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特约记者原创:我的墨脱日记(二) |
[游记]特约记者原创:我的墨脱日记(二) |
2008-07-22 tibet.cn |
进入墨脱 2006年7月28日 (晴) 早上七点半准时出发。我们在林芝的墨脱办事处登上了墨脱县的V6车,这是目前办事处最好的一辆车,司机叫云登,已经在这条路上跑了10多年。 中午11:40,我们赶了236公里,到达波密。这是川藏公路上的一个热闹而有藏东特色的县城。大家在县城的一家餐厅匆匆吃了午饭。12:30继续赶路。 走出波密县城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汽车拐上了通往墨脱县的扎墨公路。 前往墨脱县城路上遇到泥石流路段 在扎墨公路的9K处,司机告诉我们说,到11月份大雪封山后,大家只有从这里开始翻山了。车根本不能走。汽车在土路上行驶了约一个小时,中午2:20分,我们到了24K。 24k是进入墨脱的第一站。这里有两栋小木房,南面的一栋上面用红漆写着:24K。路北面是一栋新修的小木屋,周围有许多白色的和五彩的经幡。 记者在24k的留影 我们一下车,24K的办事人员就迎了上来,和我们的司机打着招呼,等我们拍完照片上车要走的时候,办事人员又赶上来对司机说,这里最近又发现了三具尸体,是去年大雪封山的时候失踪的人,现在随着冰雪的融化给冲下来了,因为这里没有卫星电话,托我们到80K的时候给波密县公安局打个电话报告一下。 此后,我们就开始翻越海拔4200米的嘎龙拉山,走了1个多小时弯弯曲曲的山路,准确地说这不是路,而是从乱石堆里压出来的路,我们随着颠簸不止的车一起摇晃,路很窄,再加上一些路段泥石流冲刷下来的砂石,路就更难走了。在一个拐弯处,我们的车遇上了从对面开过来的一辆大卡车,大车已经无法往后退了,但是大家都过不去,我们的司机把头伸出窗外看了看车后,认为还可以往后退点,就边拐弯、边下坡、边往后退,这三个动作加在一起,可真是险。车上的气氛非常紧张,我们坐在车上的每个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只是为了不影响司机的情绪而不敢出声,因为我们车的右侧就是悬崖,并且路上的砂石土都不结实,只要稍微倒过头一点儿,我们的车就会掉下悬崖。我们的车终于在悬崖边缘停住了,让对面的大车先开过去,我们的车才打过方向继续前行。大家才舒了口气,一阵紧张之后,我们不得不佩服司机的技术高超。 车行墨脱路 24k的塌方处 墨脱路 下午3:45分,我们到了山脚下的52K,这里比起24K来说,已经稍具规模。路况也好些了,也就是翻过了嘎龙拉山。 就在53K的地方,大概是由于桥太窄,一辆私家东风车翻倒在了木桥边上。我们的司机下车来帮着看了看,也没办法帮忙。(这里要说明的是西藏的司机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遇到困难,大家都会积极的相互帮助。) 我们的车继续前行,在沿途看到越来越多大的乱石滩和直径在60公分到一米多的大树连根拔起倒在路边或者山坡上。此时,路边的景色也开始更加多姿多彩。但是,路上的水也多起来,泥石路也随之多了,车开始在泥泞中颠簸得更厉害。 下午6:46分,我们终于到达闻名已久的80K。 据了解,1975年,开始修建以波密为起点通往墨脱方向80公里处的公路,这段泥土路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从80(K)往后的路更加艰险,技术条件达不到而于1980年停工。1995年,经过论证后,国家投资2000万元,对墨脱公路嘎龙拉山的险路与弯道进行了加宽改造,成效显著,一直保持波密到80公里每年约5、6千吨货物的汽车运输,这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也拉近了墨脱与外界的距离,成为墨脱的“生命线”。目前,墨脱县正在国家的帮助下,要把这条路升级成省级公路,中国公路交通第一、第二设计院已开始对波密至墨脱的便道实际勘查,再通过交通部门进行技术分析,为在墨脱建设公路提供决策性依据。 这里比我想象的要大的多,我大约数了一下,可能有三、四十户人家,司机在永顺招待所门前停了下来,说这里是最干净、条件最好的一家招待所。老板娘非常热情地迎了出来,并且帮着我们把行李拿到二楼的房间,告诉我们东头的都是单间。 绿树掩映中的墨脱群众新居
|
转自:http://info.tibet.cn/newzt/xyzz/ganyunqi/grzp/t20070305_215240.html2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