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旅店窗前,小雨还没有最后停,一个认真朗读课文的童声从楼上传来。街对面就是五十多度的山坡,满是树木,徇着潺潺的水声,山间挂着一道瀑布。一幢四层的房子倚山坡而建,临街一边是一道长长的阳台,摆着几盆花,一个老先生慢悠悠地用一个大水壶浇水。看山势,估计这房子的后背就靠在山上,是没有后墙的。从旅馆的晒台望去,满眼是青山葱茏,一大群鸟儿在山林和镇子之间盘旋,这真是早熟悉而这几天已陌生了的景象。
街道十分的泥泞,走起来粘脚,其实这樟木唯一的街道也就是318国道,很难相信。因为山太陡,路不断地绕极紧的之字,使全镇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有临街的一面。也因为山陡地少,樟木很少平房,一般的房子都在二层以上,有许多三、四层的小楼,多是红色,十分的醒目。
两边是连片的商店,街上行人众多,藏汉都有,一些凹眼高鼻的尼泊尔人推着满载麻袋的自行车匆匆而过,这是至今所见到的最没有架子的外商。尼泊尔的车可以入境到樟木的,在这里再把货物转到中国的车上运入内地。路上果然停着一些尼泊尔的卡车,全是厢式货车,高高大大的,但从头到脚涂满了各种花纹,装饰得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玩,据说,这是南亚一带的习惯。
小镇的尽头,海关直接把大门建在街上,明白地宣告着樟木的口岸性质。便不禁想起西藏人都把樟木叫做樟木口岸,颇有一种亲切感,大概是西藏对外交通不便,很珍视这个全区唯一的一类口岸吧。
樟木镇里有一个挺大的烈士陵园,就在镇子的北半部分,门口是高高的台阶。不知道里面埋的都是些什么人,去瞻仰了一遍,陵园至少使用到1988年,靠外面有好几块墓碑都是这一年立的,碑上只刻着牺牲者的名字、籍贯、生卒年月,而且生和卒之间,大多只有20来年的间距。更里面的墓碑连字也有些模糊了,能辨认出的立碑人都是“武水电”,该是武警水电部队罢。
陵园门口的草坪上,几十个当地的藏族居民围坐在一起,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在读着什么,还有人拿着小牌子计票,看样子是在进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在此地进行基层政权的建设也恰如其分。
.... 查看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