的“高原红”之外,与我在香港地铁见到的本港时髦女孩毫无二致,她使用的手机款式和功能不知道比我的正在使用的手机要高出几代了。 随着进入西藏的现代交通越来越便捷,随着西藏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程度,随着入藏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随着电视新闻媒体推波助澜,西藏还能洁身自爱,保持她的神秘性和纯洁性吗?寺庙里供养的诸位神佛能抵御铺天盖地的西藏旅游热,保佑西藏的文化生态不被破坏吗?但愿不要出现那可怕的一天:布达拉宫、大昭寺只是地方财政敛财的工具;转经筒、玛王堆成了民俗博物馆的展品,磕长头成为舞台表演的作秀节目了。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162a901000bqh.html31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