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高原的阿拉善、鄂尔多斯、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我都转过敖包。转敖包是蒙古人祭祀祖先、祈求幸福的一种仪式,我到草原多了,心中草原情怀愈加浓烈,入乡随俗,转敖包也就成了再三许下心愿、期盼平安的寄托。 青藏高原没有敖包,却分布着座座玛尼堆。其实玛尼堆与敖包叫法不同,构造与含意一样,都是人们用石头层层垒高,中间插上树枝、五色小旗(经幡),作为判定方向的标志、祭祀祖先和寄托心愿的圣物;信佛的和专门前来祭祀的人,要捡拾附近的石块添进敖包或玛尼堆,垒起一间“小屋”,然后顺时针转三圈,许个心愿。这种相同习俗,印证了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的历史。因此,我在西藏林芝的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见到玛尼堆,就非转不可了。 尼洋河下游的河面很宽,流水平缓,而且河中有多处泥沙积淀形成的绿洲,洲上树木、庄稼和牛羊交织,伴着粼粼波光,十分恬静美丽,让人有一种置身江南水乡的感觉。雅鲁藏布江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从西边匆匆而来,在阳光照射下升腾起白白的水雾,像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到这里牵上尼洋河妹妹的手,继续向东流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远远望去,两岸深蓝色峻岭交接,中间露出雪山尖尖的峰顶,意境非常深远。尼洋河以西、雅鲁藏布以北的岸边,竖起一块石碑,用英、藏、汉三种文字刻着“江河汇合处”。碑旁的玛尼堆,被人插上一根松树枝和一面白色经幡。显然,在我们到来前,已经有别的心诚者祭祀过。 玛尼堆附近,散落着不少石块。西藏山多,石头也多,为玛尼堆“添砖加瓦”比较容易,换了在大草原,想找块石头还真难。我与同行的羊城晚报记者张小磊、编辑陶勇一起,先是许了个愿,祝送医送药进林芝的队友平安吉祥,祝亲朋好友同事身体健康、事业兴旺,然后虔诚地绕玛尼堆三圈,并且留下了“倩影”。 在西藏,信奉佛教的人们顺时针转玛尼堆、转措高湖(即巴松措,意为“三座岩石山下碧绿的湖”,位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信奉苯教的人们逆时针转苯日神山(位于林芝县雅鲁藏布江北侧),都是为了修炼,在徒步跋涉磨难和虔诚信仰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行。积德行善,对社会没有坏处。老人们走了大半辈子人生路,坎坷蹉跎都曾经有过,到头来能够彻悟,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在宁静与淡泊中找到归宿;年轻人经风历雨之初,懂得向上向善,自觉守护善良,自觉把“我为人人”放在首位,从中获取“人人为我”的欣慰,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转山、转湖、转玛尼堆,乃至佛教中的转世之说,走的都是一个圆,都是不同方式的轮回,从某一点出发,最终又回到这个点上,只是提升到更高层次。 我站在玛尼堆旁,面向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想了很多很多。西藏的雪山圣洁,尘埃不到,江河由雪水汇聚而成,也就一样的圣洁。人在圣洁的环境里,会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回归本来面目。一切做官、得利或者加害于别人的企图,都随着这雅鲁藏布飘渺的水雾烟消云散,只剩下尼洋河般清澈秀美。我向往青藏高原,就是向往人生之圣洁,追求在默默无语中为社会和他人做点好事,努力争取一辈子不做坏事。如果把青藏高原的圣洁,与内蒙古草原的宽厚、新疆大漠的坚韧、浩瀚海洋的深沉结合起来,便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