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墨脱游记(3)

[游记]墨脱游记(3)

2007-07-26    97tour.com

墨脱游记

作者:西藏游记网 - 检索:

墨脱游记,墨脱旅游欣赏,墨脱旅行日记

甘德乡曾经有一对兄弟得了痢疾,他们去看巫师。巫师占卦说是“鬼缠身”,需到野外躲鬼。兄弟俩躲了一周,病情反而加重。巫师说,鬼不肯离开你们,回家等死吧。当地医生闻知,便每天来给这对兄弟输液、送药、打针治病。一周后,兄弟俩病愈了。从此,兄弟俩逢人就说,医生确实比天神高明得多。在今天的墨脱,找巫师看病已成了笑话。

两年前,墨脱两个乡突然爆发流行性痢疾,政府及时派直升机运进药品,很快控制住痢疾的蔓延。

目前,政府在墨脱实行免费医疗制度,为此,政府每年拨出四十万元。

石锅重又走俏

一种几被历史淘汰的石锅,近两年又重新在墨脱流行起来,并成了紧俏货。

墨脱人称这种石锅为“可”,过去是当地人唯一的炊具,煮饭、烧水、酿酒全靠它。

墨脱地处西藏东南的丛林峡谷,一直不通公路,金属制品难以传进来。最初人们是把粮食装进竹筒里烧熟了吃。后来,他们发现把玉米糊摊在薄石板上可以烧出95喷喷的饼来;再后来,他们就在石头上凿出窝窝用以煮食物,于是产生了最初的粗陋石锅。渐渐地,石锅被制作得又薄又耐用。

到了六十年代,墨脱有了马行道,人们进出方便起来。很快,轻便、受热快的金属饮具传入并被广泛接受。

几年功夫,墨脱人家庭中的石锅差不多全换成了金属锅,连结婚时以石锅作彩礼的传统习俗也被金属锅所替代。一些富裕的人家还用上了高压钢锅。

但人们仍按传统做法煮饭。他们把粮食、蔬菜、盐等一起放进锅里煮,熟了即成“土巴”饭,用手抓著吃。

这两年,墨脱的生产发展很快,打的粮食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墨脱人也就讲究起吃来。他们把主食和菜分开做,偶然发现石锅烧菜、炖肉别有一番风味。于是,久弃不用的石锅重又派上了用场。

每逢节日或遇亲友来访,墨脱人就拿出石锅烧上几个不同风味的佳肴待客。连新婚的年轻夫妇也总想方设法置备一口石锅。石锅的价钱现在已比金属锅贵出几倍。

一些聪明的墨脱人还把石锅当成一条致富的路子,背出山去卖到拉萨等地,让城里人在追忆远古历史的同时品尝一下昔日的石锅菜肴风味。

教育使他们摆脱落后

世居墨脱县的门巴、珞巴人,过去全靠结绳或数木棍记事。而现在,从学校门迈出来的门巴、珞巴族干部已开始用现代知识建设家乡。

墨脱县位于偏远的西藏东南边境。我们行至背崩乡,看到一处当地少有的砖房,四大间,全部白铁皮盖顶,在尽是木板房的村寨里显得很特别。走近了听到琅琅书声,知道是一所学校。教室里木制的桌椅、黑板结实整齐,教室旁边还有铺著被褥的学生宿舍。

此后又走了其它几个乡,看到的学校虽不都像背崩这样是砖房,但也是宽敞、明亮的厚木板建筑,桌椅正规。县上的同志告诉我们,国家每年拨给墨脱的教育经费达30万元,而墨脱县的人口只有8000多。

墨脱县60年代初还很少有人识字。是解放军首次在这里办起了识字班,教人们学习藏文和汉字。直到今天,在墨脱县墨脱村村头的稻田中央,还保留著3棵大树,当地人说这是当年为纪念解放军教他们认字栽种的。尽管稻田在这里少而珍贵,可人们就是舍不得砍掉它。

再后来,一位自愿放弃北京优越条件的大学生赵潜德背著行李、干粮、书本走进丛林山寨,办起了墨脱第一所小学。现在,墨脱县的学校已发展到12所,乡乡都有。在墨脱县墨脱乡小学我们了解到,这里的7名教师中有2人从中央民族学院和西藏大学毕业;还有2人是中师毕业;其他3位都到内地受过专门培训。

墨脱县的孩子上学全部免费。这是国家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策。从1985年起,国家又在这些地区实行了“包吃、包住、包上学”政策,墨脱县的每个学生除了免费读书外,每月还可以领到15?25元的生活补贴。

墨脱县现在还不具备发展中学教育的条件。为保障这里学生受教育的连续性,孩子们小学一毕业,就被送到拉萨、林芝等地区和内地继续上学。林芝还创办了专门接收门巴、珞巴学生的民族中学。

转自:http://www.97tour.com/tibet-travel/motuo4/index_3.html25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