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密到背崩的路是最长的,整整28公里,途中要经过险要的老虎嘴。所谓的险就是人们在峡谷的悬崖上开凿的小路,路面潮湿长满青苔,如有马帮经过,人们必须侧身贴靠在崖壁上,以防被挤下去。墨脱的气候多样化,从这里气温开始上升,蚂蝗也随处可见。门巴背夫们用竹编的箩筐背些生活用品同时也赶着自己的马匹驮运货物。在一处悬崖边的空地上一个背夫坐在地上抽着烟,他的马匹站在那,一侧的脸上血淋淋,从睫毛开始,挂着一个个的血珠子,血还不停的在冒,马儿的眼神是那般的无奈。一只指母粗的蚂蝗正贴在它脸上纹丝不动,焉然是刚喝饱。我心疼的叫背夫赶快帮它捉掉。真是可怜那马儿没手,只能任其吸血! 墨脱这地方,作马都那般艰辛! 到每年上学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走出大山到八一或者波密上学去了。冬天最艰苦,大雪封山,四月孩子们快开学了,雪依旧没化深的有半人那么高。家长们就组织人马踏雪开路,一天走个三四十里,把那几十里路的雪踏平了,然后折反,第二天继续派人再踏几十里。。。。。就这样反复几天,家长陪着孩子浩浩荡荡的队伍才能走出大山,回到学校。 解放大桥就在背崩乡山脚下,那有个检查站,也只有三个兵,他们常年生活在这里,吃猪肉罐头和维生素药片,他们说这里的土质无法种蔬菜。大桥下面是滚滚的雅鲁藏布江,一侧汇入的是峡谷中的多雄拉河,两江汇合,颜色不同,煞是好看。九九年的时候一场洪水冲走了老的解放大桥,因为是边境,国家出资重建大桥,炎热的气候使的不少民工丧生于此。 墨脱这地方土质多含砂石,一下雨就塌,所以门巴人和洛巴人的寨子都建在高高的山顶上,他们生活的条件就可想而知。他们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和少量的水稻。一到玉米收成的季节人们就把掰去果实的玉米地点着,烧成灰烬化作肥料(这就所谓的刀耕火种)。连绵的大山烟雾弥漫,几天不得散去。 背崩有个小学和部队营地,还有一个专供军方运输物资的直升机场。人口相对要多点。炎热的气候走的都想扒皮了,因为蚂蝗,不得不穿着长袖长裤。墨脱虽然是个县,不到一万人口,要不是广州援建修了街道上的水泥路,走到那里了还以为是个村庄!远处望去零星的水泥房和木头房子散落在半山腰上,这就是县城。一个没有公路,却有汽车的县城!十年前墨脱修过公路,但刚通了车,路就塌了,所以每年墨脱县城里的汽车要等到十月整理了雨季的塌方后才能开出去运送物资。当地人讲,因为地方偏僻,物资缺乏,在墨脱里得个阑尾炎医院都没法开刀。因为艰难,物资也奇贵,小瓶的可乐啤酒都是十块,餐馆的青椒肉丝也要35块,一只鸡一百块,西瓜8块一斤。 我们有幸找到了县里唯一一家私人开的招待所,干净卫生饭菜可口,价格也合理。老板姓唐是四川遂宁人,在墨脱生活了十多年,算是见证了墨脱的发展。如今他在自己招待所内修建了个鱼塘,发展水产业,鱼苗还是空运来的。他说过去墨脱是没有电话的,电话也是前年才开通,今年手机才能使用。唐老板一家人非常好,听说我也是四川的,饭菜还额外丰富。县城里小卖部几乎没什么零食,大部分东西都是快接近保质期的。有一家冰淇淋店很是让我感动,老板从成都空运一台冰淇淋机器到拉萨,再从拉萨运送到八一,最后连运带抬的搞到墨脱县城。他的店只生产冰淇淋,配料什么的都是自己制作,摸样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吃的圣代。老板说生意不是很好,因为地方人太少了。
|